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当五四文学革命的洪涛在中国汹涌澎湃之际,“诗体大解放”的壮潮,神速、迅猛地冲坍文言旧诗的堤坝,以鲜活灵动的现代白话诗使诗坛色彩为之一新。在这新诗创作、讨论的热潮中,被胡适称为“新诗人”的鲁迅,不仅连续在《新青年》上发表《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他》等六首被人赞为“全然摆脱了旧镣铐”的新诗,而且还有精辟的诗论。鲁迅早在1907年,就已写成了长篇诗论《摩罗诗力说》,该文近二万字,纵论西方“摩罗”(即“浪漫”)派诗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不但是五四时期成绩卓著的新诗人,而且是诗歌理论研究的佼佼者。他的诗以其独特的思想色彩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显示了五四新诗创作的实绩,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对于新诗艺术的探索与研究。他的诗论是极其精辟的,如他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所作的导言,概括了新诗发展的过程,总结了新诗艺术的风格和类型,成为新诗评论的有识见有影响的权威性文章。他的《白采的诗》、《读(湖畔)诗集》、《新诗的进步》等评论,曾产生过强烈的反响。可以说,朱自清对新诗的理论研究一直没有停歇,他的诗论对新诗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抗战时期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1942年,冯至出版了《十四行集》,包括27首十四行诗.《十四行集》的出版,标志着冯至新诗创作走向成熟.从早期的《昨日的歌》和《北游及其他》,到《十四行集》,诗人的创作进入中年成熟期,把中国新诗从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推进到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十四行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创作的成熟.从二十年代十四行体的输入和三十年代的进化,终于结出成熟的果实,“冯至的作品几乎全都是优美的中国式的十四行诗”.“他比中国其他任何诗人都更致力于架设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寻思、寻形、寻言,这就是冯至《十四行集》所作的追求,它孕育着诗人的成熟风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俞平伯多篇诗论文章的阅读和分析,简要勾勒诗人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对新诗建设的见解,以期回望历史、感知过去,更真切地抚摩处于诗歌草创期的诗人心智。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的《诗论》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上最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诗论》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基础上为诗话到诗学的转变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在体例上还有不够统一的地方。《陶渊明》一章与全书的体例不协调,这说明《诗论》具有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6.
对于一些新诗人古板地追求格律化而导致的弊端,戴望舒在他的诗论与创作中表现出了一位真正诗人的探索与思考.他去掉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的束缚,以及新格律派诗歌过分注重的外在音乐美,提出了中国新诗的第三种节奏.这是新诗创作中音乐性不同方面的转变,是新诗音乐性的"内化".  相似文献   

7.
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是建国初期较为重要的以现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史著作,与王瑶、丁易和刘绶松的文学史著作共同奠定了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基础。在新诗叙述上,《新文学史纲》呈现出独特的书写形态。张毕来在认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前提下论述新诗发展的格局和新诗阵营的分化,以政治的标准评判诗人诗作,将资产阶级诗人作为批判的靶子列入文学史的叙述之中,同时把郭沫若的文学史形象提高到新的高度,肯定了他的浪漫主义本质,有"破"有"立"地塑造了评价不一的文学史诗人形象,表现出"诗"从"论"出的新诗叙述形态。  相似文献   

8.
晓雪,原名杨文翰,1935年生,白族,云南大理喜洲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毕业论文《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评论艾青的专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现代作家论。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26部和《晓雪选集》6卷。论文《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诗歌》、长诗《大黑天神》、诗论集《新诗的春天》《诗的美学》《诗美的采撷》先后在全国获奖。1986年《晓雪诗选》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  相似文献   

