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屈原作品──屈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这一精神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命运,提出“现实主义是文学的上帝,它将创造文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历史剧以抒情、瑰丽的浪漫主义为基调,但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创作风格却有一定的差异。前期的诗剧更近于同期的浪漫主义诗作,但有的短剧还不成熟。中期的《屈原》是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孔雀胆》则是一部具有转型意义的作品。其后,写实因素在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中,不断有所介入并对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楚辞”和“汉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可是楚赋混称的现象在汉代却是很普遍的,人们常把屈原作品称做“屈赋”、“骚赋”,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诗歌叫做“楚赋”。刘熙载在《艺概》中就批评了这种现象,他说:“古者辞与赋通称,《史记·司马相如传》言:‘景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赋莫深于《离骚》,辞莫丽于相如’,则辞亦为赋,赋亦为辞,明甚。”不仅汉人如此,近人、今人也有将楚赋混为一谈的。比如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辩诗》中,就将屈原作品列入四家赋中之一家,称为“屈原赋”。郭沫若将屈原诗歌译为今文,书名便题为《屈原赋今译》。我个人认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赋”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从汉赋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汉赋虽“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但它跟楚辞却是完全不同的文体,不能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4.
屈赋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东汉王逸起,许多学者对屈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就笔者所接触到的那些研究屈赋的著述来看,尚未见到有对屈原“人性论”方面的系统的论述。因此,本文试图从屈赋中探讨一下屈原的“人性论”和特点,以及与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美政理想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这些极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目的是拋砖引玉,以期引起广大屈赋爱好者的深入探讨。也因本人学疏才浅,孤陋寡闻,不免挂一漏万,故奢望得到各位读者的不惜赐教。  相似文献   

5.
罗漫先生在《云梦学刊》1995年1期发表《<远游>与屈原的“绝命词”》一文,提出《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这是屈学界至今为止提出有关屈原“绝命词”的第8种学说了。我姑且不谈前面7种中是否有“绝命词”,只想考证一下《远游》是不是屈原的作品,如果真的是屈原的作品,那么,这篇游仙赋是屈原的绝命词还是可以说得通的。假如《远游》根本不是屈原作品,那么,说《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就不能成立。(一)《远游》是公认的游仙辞赋,作者在作《远游》之前居住在自己的故居,他是从故居起程游历“四荒”、“六漠”的。《远游》主人公的…  相似文献   

6.
从屈赋的文本及其表露的情绪脉络来看,《橘颂》、《九歌》的欢快明朗显示着青年屈原的春风得意、英姿勃发;《惜诵》、《离骚》的感伤悲悒昭示着壮年前期屈原的忧愁幽思,但并没有沉郁激愤,而是上下求索;《远游》则透露出人生的悬浮感与恐惧感,是其壮年后期检讨半生的“自叙”,在悲凉意绪中仍显人世的执著。文章采取文本叙事与人格分析相观照的研究路径,通过屈原青壮年时期的三组作品,探讨其人生际遇与人格特质的内在关联,认为青壮年时期的屈原虽然在政治上经历了巨大落差,但其求索的意志是贯穿始终的。  相似文献   

