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适应载重大、速度高、密度大的车辆运输需要的高等级路面,是中国公路路面主要形式之一,在中国公路网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但随着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发展,该类型路面的许多病害也逐渐体现出来。文章将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入手,提出相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改性沥青目前在山西省高速公路柔性路面中已普遍采用,它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噪声,温度稳定性较好,文章对此论述了公路建设中应广泛使用改性沥青的必要性,并提出路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汾离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产生路面车辙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路面处治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边淑艳 《科学之友》2009,(2):46-46,49
根据实践中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经验以及有关材料试验结果的验证和理论的研究,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控制措施,以求给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带来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程吉萍 《科学之友》2007,(10B):99-100
为更好地提高水泥砼路面的平整度,笔者对水泥砼路面平整度低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瑞芳 《科学之友》2007,(7):16-16,18
基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离析状况,在对目前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评价方法进行回顾时。提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评价方法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7.
文章着重介绍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技术的应用。根据台忻线豆村-茹村段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分析,从施工、设计等方面提出要注意的事项,为今后推广碎石化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毅 《科学之友》2007,(8B):61-61,63
就沥青混凝土路面运行中出现最常见的早期病害,结合本人多年的工程管理实践,提出在公路路面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县乡公路路面结构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县乡公路建设中存在着等级低、路况差、地方路面结构使用单一、缺乏养护、缺乏有效的质量、技术管理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级公路建设幅度的扩大,人们对路面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路面的耐久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沿黄干线公路改建工程的施工、监理,谈谈如何提高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邓涛 《自然杂志》2008,30(6):334-339
新近纪是全球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而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变是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迁的重要驱动力。认清新近纪哺乳动物从青藏高原到蒙古高原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特征,是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地貌和气候的改造及其对全球气候格局的影响的重要手段。哺乳动物对气候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而中国在新近纪哺乳动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临夏盆地和蒙古高原中部分别处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堆积区和影响区,有广泛发育的能够反映隆升和古气候的沉积物,地层出露完好,保存有非常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两个地区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对于理解全球新近纪一系列重大环境和生态事件,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以及亚洲季风形成和生物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机电一体化在铁路行业中的作用,介绍了转辙机的作用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在转辙机中的实际应用、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最后总结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在铁路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冰川群是中国乃至整个高亚洲冰川的核心,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呈全面、加速退缩趋势。作为全球最主要的高海拔冻土区,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气候变暖是冻土退化的基础因素,人为活动在局部加速了冻土退化,推测未来几十年内冻土退化仍会保持或加速。过去50 年,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由于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处于降雪和积雪临界状态的区域大大增加,导致青藏高原积雪期开始时间的推迟和结束时间的提前。冰川加速消融退缩,融水在逐年增加,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冻土及其孕育的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稳定江河源区水循环与河川径流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生态退化和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水文环境的显著变化就与冻土退化密切相关。过去十年来由于冻胀和融沉破坏,青藏公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全线性大规模的整修。在未来几十年内多年冻土的主要退化形式为地下冰的消融和低温冻土向高温冻土转化,这一过程将引起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等冻土热融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冻圈影响,应加强冰川融水对地表水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的水文过程与预测研究,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要在科学预测和普查的基础上评价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极为敏感。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冻土退化直接影响该区域生态与环境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影响着该区域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在多年连续观测、考察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冰川湖、泥石流滑坡、冻土退化的监测预警系统以及进行灾害防治措施研究示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家耀 《自然杂志》2012,34(3):139-142
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网格、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给解决“数字城市”面临的问题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由“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演化成为社会关注的主题。网格、物联网、云计算等是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演化的关键技术。“智慧城市”将推动城市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的发展,提升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陆桥的动物迁移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涛 《大自然探索》1995,14(4):76-81
各大陆的动物区系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构造运动曾是大陆联接和分离的原动力,动物通过“陆桥”的迁移实现了各大陆之间的交流。但在新生代大幅度的气候变化中,海平面升降是造成陆桥时断时合的重要原因,古生物证据显示了陆桥的动物迁移与气候变化有着严格一致的对应关系。在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今天,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必然迫使许多物种去试图改变它们的分布范围,最后的受害者也包括人类自己。因此,认识动物迁移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龙门山地区2008年9月和2010年8月发生的大规模的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实地考察,并在详细分析龙门山北段平通河地震前后输沙率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对龙门山地区2008年汶川地震驱动的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情况、龙门山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龙门山地区降水空间分布情况作对比分析,获得以下认识:①汶川地震对该区地质灾害的影响将是持续的,震后地质灾害形成的松散物源将以河流为载体,被输送到下游,并对下游水利建设、防洪防涝等产生较大影响;②构造因素(汶川地震)和地形地貌因素为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气候(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则为直接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8.
搅拌站混凝土施工工艺控制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的过程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质量。混凝土生产应在材料的储备、设备的完好程度、技术人员素质和技能、天气的变化、交通状态的影响、现场施工部位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地指挥和调动机械与人力,以满足工程项目的需要。文章就如何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对混凝土施工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中锑污染及锑同位素示踪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锑(Sb)是一个有潜在毒性和致癌性的类金属元素,其化学性质与砷(As)相似。自然过程及人类活动引起的锑污染已经较为广泛地存在于水体和土壤环境中。近年来,多道等离子体质谱仪的引入使锑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成为可能。首先综述了水土环境中锑的污染及存在形态,接着系统报道了锑同位素的测试技术,包括化学纯化、质谱测试方法以及锑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锑的未来研究方向以及锑同位素在锑污染来源、迁移转化过程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林银银  巫金波 《自然杂志》2017,39(2):103-114
随着微流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传统实验方法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人们迫切希望微流控技术可以将传统实验室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如样品预处理、混合、反应、萃取、分离、表征和检测等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以微流控芯片代替传统实验室。这种高通量的实验方法将显著提高反应效率,增加产量,从而不但实现高通量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检测,也进一步促进了平台的集成化、微型化、自动化和便携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