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往对《诗》学思想的研究,主要以论《诗》、解《诗》材料为基本素材。而有关《诗》的编纂、传习、应用情况的记述,由于其主旨都不在于思想的阐发,因而多被作为辅助性材料来使用。在这种认识下,先秦时期可供思想研究的《诗》学材料十分有限。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从赋《诗》、引《诗》的记载中分析、把握用《诗》者对《诗》的理解。此外,《诗》学思想的表达也并不局限于对《诗》的理解。引《诗》可以作为一种思想的纽带,将引《诗》所佐证的思想观念联结在一起,并由此组织起一个自由的《诗》学义理空间。引《诗》条目的组织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独立的篇章中自由地表达其对社会秩序与价值的见解。这构成了《诗》学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诗与画,在西洋理论家的眼里是一对争风吃醋的妯娌,而在中国古代美学那里,却似一对感情笃深的孪生姐妹。莱辛在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的扉页上引了古希腊历史学家鲁克塔克(Plutarch)这样一句话:“它们(指诗与画——笔者注)在题材和摹仿方式上都有区别”。显然,这正是《拉奥孔》里所揭示的莱辛自己的美学观点。《拉奥孔》的副标题就是“论诗和画的界限”。莱辛认为诗和画在艺术构思与表达、塑造形象的方式上都是不同的,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同这里注重诗、画之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对于“乐”进行了详尽的美学阐释。孔子从“乐”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首开论“乐”的先河,公孙尼子的《乐记》则是对于孔子有关“乐”美学阐释的理论总结,荀子则从“乐”的本体和“乐”社会功能等方面对“乐”进行了系统的美学阐释。  相似文献   

4.
汉代诗学其主导的、典型的诗学思想可以一言尽之,曰:“诗”与“经”的矛盾.汉人以《诗》为“经”,通经致用,《诗》成为现实政治讽谏的张本.汉代诗学便在以“经”解《诗》的矛盾中确立起来.“诗”与“经”的矛盾表现之一是“虚虚实实的历史批评”;表现之二是“拘拘挛挛的情性说”;表现之三是“是是非非的比兴论”;汉人从以经评《诗》、解《诗》中引伸出的文学理论与原则,又成为其衡《骚》评赋的标准.汉儒解诗形成的《诗》“经”精神,一方面涉及到诗的艺术本质,另方面又过分注目、牵附政教风化,以至于损伤了诗美,也未形成纯粹的诗理论与诗美学.  相似文献   

5.
晓雪,原名杨文翰,1935年生,白族,云南大理喜洲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毕业论文《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评论艾青的专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现代作家论。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26部和《晓雪选集》6卷。论文《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诗歌》、长诗《大黑天神》、诗论集《新诗的春天》《诗的美学》《诗美的采撷》先后在全国获奖。1986年《晓雪诗选》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  相似文献   