7.
屈原作品的逻辑及其神秘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神话学内容看,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中存在着许多违反逻辑思维的现象,这是一种原逻辑——原始思维机制的自觉反映,而并不是所谓“浪漫主义”的表现。以“神秘主义”作为其内在特征,应是我们对《楚辞》文化特性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和西方上古的长篇史诗相反,中国古典诗歌以其强烈的抒情色彩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放光华,而这中间最激动人心的往往就是那些洋溢浪漫激情的篇章。从《诗三百》的《蒹葭》到屈原的《离骚》、《天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乃至李白的《蜀道难》、《行路难》;李商隐的《无题诗》,直到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豪放派诗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中闪烁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光耀千秋,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十分广大而深远的影响,仅就文学创作方面来讲,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词赋史,就是一部受屈原影响而产生的一类作品的历史。除赋这种体裁之外,屈原的作品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道路,对于后来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各方面的影响也是普遍而深入的,“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激动着后代的作家们。”从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曹雪芹的天才作品《红楼梦》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如果说屈原的作品如丽日当空,则曹雪芹的作品像明亮的慧星,交相辉映,并照千古。下面仅就《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和屈原《离骚》的关系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惜诵》的抒情学《惜诵》是屈原步入仕途之后.蒙谗被疏初期的作品.这一点己是《楚辞》研究界的共识。诗人被疏离到楚国政治的边缘.内心充满着失落、忧伤、愤感和期待的复杂情绪.他在这里第一次探索着抒发复杂的内心情绪的诗学方式,诗题的采用.便可见这种诗学尝试的良苦用心,表而看来,《惜诵》取全诗首句的头二字的命名方式.脱胎于中原文章简册制度.如《诗经》、《论语》取首二字名诗命篇的方式。但是正如《橘颂》改造了中原的“颂”文体一样.《惜诵》也对中原首二字命题的方式作了值得注意的深化。“诵”字有进谏的意思.清人林…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的文人中,《庄》、《骚》向来是连类并称的。庄子是哲学家,屈原是诗人,看来似乎很难比拟。但《庄》、《骚》并举,也不是没有一些道理。我想,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庄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作品。庄子同屈原在思想、性格、政治主张、人生哲学以及处世态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以及作品所呈现的基本文学特征却有相近似之处。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成熟的浪漫主义诗人,而第一个把“荒唐谲怪”的浪漫主义风格带进散文领域里来的就是庄子。他们均在各自的领域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后世文学起到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自宋玉、贾谊、司马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都是以浪漫主义诗风开启者的面貌植根于人们心底的。他的作品,尤其是《离骚》,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和杰作。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离骚》只是浪漫主义之作。事实上,它是把表现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创作方式上的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5.
本主要介绍彝族民间学《支格阿鲁》。提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英雄史诗。作分析了这部史诗的学艺术成就及作品所反映的彝族古代哲学思想,并探讨了这部作品的人类学和民族学价值,提出这是一部任何英雄史诗所无法代替的巨。其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尽快在各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收集整理,全面而真实地向世人呈现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有一种很特别的现象,就是抒情往往用“心”字来表达。它或是对“情”字及与“心”有关的词的取代,或是抒情方式的大胆、直白、率真以及表现技巧还未丰富、完善所致,其原因是:人类刚进入明时代,人们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处于感觉的开蒙时代,人们只能直露本心,直抒胸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中国当代史诗小说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加以审视,通过具体作品阐述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并以“英雄史诗”“世俗史诗”“现代史诗”概述了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历代关于《橘颂》意旨主要是两个方面不能统一:一是《橘颂》的写作时间,早年?晚年?二是《橘颂》歌颂的对象,屈原自己?君子?楚王?又有一个共通点:《橘颂》是托物言志、供物抒情。笔者从与屈原的其他作品思想的比较中得出结论:《橘颂》的写作时间当是屈原青年时代从政初期。《橘颂》歌颂的对象应是橘树。同时,笔者以及此文是解读屈子精神的重要文献,但历来因为屈原的另一篇文章《离骚》的存在而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9.
一曲《离骚》震撼古今,引无数仁人志士、文人骚客悲吟不绝。太史公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流涕想见其人”。由此可以看出屈原的作品多么感人。屈原的诗作,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离骚》为什么这样激动人心、感人肺腑呢?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可以以其情节的生动曲折而引人入胜,而长篇抒情作品只能以其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而引读者渐入佳境。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读《离骚》的一点体会,对《离骚》中诗人情感的波动作点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在把握作品中诗人情感的波动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作品中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离骚》中诗人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性质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20.
引言在屈赋世界中,《九章》是最富有个人性、即时性和多样性的组诗。它虽然题目有“九”,却并非《九歌》、《九辩》那类古老的歌乐定制。其中的诗歌是屈子在复杂曲折的人生各个关头,并非依据某种歌乐定制,而是依据个人的即时性内心要求先后写出来的。《说文解字》说:“章,乐竟为一章。从音十,十,数之终也。”引申为诗、文的一篇,为一章。所谓“九章”,也就是诗九篇。屈子先后写诗九篇,记录了他的生命痕迹和心灵痕迹。这种个人性和即时性的权威见证,当推《史记·屈原列传》。它在记述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之后,又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