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一、前言小麦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之一。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提高小麦千粒重或使小麦千粒重稳定在本品种的应有水平很不容易。气候条件的千变万化,栽培措施得当与否,使千粒重忽高忽低,极不稳定,严重地影响小麦高产、稳产。 1979年豫北地区小麦千粒重普遍降低4—5克,大家认为是干热风的危害,但1976年小麦成熟期干热风并不明显,而千粒重降低幅度却更大,尤其是高产田块比较突出,以郑引一号小麦为例,只有34—35克,比正常的粒重要低3—4克,显然是由于肥水措  相似文献   

2.
<正> 小麦粒重是夺取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即便是生育前期和中期的生长发育都比较正常,即亩穗数和穗粒数比较稳定,有了高产架子,但由于后期粒重产生波动,也同样会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凡千粒重较高的年份,单产也较高,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极为显著(r=0.7100)。引起粒重变化的原因很多,如气象条件、品种、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等。其中,气象因子是影响粒重波动的主要因素,这一生产现实虽然引起了国内不少学  相似文献   

3.
小麦新品种豫农010豫农010系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和郑州市邙山区种子公司等单位合作选育而成的弱春性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其组合为79B1/郑州761//濮阳5号。该品种1991-1992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的预备试验,在开封农科所亩产...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三年持续大旱的条件下,对保证我省小麦增产稳产,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但是,在科学用水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农田灌水工程不配套、大水漫灌,浪费水源,不能按照小麦的需要及时供水,单纯追求灌水次数,不注意灌水效益等。为了正确认识小麦的需水量和需水规律,掌握合理的灌溉技术,对夺取小麦高产是十分重要的。一、小麦的需水量与需水规律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我省育种工作者运用辐射育种技术,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稳产的小麦、水稻优良品种,为我省农业丰收和辐射育种研究做出了贡献。辐射育种是一种利用各种射线诱发生物遗传变异,有效的、经济的、较新的育种方法,也是原子能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我省从六十年代开始进行农作物辐射育种,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相继培育出小麦、水稻、谷子等许多品种,其中近年来培育成功,并获得省级成果奖或通  相似文献   

6.
一、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大穗型小麦品种如周麦16、矮抗58、开麦18;春、夏玉米均选用生育期适中,高产、优质耐密植的品种,如郑单958、农大108等.  相似文献   

7.
<正> 我省小麦单产自1984年达到244.5公斤之后最近七年.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其原因除社会因素和某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栽培技术比较落后是一个重要问题。栽培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已有的某些单项成功技术普及落实的不够.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全省小麦生产发展到由中产向高产过渡阶段的技术路线不够明确.没有一套适合于不同生态区的由中产变高产的实用栽培技术体系。豫北老高产区缺乏高产.稳产的过硬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致使老高  相似文献   

8.
<正> 一、品种来源及引种试验该品种系河北省农科院粮油所用78—3174与石4414杂交选育而成。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1984年秋引入参加预备试验,产量居首位,表现优异;随即推荐于1985年秋正式参全国黄淮南片大区区试,连续两年表现高产、稳产。1987年提前通过大区区试,当年推荐参加河南省小麦良种生产示范。1986年秋我们在试验的同时又引入50公斤稀播繁殖;  相似文献   

9.
信息博览     
小麦新品种豫麦49 优质、高产、强抗倒小麦新品种“豫麦49”的选育及应用课题由温县祥云镇农技站、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完成。豫麦49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稳产性好,抗倒伏性强。参加黄淮生产示范平均单产461.7公斤,品质达到优质面包小麦和优质方便面标准。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该品种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该品种是将优质、多穗与抗倒结合于一体的高产、超高产品种,经济效益突出。(沃 文)棉花新品种豫棉19号豫棉19号是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正> 小麦模式化栽培就是遵循系统工程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建立起小麦个体与环境条件高度协调、高度综合的技术体系,在掌握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环境因素定量关系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的优化农艺措施,使小麦的个体和群体按照最佳的形态发育,实现其动态平衡,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早在六、七十年代,世界上一些工业先进、农业发达的国家(如苏联、美国、日本、英国、以色列等)先后进行了有关作物保护、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沈天民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征集了7300多种小麦资料开始搞育种研究,曾培育出“豫麦20号”、“樊寨中1-10号”等10多个良种。在多年的育种工作中,沈天民发现所有的小麦资料都是普通小麦杂交,亩产达到500公斤以后,不易稳产,提高产...  相似文献   

