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新时代、新形势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本文提出领导干部提高科技素质的一个思路─—“121工程”,“1”是指确立一个基本观点;“2”是指要抓二个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个“1”,是一个落脚点。一、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功能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初期,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引起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全面发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唯物辩证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上海信息化》2008,(6):90-90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电子学会等主办的2008中国电子技术年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会上,相关专家就“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Internet时代的软件技术”、“嵌入式软件工程与机器人研究”等话题作了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除了传统的“三要素”构成外,还可理解为“两要素”构成,即把生产力理解为人与物的结合,这样能够更准确地说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关系的技术性质-生产的组织、规模等是由不同时期的人与物的结合状况决定的;其次,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分配等,从根本上说也是由人与物的结合所决定的。劳动者是能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对于劳动者来说是被动的。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范畴的辩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格局下.人们一方面确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模式,并由此模式认为生产力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独立实体.人类的全部生活就奠基于这个实体之上。另一方面又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资资料的能力,这里所谓“能力”应理解为人类的一种实际能力、现实力量。以现代系统观的观点审视,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潮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增强生产对科技的吸收、运用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的战略方针的重要措施。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科学技术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下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这一过程。“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认识,以揭示人类对自然的好奇,这就是科学;而怀着明确目的,利用自然知识,对自然进行控制,这就是技术。科学是为人类对自然的某些作为提供可能,而技术则是利用科学知识以实际造福于人类。”①科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魂崇拜是怒族原始崇拜的主要形式,不仅是险恶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状态下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而且还作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万物有灵”、“自然造人”、“灵魂不灭”等观念反映出怒族对自然、社会以及事物本质属性等问题的能动认识,是他们哲学意识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1988年9月5日、9月12日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及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两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发展.马克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科学科技水平落后的情况下,由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受到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预见到科学技术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构成因素,只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生产力下发达的条件下,科学技术对生产…  相似文献   

8.
五四“非孝”思潮的实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是“人的觉醒”后的自然要求,而孝道规范本身存在着许多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也因此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性与主体情感的复杂性特征,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时代主潮的变迁,也是造成中国现代作家书写孝道时在“决绝”与“犹疑”之间徘徊的重要因素。五四时代是个性解放、反抗传统的狂歌猛进时代,“非孝”成为当时作家书写孝道时的主流化选择,而到40年代,随着抗战的深入,民族解放成为时代的主潮,传统文化的命运与现代国家、现代民族的命运复杂地纠结在一起,因而具备了崭新的救亡意义,孝道的积极性意义得到重新张扬。  相似文献   

9.
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形态是影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理论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从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出发,对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形态进行了探索,“新质生产力首先必然是国家生产力”的观点得以提出并对其论述,并指出区域层面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服从于这一观点,才能在新质生产力时代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统筹发展和重塑格局的综合功能,兼顾新质生产力的国家属性、人类属性和未来属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丹 《科技资讯》2006,(17):207-207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正在实现着跨越式飞跃。“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军事”“数字政府”等一系列崭新概念应运而生,标志着以往一直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字科学正在发挥着巨大的潜能,在全球军事、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飞速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继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一次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11.
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的地理环境理论具体化为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人类社会起作用,这被认为是对马克思的发展,但他们的思想在四个方面存在差异:一是人与环境的相关点,马克思认为是生产-劳动,普氏认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是人与环境关系如何变动,马克思用“相互作用”论,普氏用“可变的量”,三是自然向人的逻辑过渡,马克思指出自然与人的本质统一,普氏说明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四是人自然矛盾的解决,马克思导向了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普氏却在原地兜圈,其政治上的保守性窒息了理论上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唯物史观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特点的科学概括。但是人们在理解这一例题时,存在着通常的误解,把理论形态的科学本身也看作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从而混淆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本文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概念,在唯物史观中分属不同的范畴系列。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属于社会意识,不属于作为社会存在要素的生产力,而技术则直接属于生产力,技术有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科学性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真实意义不是说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是说,科学性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刘芬 《中州大学学报》2006,23(2):108-109
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聚集、存储、加工、传递的中心,对知识(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与信息可谓是“唇齿相依”。每一个时代的图书馆都呈现出了与时代同步的模式。图书馆应参与新的社会分工,从优越的献资源中开发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种信息资源,把图书馆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用唯物史观基本原则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中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代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唯物史观在我国的科学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在司马氏利用名教控制天下的情况下,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来反对虚伪名教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主张万物要遵循自然规律与法则,顺应其自然本性发展。实际上嵇康并不是反对一切道德和名教,而是通过“任自然”来回归到原初时代。顺应自然和人之性情的名教,是要超越现在而回归过去无欲、无贪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1998年2月,中国科学院正式向国家最高决策层提交了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主导地位的世纪。这种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与挑...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德”、“识”、“才”、“情”四种类型。在她们身上体现了“自然”和“真”的人生态度,体现了魏晋时代人们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8.
常娟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1):25-29
庄子的“自然”是与“道”融合的,它是外部自然界及其规律与主体相契合的结果,具有自然而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特点;康德的“自然”则是相对于物自体而存在的“现象界的全部”,它包括外在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和内在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然,是主体对象化的产物,体现了主体的先验综合能力。两相比较,庄子的“自然”居于本体层面,强调人与自然的浑融天成,康德的“自然”则带有鲜明的主体烙印,认为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自然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这种差异与中西方思维方式以及两人所处的不同社会、时代和学术背景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张小东 《甘肃科技》2004,20(12):175-176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当年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石之一,在此基础上,他将中国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定位于“小康社会”;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力的改革与发展与中国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进程是相一致的,所以,从江泽民到胡锦涛总书记,历经三届中央领导人的努力与推动,中国生产力的主体部分,即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发展,自始至今,都是在“制度文明”的框架下不断推进着,而且,奋斗目标的“小康社会”,其价值体现就是要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构成了和平崛起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文章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密切联系,并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方面对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