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之间有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从战国封建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至西汉武帝经济改革后结束,历时约五百年之久。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和残留在工商业中的奴隶主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了过渡期的始终。与此相适应,“重本抑末”政策,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基本政策之一。自商鞅变法始,经历了秦始皇的“上农除末”和汉初的“抑末”,“末者”本身有时受到打击和抑制,但工商业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重农抑末”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在经济政策上的重要主张,各个时期的封建地主阶级政府,长期推行这一经济政策。西汉前期是否也是这样?当今一些重要的《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著作和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某些文章都认为西汉前期“压抑商贾”、“重农抑末”。一说:“西汉初年,汉政府对商人采取压抑  相似文献   

3.
西汉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一方面是封建生产方式在迅速发展,另一方而又存在腐朽的奴隶制残余。 王莽作为西汉末期的一位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一度强烈地反对西汉的奴隶制度,他愤怒谴责奴隶制度“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他“愈为俭约”,反对将奴婢当作生活用具;他严禁杀死奴婢,中子王获杀死一奴,不仅切责王获,而且立即令他自杀抵罪;他极力主张限“奴  相似文献   

4.
从小说本身出发,透过文化视角重新审视祥林嫂之死,本文作者发现流布甚广的“矛盾致死说”和“甘心就死说”实厲谬误,从而提出了祥林嫂之死的第三种可能性——“恐惧致死说”。祥林嫂之死是一幕“几乎无事的悲剧”,鲁迅用以表现封建文化杀人的主题,使小说达到了悲剧艺术的至境。  相似文献   

5.
本稿是作者长篇论文《〈古船〉象征论》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洼狸镇对中国社会深层结构的模写——《古船》的整体象征”;第三部分是《古船》的“陌生化”处理;第四部分是“张炜象征手法演进的轨迹”。作者试用西方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剖析《古船》扑朔迷离的象征天地,颇具新意  相似文献   

6.
重刑主义是中国早期封建法制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在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就主张严明刑法,使“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这可以说是关于实行“重刑”的最早主张。到了战国时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和韩非的一系列论著,使“重刑”成为重要的封建法制理论,并在第一个统一华夏的封建国家——秦的法律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本文拟就这方面的问题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前后的科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前后的科学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之集大成者。鸦片战争之后,政治上内忧外患,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感到了西方科技的优越性,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运动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需要通过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和具有一定科技知识、技能的工人。封建的旧教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亟需进行变革。正是由于以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原因,科学教育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但是在当时“中体西用”方针约束  相似文献   

8.
对贾谊《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一语,《中师语文自学材料》一书解释说:“因为不施仁政,所以攻和守的形势就完成不同了啊!”查阅其它有关资料,多是类似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语意不明,似欠妥。从课文看,“不行仁政”究竟起迄何时?“不行仁政面临守势”似可理解,而“不行仁政面临攻势”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当然也构不成因果关系,何况作者已明明指出结果“七庙隳,身死人手”呢?接着在“何也”之后,作者本该论述原因的时候,为什么又忽而说“因而攻和守的形势就完全不同了”呢?贾谊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从维护统治者…  相似文献   

9.
(一)“亚細亚的”社会論的历史关于馬克思創立的亚細亚的理論,曾經引起国际間数十余年爭論,首先引起爭論的是亚細亚生产方式問題,此一用語最初見于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里: “大体說来,亚細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与現代資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經济形态向前发展的几个时代。”爭論就是因各家学派对此一用語的理解不同而展开的。普列汉洛夫最早对此一用語进行解釋,提出东方諸国,在古代“沒有引导到古代生产方式的出现”,而是一种由地理环境造成的独特的經济发展类型,認为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亚細亚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化时期。秦统一以后,为巩固新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到了汉朝,由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的成熟,更需要在文化教育方面为“大一统”的封建统治来“育才”和“化民”。这就使得秦汉时期,在我国封建社  相似文献   