12.
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两条路线、两个阶级大博斗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九七六年,我们育成了高产、稳产、优质、抗倒的小麦新品种-郑州761.三年来,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我们对郑州761小麦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  相似文献   

13.
春季麦田化作除技术信阳地区植保植检站石鸿文随着耕作制度和耕作方式的变化,我省麦田草害连年严重,早期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全省麦田草害面积约2500—3000万亩,年损失产量6—8亿公斤。实践证明:采用先进的化学除草技术,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一项极为重...  相似文献   

14.
<正>食用菌栽培技术虽易学,但要获得高产必须掌握几个关键技术。 1 选用优良菌种是高产、稳产的前提。优良菌种是食用菌生长周期长短、高产、稳产的基础,栽培时要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选用温型对路、菌龄适中,品质优良的菌种。  相似文献   

15.
小麦高产再高产氮肥运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高产再高产氮肥运筹模式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协作组李友军付国占郭天财王绍中倒伏、贪青晚熟是高产地区制约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两大历史性难题。一般认为,中后期施氮多或过晚是造成小麦倒伏、贪青晚熟的主要原因,因此生产上提倡重施底肥和冬前追肥。河南省小麦高稳...  相似文献   

16.
张重义 《河南科技》1991,(8):12-12,3
<正> 所谓超高产栽培技术是针对小麦生产系统,利用综合农艺措施,充分发挥品种的遗传潜力和自然潜力,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达到高额丰产之目的。我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小麦高产规律和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科研成果对指导小麦生产和发展栽培学科起到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欲提高小麦总产,除大力促进中低产麦田的均衡增产外,如何突破高产地区现有小麦高产水平,实现高产再高产,是当前值得探讨和  相似文献   

17.
<正> 旱地农业也称为雨养农业,是指水资源不丰富,或利用有困难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也就是不靠灌溉,而是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充分提高自然降水的生产效率,达到稳产、高产目的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并不是非灌溉农业的总称。一般仅指年降水量250到750毫米的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地区,水分比较充足,从事农业一般没有干旱威胁。这类地区的雨养农  相似文献   

18.
孙天文 《河南科技》1992,(5):4-5,28
<正> 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7200多万亩,总产170亿公斤左右。病虫危害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我省小麦病虫种类多、发生时间长、危害重,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约30多种,主要有10大病虫害,即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黑穗病类,地下虫、吸浆虫、麦蚜虫、麦蜘蛛、粘虫等;轻发生年发生面积1亿亩次左右,一般发生年1.5亿亩次,可损失产量1-2成,严重发生年2亿多亩次,产量损失4-5成,部分地方甚至造成绝收。综合分析20年来小麦病虫发生情况,清楚地看出,病虫发生程度的轻重,是随着小麦产量的变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不同株型后期叶片光合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以高产生理为基础的高光效育种是作物育种的重要方法。高光效与合理株型密切相关。本研究在于探明不同株型的小麦后期各叶层光合强度的变化与产量和灌浆的关系,进而探明光合效率或合理株型的遗传效应,以期用生理指标指导亲本选配,提高培育高产品种的予见性及准确性。在高产栽培中也可以此为指标,确定合理的农艺措施。一、试验材料及方法本试验采用不同株型的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即小叶直立型(本校选育),大叶披叶型(本校从郑引一号系选),7023中间型。于抽穗后以改良半叶法测定不同叶层的  相似文献   

20.
<正> 小麦是河南一大优势作物,面积、总产居全国首位。常言道:“以夏促秋,年年丰收,以秋补夏,担心害怕”。足以说明小麦不仅是稳产、高产作物,而且对夺取全年丰收,为国家多做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解放以来,随着小麦良种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及其栽培技术的改造、发展,我省小麦产量逐步提高。五十年代单产才过50公斤,六十年代接近100公斤,七十年代突破了150公斤,八十年代超过了200公斤。1984年单产接近250公斤(247.5公斤)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近两年,虽因气候异常,灾情严重,由于推广了一批小麦新品种,仍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