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科技》2003,30(3):60-60
  相似文献   

2.
单细胞或单颗粒的电化学发光(ECL)成像法在细胞形貌和生物传感分析以及单颗粒表面催化机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微米级发光颗粒在电极表面的ECL成像受共反应试剂的传质、共反应试剂自由基寿命和颗粒光屏蔽效应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尚未深入研究。受荧光成像法的启发,文章提出非电极固定单颗粒限域电化学发光成像新策略,即电极产生的共反应试剂自由基与非电极固定发光单颗粒进行化学反应而产生发光并进行成像。通过单颗粒逼近碳纤维(φ≈7.0μm)超微电极的电化学方法揭示了在扩散层内大粒径磁珠阻碍了电活性物质向电极表面的扩散。通过微米级发光磁珠(MB@SA/biotin-GSK-Ru1)吸附在工作电极表面的“正向”ECL成像法,发现大粒径发光磁珠的ECL强度远小于小颗粒发光磁珠的强度,揭示了磁珠接触电极使电极活性面积减小和磁珠的光屏蔽效应导致ECL强度降低。通过非电极固定单颗粒限域电化学发光成像新方法,发现电化学发光仅发生在共反应试剂自由基扩散层内,ECL强度也受到磁珠光屏蔽效应的影响,但是其光屏蔽效应影响小于“正向”ECL成像法。该研究工作为单颗粒限域电化学发光成像法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新策...  相似文献   

3.
给出了一种用光子成像头、高帧频CCD摄像机、图像采集系统和计算机组成的光子计数成像探测系统.系统可用于探测生物的超微弱发光现象,灵敏度比一般的弱光成像器件高出104倍以上;系统可以对极微弱的发光现象进行实时的光子计数成像,并用计算机进行后处理和分析;最后,用实例说明该系统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潜指纹的背景发光一般以荧光居多,其寿命比较短,若选择一种化学试剂来处理手印,使其产生一种发光寿命长的物质,再利用时间分辨发光成像技术,就能有效消除背景发光,提高信噪比,拍到较清晰的指纹图像。  相似文献   

