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鸿飞 《科技信息》2009,(6):350-350,352
本文分析了氟利昂制冷剂的工作原理及特性,探讨了制冷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蒸气压缩式制冷装置一般使用沸点很低的氟利昂作为制冷剂,通过压缩机和膨胀阀来改变其饱和温度,使之可以被常温的冷却介质冷凝或者可以吸收低温空间的热量。但是含氯的氟利昂升至高空臭氧层后,会释放出氯离子,进而大量损耗臭氧。使用不含有氯原子的氟利昂制冷剂,即氢氟烃来替代传统的含氯氟利昂冷剂,可以有效地保护臭氧层。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船用制冷系统的基本形式以及船用制冷剂的发展与选择,确定船用CO2制冷装置应采取跨临界循环形式.与常用氟利昂类制冷工质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对比,认为CO2将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替代制冷剂.针对CO2物性变化特点,重新界定了临界区域.分析了回热和CO2热物性对COP的影响,并结合船舶特殊的运行环境,对制冷系统的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分析结果和建议对于天然替代制冷剂在船舶上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裴雪岛  马国远  赵博 《科技信息》2010,(36):I0292-I0293
目前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著,氟利昂制冷剂的被替代已是大势所趋。R718作为自然工质,在安全性,环境保护及热工性能都有很大的优越性。本文分别从蒸发式制冷,吸收式制冷和压缩式制冷三个方面对水在制冷行业的应用及研究做了一个概括,特别介绍了波转子引入水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后,对水蒸汽压缩式制冷研究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前环保问题成了全球的热门话题,臭氧层的不断破坏和气候的逐渐变暖,是当今地球人类所面临的两大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谈到臭氧层的破坏,人们立刻会想到空调制冷行业的氟利昂,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氟利昂几乎达到谈虎色变的程度。谈到气候变暖,人们不觉想到两极冰山融化、雪山冰线缩小、海平面上升、暴雨洪水泛滥。由于家用冰箱、空调及冷柜都是以氟利昂作为制冷剂,因而制冷空调行业成了破坏臭氧层和制造温室效应的众矢之的。但人们很少知道,氟利昂大部分排放是由于化工工业生产过程造成的,空调制冷剂的泄漏只是一小部分。工业上如灭火、发泡等是一次性使用,大量的氟利昂物质排放到大气中,而空调制冷剂是密封在机组的循环系统中,只是存在机组泄漏的可能。诚然,空调制冷行业是臭氧层破坏和制造温室效应的参与者。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冷媒替代技术的研发及使用,已成为当今制冷空调行业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氟利昂制冷剂的ODP和GWP问题,运用热力学方法,分别对环境友好性的自然工质CO2和三种常规氟利昂制冷剂R22、R134a及R152a的比热、导热系数、表面张力等物性参数进行了对比,并对相应的循环性能进行了分析,为高效、节能的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器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吸收式冰箱的制冷系统充入三种物质:制冷剂——氨,吸收剂——水,扩散剂——氢。制冷剂氨在循环过程中从气态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在后一种变化时,就在冰箱内吸收食物的热量,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但要实现制冷剂的状态循环,必须借助  相似文献   

8.
基于氟利昂制冷剂的ODP和GWP问题,运用热力学方法,分别对环境友好性的自然工质CO2和三种常规氟利昂制冷剂R22、R134a及R152a的比热、导热系数、表面张力等物性参数进行了对比,并对相应的循环性能进行了分析,为高效、节能的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器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首先,根据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要求,提出了重力热管工质的选择原则;第一是与钢管的相容性;第二是传热性能好;第三是容易沸腾。其次对水、氨、丙酮、甲醇、乙醇、庚烷、戊烷、氟利昂—11及氟利昂—12等工质进行了计算分析。在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五种典型的工质——水、氨、丙酮、甲醇及氟利昂—12,进行了热管性能的实验研究,得到了热管的总传热系数、起动热流与急剧沸腾起始热流。计算分析与实验结果皆表明:理想的重力热管太阳能平板集热器中的热管工质,首先是氨、其次是氟利昂—12与丙酮。但从实用角度来看,氟利昂—12与丙酮是比较理想的工质。  相似文献   

10.
