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纪念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一篇重要文章《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问题》发表30周年,本刊特译载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进展》一文。文中李教授详细回顾和介绍了弱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粒子世界     
《粒子世界》一文是李政道教授在杰西和约翰·丹兹讲座上的讲演的下半部分(其上半部分《对称和不对称》已发表在本刊上期)。细细研读此文,你定能领略到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的粒子世界的奇异景象。李教授把一个个高深的理论物理问题,阐释得通俗易懂,说明他极善于将艰深的理论课题科普化。记得钱学森教授曾提倡科学家不仅能写专业论文,而且还能写科普文章。李政道教授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位典范。  相似文献   

3.
伟禾 《科学》2004,56(4):13-13
12004年6月24日起,10名来自中国北京、香港。加拿大安大略,美国的纽约、得克萨斯、马萨诸塞、俄克拉何马及亚特兰大.工作在国内外前沿科学领域的学者成为首批“李政道讲座”的授课教授。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讲授理论物理、粒子物理、纳米物理、凝聚态物理和生物物理等前沿领域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2006,58(6):I0003-I0003
李政道教授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个人的随笔画作已积累了几百幅画作真实地记录了一位科学家用彩笔抒发的艺术意境。本版选登部分李政道教授创作的生肖画。每逢新年,李政道教授会在给友人的贺卡上画上这些栩栩如生的生肖动物。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2007年12月9日关于“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物理学奖50周年之际。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网站(Nobel Prize.org)主编史密斯(A.Smith)采访了当年获奖者之一李政道.内容广泛而深入。2011年11月25日适逢李政道教授85寿辰,征得了诺贝尔奖网站和李政道教授的同意,本期特发表此次采访的中译稿。  相似文献   

6.
亲历CUSPEA     
韦丹 《科学》2007,59(2):48-49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此时“文革”刚结束,中国与外界隔绝多年,国内的本科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研究生培养条件不足。中国现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与派遣留学生是紧密相联的,但自1940年代以后,中国一直没有向西欧和美国派遣留学生。李政道教授当年去美国留学曾获得过吴大猷先生的支持,考虑到“文革”结束后青年学生到美国求学没有正规渠道,李政道教授倡导设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即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使中国学生能赴美学习物理学。此项目得到当时主管教育和科技工作的副总理邓小平亲自批准。中国科学院及各高校的很多领导和学者也都参与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7.
吴之 《科学通报》1957,2(6):185-185
两位年轻的中国留美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杨振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去年根据重介子蜕变实验的一些结果和理论上的深入考虑,指出原子核理论中的宇称守恒定律可能并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在他们去年10月发表的论文(原载 Physical Review,104,254(1956),译文见本刊本期161页)里,提出了几个可以  相似文献   

8.
CUSPEA简介     
那丁 《科学》2004,56(4):13-14
CUSPEA 是 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的缩写,其中译名为:中一美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该项目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发起和运作,受到中国政府支持的派遣中国学生去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教育交流项目。CUSPEA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2年之久。  相似文献   

9.
韦禾 《科学》2006,58(4):62-62
2006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开幕式于5月27日下午在东方明珠外广场隆重举行。应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院士的邀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李政道教授还为大型绘画作品《科学与艺术的春天》揭幕并题词,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参观了本次展会。  相似文献   

10.
CUSPEA 简介     
那丁 《科学》2004,56(4)
1.什么是CUSPEA? CUSPEA是China-US Phv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的缩写,其中译名为:中-美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该项目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发起和运作,受到中国政府支持的派遣中国学生去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教育交流项目.CUSPEA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2年之久.  相似文献   

11.
我虽很早就听过吴冠中的名字,但从未见过.直到1990年代初,当时,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在组织国内外学术活动的同时,积极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推进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的沟通.因工作关系,我帮助李政道教授做些与艺术家的沟通和联络,因此才认识了冠中先生.  相似文献   

12.
1957年11月1日,新华社电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等电贺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奖。电文中说:“中国物理学家对这一可喜事件感到自豪。” 由吴有训来发电报给自己当年的学生是很适合的。吴有训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物理学家,任过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杨振宁、李政道当时都是西南联  相似文献   

13.
由于夸克模型的提出,人们对粒子物理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有关夸克的禁闭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把真空看作一种完全的抗色电介质,从而解决了夸克的禁闭问题,并且避开了量子色动力学在处理这类问题上遇到的红外发散困难。  相似文献   

14.
对称和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称和不对称》一文是李政道教授应邀在杰西和约翰·丹兹讲座上的讲演稿的上半部分。就对称和不对称现象,作者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精辟地阐释了物理学中很深的概念,如对称性原理、CPT定理以及物理学中不对称与真空自发破缺的可能关系等。即便一些非物理专业的读者,估计也能读懂,此实乃可贵。  相似文献   

15.
周玉琴 《科学》2004,56(5):3-5
当年曾经为CUSPEA(中美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项目)学子提供过赴学平台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设立了以CUSPEA同学为主体。同时邀请部分前沿领域工作的科学家共同参与的“李政道讲座”。该系列讲座已列为研究生院夏季学期的学分课程。2004年夏季的“李政道讲座”邀请了10名活跃在前沿科学领域的学者开设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纳米技术等领域的讲座。这些讲座与研究生基础课程形成了强有力的互补,使学生能够领略、触摸到最前沿研究工作的新成果,有利于同学们尽快进入前沿研究领域。本期特刊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周玉琴的介绍文章.综述首期“李政道讲座”报告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6.
关于基本粒子物理,由于它在当代物理学中所占的显而易见的重要性,本刊已发表了不少文章,包括实验与理论两个方面.但如何生动而又通俗地来向读者系统介绍这一学科,一直是本刊的一个心愿.黄克孙教授去年在我国讲学期间应本刊要求撰写了这篇《粒子物理新貌》.黄克孙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粒子理论物理学家,相信由他来撰写的这篇文章是很合适的.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发表100周年,也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物理年。作为一项全球性的纪念活动,4月15日,由中国科协、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主办的“世界物理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在纪念大会上,科学家代表杨振宁、李政道、彭桓武、冯端等人分别作了报告,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科学工作在物理学中的杰出贡献及其对世界与公众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使读者能了解这次大会的报告内容,本刊刊登了参加这次会议的部分科学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获得者、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刘惠春博士,因摔倒伤及脑部医治无效,于2013年10月23日在上海仁济医院不幸英年早逝(他生命的最后九天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终年53岁。刘惠春于1960年3月26日出生在山西太原,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同年,通过层层选拔,他以全国前二十名的优异成绩获得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大学应用物理专刘惠春博士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专题评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刘宗超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教授的倡仪下,于1994年5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举办了“21...  相似文献   

20.
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及另一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法国科学家,以奖励他们在利用激光稳固原子状态项目上的杰出贡献。朱棣文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等人之后又一位获得世界科学界最高嘉奖的海外华裔科学家。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说,朱棣文教授并不是首先从瑞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