9.
在林林总总的诗选或诗论选集中,青年诗评家谭五昌主编的《中国新诗白皮书》(昆仑出版社,2004年1月版,以下简称《白皮书》)以其匠心、慧眼和气度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钟嵘《诗品》诗评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诗品》豫籍诗人诗评系列辨释,辨说《诗品》疑难问题,有助于钟嵘诗论的考察探索与《诗品》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钟嵘《诗品》诗评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诗品》豫籍诗人诗评系列辨释,辨说《诗品》疑难问题,有助于钟嵘诗论的考察探索与《诗品》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2.
浪漫主义诗人喜玛拉雅山人(本名萧蒂岩),在西藏生活工作四十年,刻意追求新诗理论倡导者毛泽东关于古典诗词+民歌+自由诗=新体诗的探索道路,不辞劳苦地广泛探求新诗的体格,包容各种形制的新诗创作,试尝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为新体诗的继续探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蓝本——《神女惊梦》。同时,获得了较大的诗歌创作成就。当诗人充满激情写作时,那是在与珠穆朗玛神女交流信息;当诗人刻意追求诗的民歌形式时,诗歌就有可能缺少激情。  相似文献   

13.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中把诗歌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作家。他的诗论主张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但他提出的"新诗歌的斯达哈诺夫运动"却是个争议较大的口号。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用意所在,并指出其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14.
晓雪白族,云南大理人。50年代大学时即写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研究艾青诗论专著《生活的牧歌》,饮誉全国。40多年笔耕不息,出版了17种诗歌、评论、散文集。长诗《大黑天神》、诗集《晓雪诗选》、诗论《诗的美学》等先后在全国获奖。不仅为我国当代创作活跃、成果丰硕、风格独具的少数民族诗人、散文家,也是诗歌美学研究、新诗评论见解独到,建树颇多,影响深远的诗歌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华文学基金会于1995年12月2日在京特为其作品主办研究会,文学艺术界王巨才、李瑛、刘玉山、唐达成、袁鹰、邵燕祥、郑伯农、杨子敏、邓有梅、高洪波、吉狄马加、张炯、李准、张志民等领导、诗人、作家、评论家近70人出席。冰心、艾青、臧克家、张光年、王蒙也致信和题词。本刊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栏中,特意侧重现代文化,特选登研讨会部分信函、题词、发言,以飨读者,并借此表达祝贺之意。  相似文献   

15.
唐代文献《诗人主客图》是晚唐诗人张为所撰,它开创了诗歌流派理论研究的先河,然而由于后世学者对《诗人主客图》的认识不足,它的地位和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重视,导致其原本散佚,现在所存的版本也都是清人所集。目前还没有关于《诗人主客图》的版本著录及流传情况的研究,作为对后世颇有影响的文献著作,实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胡适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在新诗发展史上,胡适是最早尝试新诗创作的人。他于1920年出版了《尝试集》。《尝试集》是本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大都是胡适1917年从美国回来后在文学革命运动中创作的。《尝试集》反对封建主义,表现了一种新思想和新精神。《尝试集》明白易懂,虽然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但却乐得了诗体的大解放,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多年来人们对胡适及《尝试集》褒贬不同,说法不一的事实,都说明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文学,为新诗的兴起鸣锣开遣,极大地推动了文学革命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不仅是中国新诗史上杰出的诗人,也是名的诗论家。他早期的诗论以主情义“自然流露”说、“形式的绝端自由”、“诗是人格的表现”,“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诗学观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完整而自足的体系。本阐述了郭沫若的诗论之后分析了他早期的诗论的诞生与中西方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埃德加·爱伦·坡的诗论在《乌鸦》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伦·坡是天才的诗人,他的诗论强调诗的美学意义,强调诗歌的统一性。《乌鸦》一诗是他的代表作,诗中通过对亡妻的思念来揭示美的发展历程。诗人虽然在小说、评论方面都有杰出的才华,然而诗人在世界文坛上的特殊地位是由他的“诗论”及其诗歌奠定的。  相似文献   

19.
历代的唐诗选本种类繁多,清人沈德潜编录的《唐诗别裁集》是其中一个影响较大的选本。沈德潜的诗论以"温柔敦厚"为首,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功用,他在《唐诗别裁集》中十分强调这种儒家诗教。李白是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推崇的大家,他对李白诗的选录与评注,也无一不在阐发其"温柔敦厚"的诗论。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诗论》心理分析色彩浓郁,蕴含丰富的情性思想。其通过剖析诗篇文辞背后的深刻情性内涵,形成了以情性范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同时,对诗歌接受者的接受心理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从诗歌创作时诗人的内部心理世界,到诗歌传播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思想情感,《孔子诗论》充分体现了战国诗学情性观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