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测测你的科学素养有多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中国科普报告》对"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做了这样的综合描述: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在逐步增长;与发达国家(欧盟15国、美国和日本)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公众科学素养发展状况不平衡;迷信程度依然严重。  相似文献   

2.
《苏南科技开发》2007,(7):75-76
《2004中国科普报告》对“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做了这样的综合描述: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在逐步增长;与发达国家(欧盟15国、美国和日本)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公众科学素养发展状况不平衡;迷信程度依然严重。  相似文献   

3.
《辽宁科技参考》2004,(9):43-44
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03年进行了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加权分析,基本上了解了目前我国成人公众(18-69岁)的科学素养状况、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调查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研究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1989年即开始进行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在过去的20年时间内,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率先组织进行规模有限的调查,到今天通过精心设计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观测网"、由一大批经过培训的遍布全国的调查员进行的定期研究,不仅为了解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态度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数据.而且引发了教育界、科技界、哲学界、社会学界、新闻媒体及科技决策部门、科研管理机构等各部门、各领域的讨论,同时,在中国科普界形成了通过社会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精确研究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安庆科技》2007,(1):24-24
中国科普研究所5日发布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对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医学新进展等科技发展信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为政府科普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Miller提出的三维模型为理论依据,设计了调查方案并开展问卷调查,从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3个维度测度了宝鸡市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结果 2009年宝鸡市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38%.结论 公众科学素养在性别、年龄、城乡、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并提出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众科学素养测评与职业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0年开始,我国先后共进行了8次全国公众科学素养测评,测评方法一直采用美国的米勒体系。米勒体系作为世界各国科学素养测评的重要工具,已经沿用近三十年。随着科学素养研究的深入,各国学者不断对米勒体系提出修正性改良意见,甚至采用激进性拒绝态度。我国也套用“米勒模型”开展国内测评,但生搬硬套产生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视野下,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基本公民素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认真思考了2010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提出全民族科技素质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等论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普研究所5日发布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对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医学新进展等科技发展信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及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05年进行了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公众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传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对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医学新进展等科技发展信息的感兴趣比例分别达到54.5%、50.9%和45.9%。除科技发展信息以外,排在公众最感兴趣前三位的其他信息分别是健康与卫生保健(73.1%)、农业发展(58.1%)和国家经济发展(53.5%)。此外,约半数的公众对防灾与减灾(50.0%)、生产适用技术(49.7%)、环境污染与治理(49.2%)、文化与科技教育(49.1%)等与生活、工作贴近的信息也表示很感兴趣。但对于空间探索(15.4%)、国际与外交政策(34.3%)和军事与国防(39.6%)等信息的感兴趣比例则相对较低。此外,对于科学新发现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信息,男性比女性明显“更感兴趣”,感兴趣人数所占比例分别高出13.1%和14.2%。而且,18岁至29岁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0.
公众科学素养高低反映了城市发展潜力.苏州要成为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必须了解目前苏州市公众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并研究其发展趋势,制定符合苏州市情的教育、科技、社会发展政策和科普政策,进而不断提高苏州市公众的科学素养,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夯实基础.为反映苏州公众科学素养现状,我们在全市范围开展了“苏州市公众科学素养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苏州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率,对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以及公众对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看法态度、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手段和方法等情况.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在2002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在"四科"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个能力,即应用"四科"来"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以初步了解中国政府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重视。该文试图通过阐述当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的现状,由此提出可以尝试应用STEM教育的方法,来更好地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参照2001年度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体系与分析模式,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了广西民族大学生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结合大学生们的民族特性,从各个方面分析数据,探讨造成他们科学素养偏低的原因,最后提出提高其科学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份有关中国科普现状的调查资料带来了不少震撼人心的数字——在中国,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然而,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这项由中科院等机构的权威专家完成的调研报告指出,2003年,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占1.98%,尽管与上世纪90年代的0.3%相比,有了一定增长,但仍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2000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重已达到了17%。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王渝生认为,中国人迷信普及远胜于科学普及的原因,既有受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解析阻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原因,探究了新媒体时代可通过强化新媒体的科技传播责任;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进行校园科学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科普体系;构建共享的科学研究氛围;加强公众科学素养的理论研究等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入手,指出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能够自觉抵制伪科学、邪教等的关键。提出了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的途径是加强全社会的科普工作。  相似文献   

16.
“14‰”这个数字曾多次出现在许多媒体的显著位置。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这一结果也曾令许多人为之困惑:中国科普怎么了?当然没有人怀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者对公众科学素养的介绍和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其经历了研究的萌芽、起步、快速发展等几个阶段后已经日臻成熟和稳定;研究主题包括对科学素养结构的探析、科学素养测量方法的探索、影响公众科学素养的因素以及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等几个方面;目前还存在重现状调查、轻理论探索,科学素养现状调查的群体和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民的科学素养关系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以及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为了解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现状,中国已对公民科学素养进行了8次调查。本文通过对比2001、2003、2007、2010年4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不同群体公民科学素养的比较、公民关于科技信息问题的变化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对科学观点的了解也呈小幅上升趋势,对迷信现象的信任程度整体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存在群体差异,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呈现年轻化的特征、男性比例高于女性;高学历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对较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超过半数分布于东部地区,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除接受正规教育外,电视和报刊是中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兴趣点集中在文化与教育方面,教师、科学家、医生对科学技术事业的认识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李兴华 《科技潮》2002,(7):24-25
科技周:检验公民科技素养为配合今年的北京科技周,北京市刚刚进行的一项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初步结果显示,每1000名北京人中,只有66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有关专家说,这一结果虽然远远高于全国水平(中国科协去年的全国性调查显示,每1000人中只有14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但也仅仅相当于美国1990年公众科学素养水  相似文献   

20.
李星  张莉  崔春玲 《科技资讯》2014,12(21):185-186
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市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市发展的实力和潜力.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省份,河北省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这对全省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相关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就如何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