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丽水地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双季杂交稻,1988~1988年全区种植双季杂交稻23.96万亩,平均亩产794.39公斤,比常规早稻——杂交晚稻每亩增产83.56公斤。丽水地区地处浙西南山区,全区138万亩水田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河谷和丘陵地带近70万亩。这一耕作区温、光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8~18.4℃,从早稻安全播种到晚稻安全齐穗期间≥10℃的活动积温为4155~4650℃,日照时数为  相似文献   

2.
四川和西南地区都是我国山地集中的地区 ,西部的开发必然面临如何可持续利用西部山区自然资源的问题。人和自然资源构成了山区人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且是研究后者的理想切入点。根据人地协同论 ,论文讨论了山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求实现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9年12月到湖北贫困山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山县慈口乡老屋村山区资源的优越与山区村民的贫困形成强烈反差,引起我很多感慨和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山区优越的自然资源带动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是贫困山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昌化镇是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的重要乡镇,二村行政村是该镇西北部的偏远山村,是典型的“在山靠山、吃山养山”的山区村落.1998年10月,在全省第二轮土地承包中,二村人围绕着只仅仅承包水田,还是山林土地和水田同步承包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讨论.在村主任周亚军的带领下,经过第一村民小组的试点论证,有四个组村民自愿参加,在山林土地和水田同步承包30年的协议书,按下了户主们鲜红的手印.1 土地同步承包的因素土地因素:二村共有土地30000亩,山林土地高达93%,为28000亩,人均面积50亩;水田仅占417亩,人均面积0.4亩.第一轮土地承包责任制以…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市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中,我系部分师生在房山县区划办公室领导下,于1980—1981年对房山县山区植被的类型、资源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本文着重讨论该山区植被的概况,为该县制定农业区划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广西多山的自然资源实况论证山地综考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说明理应及早对广西山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科学考察,并试将山区和海洋资源开发的共性方面用程序方框图模式化。  相似文献   

7.
陈朝辉 《贵州科学》1992,10(3):114-118
广东丘陵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其生态环境脆弱,开发资源不当,容易引起生态平衡失调,产生不良后果。因此,资源的开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生态环境平衡。 1 山区自然资源广东山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以全省48个山区县统计,土地面积共计11.38万平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3.8%,其中,耕地面积1578.83万亩,占全省耕地的41.7%,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非  相似文献   

8.
武义县有山垄冷浸田2.5万余亩,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10%左右,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谷地的深山坞、山脚、库塘下、溪渠边以及低洼的地段。历年来产量低而不稳,一般粮食年亩产在1000斤以下。山垄冷浸田虽属低产田,但一旦得到改良,就能大幅度增产。武义县从1979年开始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香菇——单季稻”一项优质、高产、高教栽培技术——“香菇——单季稻”,在丽水山区迅速推广。“香菇——单季稻”两熟的面积1990年为3100亩,1992年扩大到16400亩。栽培袋料香菇1.64亿袋,净产值达1.95亿元,大大提高了农田效益,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丽水山区常年有单季晚稻70万亩左右,这些水田由于海拔较高,受温、光条件的制约,一年只种一熟水稻。每年10月单季晚稻收割后至第二年6月,有的田种植绿肥或马铃薯,有的田冬闲,全年亩产400千克左右粮食,亩产值仅240元左右,效益很差。经过反复的试验、探索,闯出了一条“一优两高农业”的新路——“香菇——单季稻”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反贫困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与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关注焦点之一,该文分析大化瑶族自治县的自然资源特征,从自然资源条件、人文因素、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分析大化县的贫困成因,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反贫困措施,以促进大化的经济发展,对桂西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1981,(2)
围绕着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全国从三月中旬到四月底,集中开展了一次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这次宣传的重点是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通过集中宣传,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到,建设清洁、安  相似文献   

12.
调整山区农业结构,是当前发展少数民族山区经济的关键问题。只有全面调整山区农业结构。协调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把山区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变成产品优势,让农、林、牧、付、渔和农村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得到全面发展。使山区结济逐步走上专业化,现代化。商品化的道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才能得到飞速的发展。少数民族山区产业调整的主要内容的依据是“以林为主。林粮结合,全面发展多种  相似文献   

13.
遂昌县垵口公社根竹口大队,共有水田800亩,分布在海拔600~1000公尺的山岗、山岙上。山高、水冷、土薄、气温低,生产条件差,历来产量低。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队党支部狠抓了路线教育,批判了“地盘生定,条件限定,产量低定,山区穷定”的天命观和条件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在改造山区低产田方面闯出了一条路,在文化大革命初亩产600余斤的基础上,粮食产量迅速提高,1974年亩产达千斤。  相似文献   

14.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了在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晋云农机厂广大职工,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的指示,在新建农机厂、舒洪大队配合下,于1973年5月开始73型大小苗两用插秧机的试制。“三结合”试制小组首先听取贫下中农意见,分析了本县水田土质特点以及平原能用的样机而山区不能用的情况,确定了以适应  相似文献   

15.
罗汉果在长期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传统的罗汉果在天然林间伐的空地种植有许多不足,容易引起生态问题。最近几年随罗汉果组培苗在水田种植的成功推广,带动果农走向了致富之路。就生态保护和发展罗汉果经济而言,罗汉果下山转移到水田种植是对山区生态系统的协调保护和发展当地经济的好办法,原果地废弃后三到五年次生林数量显著增加,林下植物生长较快,土壤含水量及有机质有所提高。水土流失减少,滑坡危险系数减少,在罗汉果种植区有很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贫困山区农民移居平川,对贫居山间的农民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有积极的作用。但如何开发利用迁移后形线的大片荒芜土地,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繁峙县调查结果分析论述了山区移民后自然资源的开发途径和对策,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总体思想。  相似文献   

17.
我们湖北是一个多山多水的省份.在丘陵山地所在区域(简称“山区”,下同),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结构复杂多样,生产潜力很大.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山区生产,对于实现全省经济起飞,对于实现全国经济“东靠西移,南北对流”宏图,都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加快山区生产建设步伐,取得最佳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有关战略决策问题,我们仅就近几年实地考察所感,阐述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沁源生态示范区土地、森林和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在沁源县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通过沁源县生态示范区建设3年来的实践,提出了山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3种模式,旨在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浙东平原水田以春花连作稻为主,复种指数较高,作物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如何优化种植业结构,为平原水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出典范,有其重大的意义和科学价值。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与鄞县集士港镇农业部门合作,在鄞西平原祝家桥村望童公路两侧于1991年建立200亩“一优两高”农业示范畈。四年来,在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从优化种植业结构着手,调整种植作物,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席草(蔺草)、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以满足社会和外贸的需求,显著地提高了水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亩示范畈1993年实现了粮食亩产超吨粮(省计面积)亩产值超千元;1994年粮食亩产继续超吨粮,亩产值超过两千元(表1)。1994年粮食面积137.9亩,总产138993.5kg,单产1007.3kg,比建畈前1990年粮食面积192亩,总产147072kg,单产766kg,增产31.5%。1994年亩收入2622.81元,比1990年亩收入650元,经济收入翻了两番。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贫困山区经济,消除贫困,通过对我国山地环境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本文评述了我国山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潜在的生态危机。最后,笔者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