6.
赋在文学诸体裁中的地位如何?历代学者对此看法不一;赋究竟以何特质而标逸诸体之中?论者更有争议。回顾一下赋的沉浮升降,对于理清古代赋论的发展脉络,回答以上问题是很有裨益的。从现存史料看,荀子最早以赋名篇。但荀子的《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和《佹诗》)是他自己定的篇名,抑或后人所加,目前学界尚有争论。就现在所见,真正完备的赋应该说到西汉才有(“秦颇有杂赋”,然今无一存焉,故无从知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陶冶业为人们广泛熟知,在《荀子》当中,对当时的陶冶发展也有较多记述。《荀子》中的陶冶书写既是关于陶冶生产、流通、器型的历史记载,更是汇聚陶冶启发意义,对荀子礼制思想进行具象化阐释的过程和工具。在论及礼制起源时,荀子就借助陶冶埏埴现象,解释并佐证了礼制起源于“圣人之伪”的因由。通过对《荀子》中陶冶流通和陶礼器记述的观察,更容易理解荀子的礼法治国论和礼器使用观,从而为更完整理解荀子礼学思想的逻辑线索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诗》的至高性体现为它的"法典性",即所谓"宗教性",也就是《诗》在其接受过程中呈现的若隐若现的"神性"——原始宗教思维(动作、仪式思维)。通过引《诗》、赋《诗》和用《诗》,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宗教思维围绕《诗》所发生的内化、外延和转化。这让我们不得不猜测《诗》的原始状态便是具有宗教性质的"咒语"或"祈祷辞"。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论《诗》完全打破了由《序》、《传》所开创的传统研究模式,以《诗经》为起点论及汉魏六朝及唐宋的诗歌,从个人的哲学、文学的观点出发,对《诗经》各篇加以引中发挥,论述内容由诗歌拓展到文学、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诗情”进行了详尽独到的诠释,使得人们对《诗》中作品的价值有了一个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1)南诏骠信与清平官赵叔达“星回节”唱和诗(下简称“唱和诗”),见《太平广见》483卷“南诏”条,诗出《玉(奚谷)编事》、《锦绣万花谷》和《全唐诗》等书。下引《太平广记》,文中有小字夹注者,今用()号标出,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皎然的诗歌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皎然诗歌里“高”的诗学观,并对其释道圆融的诗学美学观作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12.
婉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审美内涵既是对正宗词家的审美追求及其词作的审美特性作出的理论概括,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时期人的生命境界中自然、本真一面的审美升华。运用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以正宗婉约词为依据,具体分析其审美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词心,似水柔情的审美宣泄;二是词境,托迹闺房的意象体系;三是词格,俗、丽、清、雅的多彩画卷。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态度。在"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审美理想指导下,钟嵘重视诗文对情感的抒发、重视华丽的语言,对楚辞后继诗人极为重视,而尤为推崇融合《诗经》精神和《楚辞》特色的诗人及作品。在钟嵘的文学思想中,《骚》与《诗》都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钟嵘《诗品》中的楚辞批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熔铸生命观和爱情观的悼亡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类.新近出版的由胡旭先生所著的<悼亡诗史>一书,立足于严谨的考订,系统梳理了悼亡诗生成发展的脉络,深入剖析了其内容与审美上的特征,具有卓著的学术价值,为整体悼亡文学的继续研究开启了门径.  相似文献   

15.
《白石道人诗说》为姜夔的诗法著作,但也可看成是其词论之作。从布置、精思、创新、对偶、用典、措辞和格意七个方面来看,《白石道人诗说》对白石词创作有很大影响。这种以“诗法入词”的创作方法塑造了姜夔词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6.
《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是《诗经》中两篇有代表性的弃妇诗。经济地位的改变、礼法制度的束缚和男子的喜新厌旧是弃妇诗产生的社会根源。弃妇形象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的贤妻,不同点在于《邶风.谷风》中人物顺从软弱,《卫风.氓》中的人物则开始觉醒,逐渐走向自强自立。对比衬托,形象栩栩如生;叙事为主,间以抒情和议论;借景抒情,善用比兴手法;诗风纯朴,色调哀婉动人等构成了弃妇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及大象出版社《全宋诗订补》二书,搜罗广泛,然因宋朝诗歌迄未编成全集,尚有遗珠。现录一二,求正通人。  相似文献   

18.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诗风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题诗”的“沉博绝丽”风格在李商隐诗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李商隐诗歌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和独特价值。李商隐“无题诗”对宋诗有显著影响,即对宋诗总体艺术追求方向的影响,以及在西昆体、王安石、黄庭坚诗歌创作中的表现。李商隐无题诗诗风在宋诗风格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历经三百多年的宋诗史上,江西诗派统治诗坛的时间长达近百年。在如此强大的诗学传统面前,南宋中兴诗人杨万里却本着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开创了新的诗歌审美范式——“诚斋体”,打破了江西诗派笼罩宋代诗坛的格局,最终超越了宋诗以才学、文字、议论为诗的诗学传统,而他早年对江西诗派内部“变调”理论的融通则是其超越江西诗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丘处机的诗词用韵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与略后于他的元好问的古体诗、词用韵韵系相同,可以归纳为18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