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老曾经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改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做——教师改,每篇作文,教师从错别字、标点符号、语句,批改非常精细,还有眉批、篇批,  相似文献   

2.
周喜亮 《科技信息》2008,(30):288-288
一、精心准备,启发诱导,转变观念 在学生自改作文之前,教师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准备。要引导学生走出“学生作文改是天经地义的”这一误区,认识到改作文是自己的事,它对提高自己的写作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表达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认识提高了,态度端正了,学生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才能自觉地投入自改作文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修改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3.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作,教师改",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是花尽心思,而学生却收益甚少。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如何让学生有所收获呢?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改作文。让学生通过自我修改、自我反馈,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样既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高习作评改的效益?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要摆脱儿童作文的“苦作”状态,让“习作”变为“喜作”,教师必须在作文教学中赋予教师角色更丰富的内涵,使作文教学更有效,使习作训练更高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向导”,学会给学生“指路”;做“好朋友”,以平等的交流方式与学生沟通,培养师生合作意识;做好“教练”,在学生自练自悟的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最需要的指导;做好“读者”,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作文,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与满足。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对此曾有过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为什么要强调“自能”?因为“惟其自得,最为可靠,可以终身受用不尽.”当今世界瞬息万变,面对跨世纪的教育对象,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学生有个高分,不管学生的能力如何,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逐渐克服了阅读教学中那种“满堂问”、“满堂灌”、“抱得太死,嚼得太细”、“填鸭式”、“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等等弊端,注重培养学生自读会读的能力,探索出“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钻研”、“教师为学生学服务”、“把学习知识的方法、技能、技巧教给学生”的教学新途径.具体地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成功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体育教育方式,是通过对学生自信心、进取心的培养,让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提高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并激发其成功动机,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在意识和能力上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成功体育”教育思想及其特点,为“成功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较系统的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感悟”对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自读、注重引导、注重情感,让学生学会“感悟”。  相似文献   

9.
“言为心声,缘情而发”,这是令人向往的、美好的作文境界,但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作文往往让学生惧怕,老师为难.咎其原因,有作文的神秘感在作祟,也有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组织方式问题、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问题等.该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浅析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迷茫与对策,分别是:“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凭借阅读教学揭开“怎么写”的迷雾;“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借素材的日积月累解决“写什么”的彷徨;凭借自改能力的培养,走出“精批细改”的尴尬处境,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六步操作法”指“教师导改——学生自改——小组互改—集体修改——教师评改——旧文新作”的教学流程。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思想,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给学生创造一种崭新的、全体参与的作文训练方式。本操作改变了传统教师批改作文的观念,把习作的批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批改的全过程,教师只做引导和评价,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丁宝阳 《科技信息》2012,(21):314-314
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学生们的阅历,以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鼓励和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让学生逐步学会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2.
“自改—1”玉米自交系是由“330×oh43HtHt—早”组合中经多代选株自交而成。“自改—1”自交系既保持了“330”自交系主要优良性状,又克服了“330”的缺点,并提高了抗病能力、缩短了生育期。是一个自身产量高、配合力好、早熟、抗病、抗倒、抗旱性强、农艺性状优良的理想自交系。“自改—1”玉米自交系具有较高的配合力。“自改—1×黄早四”杂交种(原名廊玉2号),已被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冀单15号”。“8112×自改—1”、“1984×自改—1”参加了省区域试验。“自改—1×掖107"、“自改—1×23”等组合在多点试验评比中表现突出。这些组合在生产上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讲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出时间给学生自读、多问、深思,让学生从“应答”转到“自答”上来。  相似文献   

14.
邵建仁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218-218,141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自改作文习惯培养的实践探讨.一、提供范例,引导学生学会作文自改;二、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主动性;三、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改作文习惯.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在论及作文批改时曾说:“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还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有"初步养成修改文章习惯"的要求。可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即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将兴趣之火点燃,才能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进取者。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7.
说到作文,不仅是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的事情,更是老师们最难以攻克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曾经做了很多次尝试。其中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为了让学生理解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样的说法,我列举过曹雪芹写作和修改《红楼梦》的例子,也曾以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例,更以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敲”二字为例。来说明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古人云:“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一点也不错。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谈一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  相似文献   

18.
袁志辉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251-252
农村中小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步入了一个又一个误区。比如“素质教育就是文艺十美术 体育”;“素质教育就是减负”;“面向全体,让学生自由发展”;“抓住德育就是素质教育”;“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废除考试”;“学生评价改分数为优、良、合格即是素质教教育”等。  相似文献   

19.
回首多年来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始终坚信,千改万改,音乐课不能离其根本——“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除了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外,还充分发挥音乐“情感艺术”特点,以情为本,把情感培育放在音乐教学的首要位置,让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让“情”哺育学生的心田,进而达到使他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认为要让中职生喜欢地理课堂,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情感出发,用“心”与学生交流,培养良好的师生情谊;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挖掘教材中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必要性;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