中压双效复叠吸收式制冷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以氨/水为工质的中压双效复叠吸收式冷循环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只有在冷却水温度较低,制冷剂蒸发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具有较高制冷系统的优点,当冷却水温度较高时,循环冷系数较考虑回收Ⅰ级循环的精馏热,以提高叠循环的制冷系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 PC 机上开发了 FORTRAN77语言编写的氟利昂热力性质通用计算程序,利用该程序计算了12种氟利昂制冷剂饱和液、饱和汽及过热蒸汽的热力性质表。开发了压缩制冷理论循环的计算程序。在以上两个程序基础上通过数据的优化分析,提出了理论制冷循环制冷系数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制冷剂热力性质的简化计算是保证制冷空调系统仿真与优化计算的稳健性与快速性的关键之一.制冷剂热力性质简化计算模型的研究目标是函数形式上的通用性和较大参数范围内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制冷剂饱和热力性质的六系数通用简化计算模型,对多种常见制冷剂进行了数据拟合.在制冷空调工况范围内,与国际标准制冷剂物性计算软件REFPROP 9.0相比,该简化计算模型对各种饱和热力性质的最大计算误差均小于±0.6%,计算速度可以提高两个数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双相临界流动中滑移比的问题,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制冷剂在毛细管内发生临界流动时的滑移比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采用低滑移模型计算临界流量不仅与实验数据相吻合,而且在宏观机理上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制冷工质替代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们已经发现CFCs进入同温层会破坏臭氧层,并加剧温室效应。为了保护臭氧层,世界各国对制冷工质的替代工作也在加紧进行。文章阐述了在传统的氟里昂制冷剂逐步禁用后,一些国家在新工质替代方面所做的尝试及结果,并以氨制冷剂为重点说明了制冷工质应向着自然工质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二甲醚作为冰箱制冷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将具有优良环保性能的二甲醚作为制冷剂应用于冰箱,对其制冷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和分析,在二甲醚为灌注式的条件下,对冰箱的主要制冷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充灌二甲醚的冰箱与采用原制冷剂CFC12的冰箱的各项性能指标接近;实验冰箱二甲醚的最佳充灌量为54g,24h耗电量为1 087kW·h,比采用CFC12节能15.6%;在不改变原冰箱结构的条件下,用二甲醚作为制冷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贮氨器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煤矿、啤酒、饮料、食品低加工、冷藏、工程空调等领域。贮氨器用来贮存冷凝器里冷凝的制冷剂氨液,调节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制冷剂氨液的供需关系。文章通过列举氨泄漏事故案例分析,即2007年5月4日零点许,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车间储氨罐区2号氨球罐在液氨进料过程中,进口管支管截止阀突然开裂,造成氨气泄漏;以及是宁波麦芽有限公司氨泄漏事故,探究其原因并提出贮氨器检验重点以及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由R32/R125/R134a组成的三元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循环制冷工质,分析了其分馏特性,并且对变组成理论制冷循环的性能进行了计算,探讨了一种采用三元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通过改变组分组成达到容量控制的新型空调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三级自动复叠的制冷系统,搭建了一台采用R22/R23/R14为制冷剂的三级自动复叠制冷设备,并就系统中非共沸混合制混合制冷剂的降温特性进行了分析.本系统的制冷工艺方法,机组构件设计及选用,理论和实验分析对自动复叠制冷装置的设计和制造具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半导体制冷又称“热电制冷”、“温差电制冷”,是一种采用半导体制冷元件,利用热电制冷效应的特殊制冷方式.因为其没有运动部件,也没有磨损、震动和噪声,工作可靠且不受重力影响,向小型化发展不受限制,改变电流方向可以从制冷转换到加热工况,因此,可用于电器和仪表的微型冷却或恒温装置,特别适宜于要求消除振动和噪声的工作环境,不能使用常规制冷系统的高压和水下环境,以及失重或移动的环境.尽管半导体制冷的效率较低,它已在实验技术、医疗技术、宇航、海洋和国防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能达到140K低温和产生35.2KW空调制冷量,并在微型制冷装置中处于不可缺少的地位.最近,由于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半导体制冷由于不使用制冷剂,将作为取代传统的制冷剂——氟里昂的一种新型材料,其产品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日显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对工程热力学实验之制冷循环性能测试装置的R22制冷剂替代进行理论热力循环计算与物性分析,确定R290作为直接充灌绿色环保制冷剂替代候选,未更换其它部件并进行试验,研究表明:R290替代R22后,制冷剂充注量约为59.3%,降低了R290泄露爆燃危险;单位质量压缩耗功、单位质量制冷量及COP均提高,但由于制冷剂质量流量下降,故R290时压缩机耗功较小,而制冷量及COP较大;有回热制冷循环比无回热时压缩机耗功、制冷量及COP均提高,而制冷量及COP提高更多,因此回热有利。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丰富了实验装置的功能、提高了学生对制冷系统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及对环保、节能和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