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跃移层中沙粒浓度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于不同的沙粒起跳初速度分布函数,利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沙粒浓度沿高程的分布规律,发现风沙强度沿高程具有“递增-饱和-衰减”的按层分布的规律,进一步详细研究了影响风沙流结构的主要因素,如风速分布、地表粗糙度、沙粒粒径等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方式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风-沙-电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点电荷电场的基本理论,建立了风场-沙粒运动-风沙电场(风-沙-电)相互作用的多场耦合理论模型,给出了风沙电场沿高度的分布规律,即:风沙电场在近地层一般为正电场,电场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在10~20 cm附近风沙电场由正电场变为负电场;随后,风沙电场强度的绝对值随高度的增加由小变大,在达到某一极值后,电场强度的绝对值随高度减小,最后趋于晴天电场.此外,还研究了风沙电的多场耦合作用及风沙电场强度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疏松砂岩的出砂特征,根据连续性孔隙介质渗流、微粒释放和微粒运移理论,建立了室内实验规模的出砂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数学模拟与物理实验模拟的结果吻合较好。用理论出砂模型模拟了胶体力、水动力导致的出砂和砂粒运移过程中滞留引起的渗透率变化。模拟结果表明,渗流速度高于临界流速才引起冲刷出砂;胶体力和冲刷力是出砂的诱发因素,砂微粒在运移过程中在孔隙表面再沉积和孔喉处被捕集将降低出砂程度;渗透率比值与注水孔隙体积倍数或渗流速度的关系曲线均呈"S"形;在运移过程中,砂微粒滞留导致渗透率比值随岩心长度的变化呈线性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利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最大沙粒堆积率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最大沙粒堆积率的增大,沙粒速度和风速在跃移层内都有明显增大,而沙粒体积分数在近床面却有所减小,但离开床面一定高度后,沙粒体积分数几乎不受最大沙粒堆积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非均质浆体流态随着浆体平均流速增加的变化规律,考虑到浆体中固体颗粒组成,结合管道底部固体颗粒的起动条件和堆积速度的概念,研究了水平管道中工业浆体堆积速度的计算模型。该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水平管道中浆体的堆积流速。 相似文献
6.
首先推导了流体在倾斜管道中的速度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从固体颗粒在管道中的三种运动状态出发,提出了倾斜管道沉降性浆体浓度分布的计算模型,并用相关实验结果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简单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跌坎下游水流和悬沙浓度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颗粒示踪的方法试验研究了跌坎下游流速和悬沙浓度的时均分布、脉动强度、各点脉动的概率密度分布及相关系数等统计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跌坎下游水流分离,具有稳定的漩涡发展,在Tx>4以后重新接触床面.在其下游,脉动流速的概率密度接近正态分布.颗粒浓度的脉动强度约为浓度均值的一半,浓度脉动的概率密度在跌坎附近明显地偏离正态分布,在较下游时则接近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8.
气固两相射流瞬时速度场和浓度场的PIV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深入了解气固两相流的瞬态特性,利用自行建立的粒子图像测速(PIV)系统对出口内径为10mm的气固两相自由射流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将小粒子(粒径在1μm左右)和大粒子(粒径大约100μm)混合后,添加到气流中,应用PIV技术获得的图像,经处理后分裂成气相和固相两组PIV图像,通过数据处理后,得到了瞬时的气固两相速度场和固相浓度场的分布,同时对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证实利用PIV技术可有效实现气固两相流的测量。 相似文献
9.