11.
美国资产阶级社会评论家迈克耳·哈林顿在他所著的《另一个美国》一书(关于本书,本刊14期上已有评介)中,有一章专门论述黑人在美国遭受的歧视和迫害。哈林顿虽然不可能认清这种种族歧视和迫害的真正根源和指出消灭这种现象的道路,但是,他在书里涉及的许多事实和数字,对肯尼迪政府贩卖的什么“自由、平等、博爱”,什么“民权”等等却是一个揭露,下面是以《黑人,活该!》为题的该书第四章第三节的节译。现题是我们加的。——编者  相似文献   

12.
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守中治边”和“守在四夷”是清前期统治者治边理念的核心。与历代王朝不同的是,清朝设立了主管西、北边疆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为了巩固和加强对新疆的统治,稳固西北边防,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置伊犁将军,在新疆实行军府制统治;八旗、绿营分驻新疆南北;在边境地区设立卡伦,定期巡边;辟治交通,建立新疆台站体系;屯田实边等等。  相似文献   

13.
本、末业概念产生于战国,一直流行到近代。它是中国历史上关于经济问题的基本概念之一。本业,又叫“本事”、“本务”或“本作”,简称“本”。这个概念从产生时起,就是指包括家庭纺识业在内的农业,因此又叫“耕织”或“农桑”。这个含义,除少数例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末业,又叫“末作”、“末事”、“末产”或“末生”,简称“末”。它的含义在战国到秦汉时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后代的注疏家不了解这个过程,将汉代的含义套到战国,说战国的末业也是指工商业。这个错误,积久相传。以至现在许多新出的书籍或  相似文献   

14.
“各司其职,各守其分”是柏拉图设计的正义的等级社会的理想图景,试将反其道而用之,将它与平等联系起来,在论证“各宜其职”的前提下,构建一个相对平等的“各司其职,各守其分”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5.
贾谊从汉初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了重农思想,他认为封建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危害到小农经济的健康成长,因而主张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反对工商业者以“末”致富,富而奢侈浪费,互为攀比,破坏了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削弱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地位;稳定粮食的生产,增加粮食的积贮对赈灾备荒,加强国防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封建国家允许私铸钱币的政策,导致了采矿、冶炼业的膨胀,不利于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中国“伦理型”传统文化是在华夏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以及殷周到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重人事轻宗教的人文思潮的基础上 ,随着秦汉封建大一统的经济、政治制度的确立而逐渐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精神界之战士安在?”“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是鲁迅的呐喊和喟叹。可以说,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自入世以来特别是去东瀛之后,鲁迅即以一个斗士的形象行走在大地上。其始也,以整个封建专制为其锋芒所向;其继也,以军阀和民国为其攻击的靶的;其末也,则混战在“同志”、“友人”之中。战学衡、战新月、战太阳社、战现代派、战论语派、战第三种人、战民族主义;战顾颉刚、战张资平、战邵洵美、战高长虹、战施蛰存、战杨村人、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比较研究,指出:鲁迅和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他们自觉地肩负着“解剖社会”和“解剖自我”的双重使命,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改造国民灵魂、探索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根柢及知识分子自我超越之路,构成他们创作的主旋律——巴金是继鲁迅之后的最伟大最深刻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文学探索始终是沿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奋进的,代表了当代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最痛苦的是魂”——《随想录》是第二次理性觉醒中的《野草》,具有弘扬人的主体自由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具有现代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激流三部曲》和《寒夜》的重点在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以“解剖社会”为主,而《随想录》则以反对现代造神运动中的封建专制主义为重点,以“解剖自己”为主,并通过真诚的自我忏悔来“解剖社会”,用真话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题是探讨秦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生产关系问题。文章从辨析传统的土地“民得买卖”说入手,结合秦国徭赋之重农民弃地逃匿及秦“人不称土”农户被强制多授田亩等情况,说明“富者四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缘由,再从出土的云梦秦简探测秦的土地制度,阐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有无“地主”这个中间环节。作者的结论是:秦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以国有制为主而以分封领主制为辅,与历来学界公认秦为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颇有歧异。不作定论,聊备一说,欢迎学界参与争鸣。  相似文献   

20.
《老子》第四章“道冲”之“冲”,本作“冲”,用本字,当释为爆炸。“道冲”,即道爆炸,《老子》的“道冲”论和现代量子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相似或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