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很多科学家认为:在未来的100年里全球气温将升高摄氏1.4度-6.4度。如果他们的预测有一半是对的,那么问题仍将是很严重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区1~3℃变暖的集合预估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姜大膀  张颖  孙建奇 《科学通报》2009,54(24):3870-3877
有关气候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影响、关键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估研究表明, 如果年平均地表气温在现有的水平上继续升高1℃, 2℃和3℃, 那么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粮食产量、淡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人口死亡率等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 为此, 基于17个气候模式在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和SRES B1, A1B和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的数值模拟结果, 通过多模式集合方法评估了以上3个变暖值在中国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的上升速度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别, 低(高)排放情景下各变暖值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早), 低(高)变暖值的发生时间在各排放情景之间差别相对较小(大); 就地域分布而言, 各变暖值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出现的时间要明显早于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3.
“正在变暖的地球将产生严重的后果。”我们已经看到过许多媒体对此作出的大量报道,同时也有一些科学家坚持认为,有理由向人们发出这种警告。但另一些科学家却指出事实可能还有它相反的一面:地球也许正在变暖,即使如此,客观地讲地球变暖对自然环境也未必是个坏事。通过对历史气候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指出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远比现在温暖的暖气候期。据俄勒冈科学与医学研究所提供的报告,公元900-1300年,当时地球的气温也升高了1.5℃。学者们将这一时期称作“中世纪最适生长期”,这也是地球史上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时期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北京的夏天似乎变得越来越热了,其六七月份的温度经常处于全国最高温。1999年7月24日,北京的最高气温达到42.2℃,打破了几十年来的气象记录。2000年6月13~14日,北京的最高气温也超过了39℃,有的市区观测站甚至超过了40℃,6月份北京日极端最高气温超过33℃的天数有19天,其中超过35℃的有10天,高温  相似文献   

5.
中国冰川对21 世纪全球变暖响应的预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施雅风  刘时银 《科学通报》2000,45(4):434-438
中国现代冰川面积59406km^2,冰储量约为5590km^3,可分为3类,即海洋型、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分别占22%,46%和32%,其对全球变暖响应特征有较大差别,自小冰期盛时(17世纪)以来,西部高山区平均升温1.3升,冰川的萎缩量相当于现代冰川面积的20%,预估2030,2070和2100年的升温值分别为0.4~1.2,1.2~2.7和2.1~4.0K,届时冰川面积将分别减少12%,28%  相似文献   

6.
明月 《世界科学》2004,(8):46-46
一份刊登在近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研究报告称,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农场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这与夜问温度上升有关。研究人员指出,白天平均气温升高1℃,水稻产量就下降10%。 近几年来,气温升高成了一个越来越让人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的某些时段,我国许多地方的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都打破了历史最高记录,出现了“冬季如同春季,春季宛如夏季,夏季明显偏热”的现象,这一结果再次顺应了全球气候变暖之趋势。据有关专家估算,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3~0.6度。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到21世纪末,地球的平均温度将再度上升1.6度。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 ,造成了大量CO2 进入大气层 ,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些过量的CO2 被陆地和海洋以“渗漏”的方式吸收。这种渗漏会给未来的气候变暖带来什么影响 ?科学家发现 ,从长远的观点看 ,它们对碳的有效吸收要比人们想象的小得多。根据计算 ,如果不考虑大气 -碳循环联系 ,那么到 2 1 0 0年 ,全球陆地气温将只上升2 5℃ ,而不是预期的 5 5℃。目前 ,大气中每年增加的CO2 还不到所估计的排放量的一半 ,未进入大气层的碳是通过陆地和海洋的渗漏作用而被吸收掉的 ,所以气候的预测不仅要考虑未来的排放量 ,还…  相似文献   

9.
阿碧 《世界科学》2006,(7):10-11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发布分析报告说,2005年成为过去125年来全球最温暖的一年。在此之前,1998年、2002年和2003年是自从19世纪后期开始仪器记录气象以来最热的3个年份。根据NASA公布的数据,在过去125年中地球表面温度共升高0.8℃,而最近30年温度便升高了0.6℃。美国气象人员警告说,未来地球平均温度可能会继续升高3 ̄5℃。NASA制作了1880年~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图。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从1880年以来气温上升了0.8℃,总的趋势是气温持续上升,尤其是近30年气温上升明显,2005年达到了最高值。研究人员还制作了全球2005年…  相似文献   