砾石充填防砂工艺参数优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砾石充填防砂已经成为目前主要的防砂工艺,主要包括管内砾石充填、高压一次充填、涂敷砂人工井壁等防砂方法。砾石尺寸、携砂比、泵注排量等参数的设计是影响此类防砂工艺成败和防砂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砾石层孔喉结构计算机模拟,以孔喉结构分布曲线与地层砂粒径分布曲线接近且略小的砾石作为最佳挡砂砾石,研究出一套新的砾石充填井砾石尺寸优选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携砂比、泵注排量、机械筛管尺寸的设计方法。对涩北某气井进行了高压砾石充填设计,施工后防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GFRP锚杆锚固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锚杆与水泥砂浆之间的粘结强度试验,研究了GFRP锚杆的锚固特性.包括不同强度等级砂浆对粘结强度的影响和GFRP锚杆直径对锚杆拉拔性能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GFRP锚杆表面沿锚固长度方向的应力分布,获得了锚杆轴力和粘结应力沿杆长的分布规律.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筒仓内部压力及流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离散单元法研究了筒仓装卸料过程中的力场和速度场,以期揭示宏观力学行为的内在机理。文中首先介绍了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然后用物理模型实验测试和模拟了筒仓壁法向压力及物料流动过程,最后用离散单元法研究了筒仓内部压力和物料颗粒速度场,并探讨了颗粒密度和物料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兰州市冬半年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1988年至1992年兰州市10月至下年度3月期间的较为详尽的污染资料,进行了统计平均,通过图的形式,总结了兰州市冬半年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就这种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分析,一年之中,SO2、CO、NOx浓度最大值出现在12月,而O3浓度则在此月最低。之内,CO、NOx出现两次峰值,SO2最大值出现于午后,O3则较为复杂与NOx牵扯相连,峰谷相映.SO2、CO、NOx3种污染物的浓度城关区大于西固区,而O3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热传导偏微分方程出发,以太钢第二炼钢厂合金钢板坯连铸机为目标机型,建立了板坯连铸凝固数学模型,推导出计算铸坯温度场的显式、隐式差分公式,并采用等价比热及温度回复法处理潜热,对铸坯凝固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全部模拟过程均在图形状态下完成,每一步的计算结果都以温度曲线的方式即时显示在CRT上,直观性强。 相似文献
14.
太原市大气真菌粒子数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然沉降法对太原市六个功能区大气真菌粒子的数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太原市大气真菌粒子数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夏季高冬季低;空间变化不十分明显,六个功能区由高至低的顺序为太行≈工办>桃园>一电>长风>上兰;一般每日出现一次高峰和一次低峰。 相似文献
15.
常规服药一般一天三次,但病人间隔时间相同服药即每8小时服药一次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本文给出了一种不同时间间隔的服药方法.夜间和白天的新陈代谢速率不同,对药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所以不同时间点的服药剂量应不同。根据药品浓度的变化率与服药量成正比这一建模机理,建立了白天和夜间药品浓度的两个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的求解与分析,得出了病人在早晨服药剂量相对较大,而中午和晚上服药荆量相同而且较早晨少。从而制药厂可根据此模型制造不同剂量的药片,方便患者服用。医生也可据此为病人开不同剂量的药方。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痊愈,又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6.
利用粉粒光电分光器对等直径喷嘴中粉粒速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实测喷嘴内初始运动参数和出口压强确定喷嘴内粉粒初始速度的方法,结果表明,喷嘴内粉粒速度的计算结果同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汶南华恒高硫煤各粒级和密度级硫分进行测定分析,探讨了其硫分随粒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利用Design-Expert软件,确定出试验煤样中黄铁矿硫分随粒度和密度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华恒高硫煤中不同密度级和粒度级的黄铁矿硫分,为确定高硫煤中黄铁矿解离粒度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同时运用能耗率极值原理和重力理论研究了固液两相流在粗质颗粒时固相浓度的垂线分布,通过探讨能耗率极值原理对“非单向性”作用问题,进一步揭示了两相流运动的机理。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有较好的吻合。其研究方法、原理、步骤也极易推广到其它各种粒径的固相。 相似文献
19.
20.
太阳池温度和浓度分布的计算机拟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氯化镁溶液太阳池的实验数据,用计算机对其温度和浓度分布进行模拟,发现用项次不高的多项式就能拟合得到十分吻合的结果,还对各拟合多项式中的系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