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11,(3):75-75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这一句继续在阐释易道功用。对于这一句,《周易正义》中有更详尽的解释:"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者,言易道如此,是故圣人以其易道通达天下之志,极其幽深也。"以定天下之业"者,  相似文献   

2.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这一句引用的是《易经》中的《大有卦》上九的爻辞。朱熹注释:《大有》上九爻义。然在此无所属,或恐是错简,宜在第八章之末。他的意思是怀疑这一句可能是后人搞错位置了,应该在第八章的结尾。到底这一句应该在哪里,现在还没有定论,所以我们还是先来看它的含义吧!  相似文献   

3.
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恶,只有"纵性情"、"顺是"、"顺情性"才会导致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人性趋恶论。人性恶,因而需要化性起伪,推崇师法礼义,以使人们成就善德,人人皆为君子,从而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称屈原所生长的江山风物给予其创作极大的帮助,此谓"江山之助"。粤西诗人的诗歌创作,亦有"江山之助",这就是表现在诗中的"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及粤西山水,以及粤西地域独特的包括语言、服饰、生活习惯、节日等之类习俗风物,还有少数民族的种种特点。"江山之助"使咏粤西诗作有着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九章解诂     
惜诵 哀时命‘志憾恨而不逞兮,杼中情而属诗。九欢远逝‘舒情 陈诗,冀以自免兮。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杼通抒,哀时命‘焉发愤而抒情’。情,诚也,抽思‘焉舒情而抽 信,情信即诚信。所傥对转,古本同语,古誓词多以所为 傥。论语雍也篇‘予以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国语越语:所 不掩子之恶,扬子之善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左传僖 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此例尚多;不存 举);所皆当读为傥。此曰‘所非忠而言之,’亦谓傥所言 之不实也。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相)服俾山川以 …  相似文献   

6.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样样成”,做起事情来一帆风顺,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不顺”,由此才让人感到前路迷茫,未来未卜。如何才能让自己对未来多一些把握呢?如何让自己多一些成功呢?每一个人做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身的行为系统,只不过有的  相似文献   

7.
三、《黄帝篇》:“心凝神释.骨肉都融.”《周穆王篇》:“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力命篇》“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侧谓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杨朱篇》:“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  相似文献   

8.
天问释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昔王逸作天问后序,自诩其注此篇‘稽之旧章,合之 经傅,以相发明,为之符验,章决句断,事事可晓,俾后学 者,永无疑焉。”然今试执逸注以读天问,虽谓为无一 事可晓,不过也。踵逸而起,注者相望。彼于逸注,补 苴 正,有既多矣,然而不可晓者犹十有四五焉。呜 呼!注书之难,有若是哉?余窃不自揣,欲斟酌众长, 兼附己意,作一总结账之企图。兹先取篇中间天事 者四十四句释之,颜之曰天问释天。疏略之讥,自知 不免,并世方家,幸垂正焉。 天问文例,泰半合四句为一问,或增至八句,或十 二句,要皆以四进;其二句各问一事者,必二事同类,亦 以四句为一单元也。王逸…  相似文献   

9.
小易 《科技智囊》2011,(5):73-73
此句属于《系辞》中的名句,句虽不长,但是意蕴不少。先来看"洗心",先儒多解释为"先心",然而帛书《易》中作"佚心"。"佚",从人,失声,忽也,本义为隐逸的人,引申为佚乐其心、无所作为之义。"洗"为涤除、洗濯的意思。联系下文"退藏于密"来看,似乎帛书《易》中"佚心"的解释更为贴切。但是作为"洗心"来解释,也别具含义,"洗心"更强调的是"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这个过程,澄静内心,荡涤疑虑,借助"洗"而整肃自身,达到"洗心"的目的,继而把德行提高到高深而纯净的境界。据说"洗心革面"这一成语也是由此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言行和思想一致,实事求是,它是人的基本美德,是做人的根本。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做人要“敬事而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  相似文献   

11.
《科技智囊》2010,(7):73-73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结合前面的一句“《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综合来解读这句的含义,我们才好理解这前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志雄 《科技资讯》2010,(28):250-250
所谓"领导",顾名思义,对部属负有"领"航"导"向的责任。"领"者",带领"之谓也,要求部属做到,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身先士卒,树以表率";导"者",教导"之谓也,凡事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领"是以行带人",导"是以理服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而难称之为"领导"。  相似文献   

13.
邹守益在王门中的地位,王阳明和后世学者誉之甚高。王艮曾寓书邹守益,称"昔文成称先生几颜子,所期者远也"。黄宗羲谓"阳明之没,不失其传者,不得不以先生为宗子也。"学者认为他得阳明之真传。他为卫护师说与同门进行了许多学术辩难,为江右王学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自2004年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4所高校率先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全国有近百所本科院校开办了这一专业。然而,有资料表明,这一专业的就业状况却是"十分不乐观",除去考研者外,其他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二者悬殊如此之大,不能不令人尴尬,需要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5.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联系上两期的内容,稍加通览可知,前后两句还是以系辞的由来和意义为纲要。上文中谈到将“吉凶者、悔吝者”两者分别归结为“失得之象和忧虞之象”,倾向于主观世界的推理和现象总结,而顺承下来的本期要谈“变化者、刚柔者”,则更多的带有客观世界的归结意味。若以中心主体而言,上半句是以人的内在为主,而下半句则以天地外境为核心。四个分句对仗工整、层次分明,阐义精到的同时又不失文学之美。不敢太多沉迷于文字之中,还是多揣摩词语后面的深意吧!  相似文献   

16.
<正>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结合前面的一句"《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综合来解读这句的含义,我们才好理解这前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上句阐述了原因,因为《易经》中体现了先天大道的运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王夫之的中庸解析,通过与朱子解析的比较,研究了王夫之解析的特征。王夫之首先探讨了中庸是什么。朱子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王夫之认同朱子对中的解释,但对朱子"不偏不倚"是未发之体,"无过不及"是已发的作用的说法表示反对。王夫之在未发或已发时,中都是本体。另外朱子说中和之中是本体,时中之中是作用;王夫之则认为中和之中、时中之中都是本体。总之,王夫之主张中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本体。王夫之对朱子"庸是平常"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说在朱子之前没有"庸是平常"这一说法,而且古文献的庸字都是指作用,所以王夫之认为庸是作用的意思,在其理解上,中庸是中的作用。此外,对于《中庸》首章首三句的解析,王夫之的主张如下:1.命不是命令,是法度。2.性和道是人性与人道,不包含物性与物道。1)物性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性。2)物道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道。3)尽物性是尽人所赋予的物性。4)尽人物之性是在"志可动气、气可动志"限度之内的。3.教是中庸的核心,教的具体内容是礼。  相似文献   

18.
<老子>第32章之"民莫之令而自均"之"自均"一词,历代注家多讲着"自然平均",检阅载籍,"均"通"钧",即陶钧,它以其自身自然而然的圆运不已之态势和制器生物之功而被喻之以"天",而老子之"天"所强调的也正是运化造物之自然而然这一层意思.故"均"即"钧",也即"天",此"天"即自然,也即<老子>中所谓的"自宾"、"自化"、"自然".  相似文献   

19.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36.义务教育初中课本第二册晋干宝《宋定伯捉鬼》:“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欲,课本无注。 按:本句中“欲”与上文“嗒曰:‘欲至宛市’”中“欲”不同。“答曰”之“欲”为能愿动词,本句之“欲”为时间副词,“将要”的意思。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欲,将也。凡云欲者,皆愿之而未得,故又得为将也。”这就把能愿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