10.
几个月前 ,在远离巴西里约热内卢以北 3 0 0 0公里以外的海岸地带 ,大群大群的麦哲伦企鹅蜂拥而至。这一反常现象的出现 ,是否预示着南大西洋会有大规模的气候变迁 ?与此同时 ,欧洲的气候也变得异常温暖。大西洋暖流随之朝更加遥远的天际扩散 ,结果导致欧洲北部的气温 1 0年间差不多下降了 1 0℃左右。自 2 0 0 0年 1 1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为期 2周的“防止地球变暖的海牙会议”上 ,有全世界1 80个国家的代表与会并发了言。会议主要内容是 ,围绕 1 997年于日本京都通过的环境保护宣言 ,反思一下执行的情况 ,并研究新的对策。根据协议书的准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沙群岛滨珊瑚δ~(18)O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温和气温计重建了南沙群岛永暑礁海区近50年和季分辨率的温度变化,将南沙群岛永暑礁器测的气候资料延长了40年.发现珊瑚δ(18)O与气温之间存在气温升高1℃,δ(18)O降低0.24%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来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宁练  贺建桥  蒲健辰  蒋熹  井哲帆 《科学通报》2010,55(32):3107-3115
基于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观测资料, 建立了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与暖季气温(9, 7和8月份的平均气温)和1~3月份降水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 并揭示出暖季气温是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主导气候因素. 对该冰川平衡线高度的气候敏感性研究表明, 如果暖季气温升高(降低)1℃, 那么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上升(下降)约172 m; 如果1~3月份降水量增加(减少)10%, 那么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下降(上升)约62 m. 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在1958~2008年时期呈上升总趋势, 并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海拔5131 m), 接近该冰川的顶部. 近50年来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上升了约230 m. 如果未来气候维持2001~2008年时期的平均气候状况, 那么七一冰川还将继续退缩约2.08 km, 才能达到其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南亚古季风的演变:西藏新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西藏几个小湖钻孔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16kaBP以前为荒漠草原,气候寒冷干燥, 天气温比现今低7~10℃,年降水量仅为现在的40%?12kaBP以后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增加,出现木本植物,在9.2~6.3kaBP期间,有时发育森林或森林草甸。在8~5kaBP期间,1月和7月气温均高于现在2~3℃,年降水量比现在大200mm左右。5kaBP以后为草原植被,气温和降水呈非线性下降水呈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条件下青藏铁路抛石路基的降温效果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根据多孔介质中流体热对流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 应用伽辽金法导出了多孔介质对流换热的有限元公式, 并对传统道碴路基和抛石路基在未来50年青藏高原气温上升2.0℃情况下的温度变化进行了预报分析和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 在年平均气温大于 -3.5℃或天然地表温度大于 -1℃的地区, 传统道碴路基以下5 m内的冻土将会融化, 路基将产生很大的融沉, 对铁路造成很大的破坏. 而抛石路基除了能抵消气候变暖的影响外, 还能对路基下的冻土制冷, 保证冻土路基的稳定, 不至于使冻土融化. 因此大力推荐该种路基作为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的路基结构, 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护冻土区的铁路.  相似文献   

15.
高登义 《自然杂志》2012,34(1):18-23
近百年来,全球地面气温平均升高了0.74 ℃,与此相应,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探讨了全球变暖的原因,揭示了地球三极地区对于全球变暖的不同响应,讨论了生物和人类对于全球变暖的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亿万公众的关注下,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下午闭幕.大会协议文本指出,从科学角度而言,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应限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2℃.这次大会反映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不断觉醒.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冬季降水和极端降水对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建奇  敖娟 《科学通报》2013,58(8):674-679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近50年来冬季(12~2月)降水和极端降水在年代际尺度上对区域尺度增暖的响应. 结果发现, 随着中国区域冬季温度的升高, 中国区域的冬季降水和极端降水均呈现出一致的增加趋势. 而且伴随着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突变, 降水和极端降水也都在同时发生突变.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中国区域冬季气温每增加1℃, 降水和极端降水的增加百分率分别达到9.7%和22.6%. 该增加幅度, 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说明中国区域冬季降水和极端降水对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 也进一步凸现了开展降水对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性. 此外, 极端降水的增幅高于非极端降水的增幅, 说明随着全球变暖中国区域冬季降水将更多以极端降水的形式出现, 这可能是近期中国多个地区冬季屡屡出现破纪录降雪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郎咸梅  隋月 《科学通报》2013,58(8):734-742
使用一个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在IPCC SRES 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对东亚地区进行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试验数据,就备受关注的相对于工业化革命前期全球变暖2℃阈值情景下中国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届时中国年平均温度普遍上升而且幅度要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约0.6℃,增温总体上由南向北加强并在青藏高原地区有所放大,各季节变暖幅度相似但空间分布有一定差别;年平均降水相对于1986~2005年平均增加5.2%,季节降水增加4.2%~8.5%,除冬季降水在北方增加而在南方减少之外,年和其他季节平均降水主要表现为在中国西部和东南部增加而在两区域之间减少.极端暖性温度事件普遍增加,而极端冷性温度事件减少;中国区域年平均的连续5天最大降水量、降水强度、极端降水贡献率和大雨日数分别增加5.1mm,0.28mmd-1,6.6%和0.4d,而持续干期减少0.5d,其中大雨日数和持续干期变化存在较大的空间变率.  相似文献   

19.
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闭幕。大会通过的协议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内。多数科学家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主要是由人类产生的“温室效应”不断扩大造成的,地球发出的热量在进入太空的过程中被地球大气层捕获,就会引起全球温度上升。  相似文献   

20.
研究大气的科学家早已指出,由于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而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日本气象厅预测,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按现在的速度增加下去,50年后,地面平均温度将升高1.2℃,70年后将升高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