5.
 聚集诱导发光(AIE)从2001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迅猛的发展。研究AIE的发光机理、设计合成新型的AIE分子,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生物医学应用上,AIE分子相比于传统的结构平面刚性的荧光材料具有优势。根据AIE的发光机理--分子内运动受限,研究者设计出多种点亮型的AIE探针,它们可以在生物检测中提供更低的背景和更可靠的信号。同时,由于未结合检测物的AIE探针具有低背景,使用AIE探针的应用还具有无需洗涤步骤的优点,大大节省了操作时间及减少检测样品的损失。检测形成的AIE聚集体具有优异的光稳定性和抗光漂白性,可以实现长时间的追踪和监测。目前,AIE生物探针在生物分子检测、细胞器成像、细菌成像、细胞追踪、血管成像、体内肿瘤成像与治疗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众多的成果。本文介绍了AIE的提出、AIE的工作机理,AIE生物探针的构建,总结了AIE探针在生物成像、疾病诊断及治疗等不同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分子水平上理解细胞功能十分关键。文章以MCF-7细胞为目标细胞,粘蛋白(MUC1)为目标蛋白质,MUC1的特异性适配体为分子识别物质,建立了一种电化学发光成像分析新方法,监测外界刺激下特定细胞、细胞表面粘蛋白含量及细胞形貌的动态变化。结合生物条形码信号放大和Ru(phen)32+嵌入双链DNA信号转换技术,电化学发光成像灰度值与MUC1含量在8~2 000 p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1 pg/mL;与MCF-7细胞个数在50~1.0×104cells/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1 cells/mL。进一步应用该方法实时监测不同药物刺激下MCF-7细胞表面MUC1含量和细胞形貌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芹黄素刺激下细胞表面MUC1含量降低,细胞皱缩,尺寸变小;过氧化氢刺激下细胞表面MUC1含量不变,细胞先膨胀,随后缩小。该方法为从细胞水平上灵敏分析蛋白质含量和细胞形貌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理解不同生理过程中细胞形貌和分子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高温固相法以新疆天然方钠石为基质,Cu为激活剂,制备出了Cu掺杂天然方钠石的光致发光材料.在室温下测量了光致发光谱,在280nm激发下的发射光谱是由峰值位于420nm处的宽带谱构成,此宽带发射谱归结于Cu+内3d94s→ 3d10的电子跃迁.为了提高发光材料的发光强度,通过在不同的温度下加热和改变保温时间,最终找出了研制Cu掺杂天然方钠石发光材料的最佳加热温度为1000℃,保温时间为1h.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PET(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成像原理、结构和性能指标,阐述了PET在核医学成像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Mn^2 离子含量对发光材料[CdxMG6-XaL2(OH)16]^2-:Mn^2 发光强度的影响,并对基质中Cd^2 离子的含量,硫化时间,灼烧温度等合成条件对发光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了上转换发光显示器中发蓝光的上转换发光材料KY3F10:Tm,Yb.测试了该材料的XRD衍射图谱.给出了该材料在980 nm激光激发下的发光光谱.分析了该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机理,得到480 nm峰值发光是由Tm3+1G43H6跃迁产生的.KY3F10:Tm,Yb具有较强的上转换蓝光,同时存在的较弱的红光易于用滤色膜滤除,满足显示对三基色中蓝色的要求.该材料是上转换发光显示所需的一种较好的蓝光材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内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的历史,应用的主要方面,以及三种常用的自旋核,并指出了与传统的技术和CT成像相比,磁共振技术具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介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辐射复合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包括Ⅲ-Ⅳ,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和多孔硅(PS)等新发光材料在内的各种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发光二极管的结构与特性,并介绍了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在近代科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燃烧法结合高温还原技术合成了LiBaPO4∶Eu2 的蓝色发光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材料的结构,表明形成了LiBaPO4物相;用荧光光谱仪测定了材料的发光性质.LiBaPO4∶Eu2 的激发光谱峰值位于328 nm,发射光谱的峰值位于468 nm.研究了Eu2 掺入量以及助熔剂硼酸用量对LiBaPO4∶Eu2 材料发光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LiBaPO4∶Eu2 体系中加入适量的助熔剂有助于提高其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燃烧法结合高温还原技术合成了LiBaPO4:Eu2+的蓝色发光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材料的结构,表明形成了LiBaPO4物相;用荧光光谱仪测定了材料的发光性质.LiBaPO4:Eu2+的激发光谱峰值位于328 nm,发射光谱的峰值位于468 nm.研究了Eu2+掺入量以及助熔剂硼酸用量对LiBaPO4:Eu2+材料发光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在LiBaPO4:Eu2+体系中加入适量的助熔剂有助于提高其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超声导波在管道缺陷检测中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管道导波的传播模态,调研了管道缺陷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对超声导波在管道缺陷成像的应用展开了评述,介绍了相控阵成像法、时间反转法、层析成像法、偏移成像法、延迟叠加法,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最后总结了当前超声导波在管道缺陷成像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长余辉发光玻璃的研究已经历了50年的发展,其发光机理是由于材料中的稀土激活离子发生能量跃迁而引起的.经逐步改进的三种长余辉发光玻璃制备方法,即熔融法、合成法和溶胶-凝胶法,各有优缺点。今后研究还应在寻找新材料、拓展应用领域等方面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7.
金属有机配合物发光材料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发光材料涉及到化学、电子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量子化学同样做理论研究.概述了金属铱、铂、铜有机配合物发光材料PF和PFDBO等理论研究进展.进而概述金属有机配合物发光材料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
宋福恩 《科技潮》1998,(5):156-156
自从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人们开始走出漫漫长夜。灯泡的诞生,开创了人类由使用火焰照明到电光源照明的新纪元。100多年来,电光源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辉煌的历程。作为人类第一代光源的白炽灯,一直延续到今天。白炽灯光效率较低,只有10%的电能转变为可见光,而剩余的90%变成热能白白地浪费掉。1939年,美国 GE 公司研制出低气压气体放电灯,后来在灯管上涂上了荧光粉,成为荧光灯,它的发光效率比白炽灯提高了5倍。到50~60年代,人们又相继研制出低压钠灯、荧光高压汞灯、大功率长弧氙灯等气体放电灯,这些电光源称之为第二代电光源。到本世纪70年代,由于受世界能源危机的冲击,开发高效节能电光源产  相似文献   

20.
新型发光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光致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特性,生产工艺及应用,介绍了基质和激活剂的选用,所 制造的新型发光材料,消耗电能少,结构简单,能长期重复使用,没有放射性辐射,不危害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