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国北方草甸草原(CD)、典型草原(DD)、荒漠草原(HD)生态系统的土壤物理性状进行研究.我国草原类型从东到西分别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果表明其土壤容重逐渐增加,孔隙度逐渐减小.荒漠草原土壤砂粒含量最大,大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方差分析表明,三种类型草原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黏粒含量之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草原火灾频发,严重影响我国牧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由于草原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强,灾害风险管理已成为草原火灾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笔者分析了GIS在草原火灾风险管理中的优越性,并从GIS辅助草原火灾风险信息管理、基于GIS的草原火灾风险评价与等级划分、基于GIS草原火灾风险管理系统建立等方面探讨了GIS在草原火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CNKI数字出版平台所收录的文献为依据,对有关草原丝绸之路的文献进行计量研究,从文献年代分布、学科类别分布、论文获基金支持情况、研究机构和著者分布以及关键词频次分布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草原丝绸之路尚未得到全面深入研究.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深入研究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期为推动沿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进行合理的草原旅游发展,有利于把草原利用模式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本文主要从我国草原旅游资源优势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发展草原旅游的意义以及草原旅游产品开发类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天然草原超载过牧、退化严重的背景下,草原旅游开发成为保持草原生态和发展经济的首选途径,如何保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草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我国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和发展状况,阐述了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草原资源利用、草原旅游产品开发、草原旅游科学研究等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草原法律法规、科学合理规划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草原在国民经济和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草原旅游研究对改善草原环境、促进草原发展、维护草原安全,实现草原富集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外草原旅游研究缺乏最新的系统回顾,国内外草原旅游研究焦点和关键科学问题也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聚焦国内外草原旅游研究成果,借助CiteSpace软件从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搜集、筛选选取538篇草原旅游相关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回顾了已有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国内草原旅游研究的领军学者和主要机构大都来自内蒙古地区的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热点的历时性变化趋势为可持续发展-草原旅游-生态旅游-对策及保护-旅游干扰-体验式劳动等,研究成果集中于草原资源的开发、保护、测量及评价,研究方法上,更偏向于宏观定性研究,近年来逐渐引入定量分析方法,注重数据采集和微观测量,利用层次分析,聚类分析及熵值法进行更为科学的测量和评价。国外草原旅游研究的重点是草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旅游发展对草原的植被、景观的影响和保护等。研究方法偏向于微观生态和自然,侧重于案例地实验样本数据采集观察对比量化分析。总之...  相似文献   

7.
瑞香狼毒是草原有毒植物主要品种之一,危害严重,而其根可以用于生产藏纸。藏纸作为我国极具特色的纸种之一,具有防蛀、抗菌等多种优良性质,以此为基础可以开发出多种功能产品。从狼毒生产藏纸出发,提出在科学研究与规划的前提下,对草原有毒植物主动地规模资源化利用优于被动防除的思想。有利于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草原有毒植物治理模式,变害为利,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8.
草原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对制定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有重要意义.对当前草原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目前我国草原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我国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目前农业部在草原植被遥感监测中所使用的方法及其局限性。提出我国草原植被遥感监测今后应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指出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方法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提高草原植被遥感监测的精度和方法标准化上,并建议应加强我国草原遥感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天然草场面积辽阔,但是多年来由于保护草原意识淡薄、加之对矿藏资源的开发,超载过牧、毁草种树等破坏草原的行为与日俱增,使天然草场面积急剧减少,草原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逐步扩大,灾害频繁发生,草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当前,我国草原生态状况日益严峻,必须强化依法治草,加大草原保护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北师大草地研究所从1986年开始由刘庚长副教授承担了国家下达的“羊草草原碱斑治理方法的研究”项目,经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解决了在严重(pH10.5以上)光碱斑上播种羊草,羊草种子不发芽、烂芽和幼苗旱死两个难题,并取得了新突破。使严重的光碱斑草地在一年内长出羊草,把已经毁灭多年的羊草草原恢复起来。这项成果对保护我国羊草草原资源不减少、不毁灭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项科研成果也解决了羊草草原碱化、退化的问题。从研究中得出羊草的个体寿命和根茎繁殖形成的群体年龄结构和生产力结构,发现羊草具有百年高产的遗传特性,为建设百年高产羊草草地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理信息技术在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责任审计中的运用,结合实例研究了地理信息技术在调查草原资源资产基本状况、审计基本草原划定和林草重叠以及核实违法征占用草原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流程,并从实践视角分析了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与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法国巴黎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其实,草原碳汇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PEST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外部挑战,对我国草原碳汇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我国草原碳汇发展的SWOT-PEST分析矩阵,其目的是提出支持我国草原碳发展的相关建议,为加快我国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矩阵的草原火灾损失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草原火灾是我国牧区多发的自然灾害之一,对牧区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给我国畜牧业的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研究草原火灾发生次数与草原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对理解草原火灾各因子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吉林省1995—2005年的草原火灾次数和草原火灾经济损失两个指标,基于信息矩阵方法得到草原火灾次数和经济损失两个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通过计算发现,当草原火灾发生次数小于30次时,草原火灾损失随草原火灾次数呈现不规则增长;当草原火灾次数大于40次时,草原火灾损失基本稳定在15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15.
加强草原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面回顾了近些年草原保护与建设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剖析了草原保护与建设在生态、生产经营方式、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并借鉴了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在草原保护与建设方面的经验;最后本着理性思考、合理发展的原则从加大草原生态保护投入力度、转变草原牧区生产经营方式、完善草原法律法规等方面给出了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草原鼠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鼠虫害防治是草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和确保我国草原事业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我国目前草原鼠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况及防治技术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 本文将主要考察1949—1992年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牧业的增长轨迹,着重分析牧业生产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原因。旨在从动态的、实证的角度,对目前西北各牧区普遍出现的草场超载、草原退化、牧业经济增长迟缓等问题加以研究,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推动民族地区草原牧业经济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北方干旱区草原是我国草原的主体,也是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结合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草原项目,总结归纳相关研究调查材料,着重就北方干旱区草原的生态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草原区有关气候、水资源、草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6个资源特征,阐述了有关草地面积、质量、生物多样性等5个方面的生态问题,以锡林郭勒草原生态工程治理为范例,总结了干旱区草原植被恢复与改良的技术体系和生态工程切入点,进一步提出了干旱区草原保护和改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辽阔富饶的国土上,蕴藏着丰富的水、热、林、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而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40%的草原和草山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是我国进行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建设的重点,是我国人民今后改进食品结构重要的“肉仓”。迎着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在欢庆伟大的八十年代的战鼓声中,去年12月30日,全国草原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学术组织——中国草原学会在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胜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传统生态知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生态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对之作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主要从少数民族传统生态知识对自然生态的维护、草原生态的保护、生态安全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就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的评价,旨在为学术界今后研究传统生态知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