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全社会信息化工作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加快信息化、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促使信息化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准确认识电子政务,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使之成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技进步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相似文献   

2.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电子政务概论 1.电子政务的概念电子政务主要是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支持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增加服务内容,增加办事执法的透明度,加强政府有效监管,建立政府与人民直接沟通的渠道,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十五”期间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加快辽宁省电子政务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监管能力,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行政为民水平的现实需求,是全面贯彻  相似文献   

4.
县级政府直接面向社会、服务公众,建好电子政务更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但是与上级政府相比,县级电子政务建设有其特殊性和艰巨性:一是更应突出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二是涉及的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相对落后,普及水平不高;三是财力有限等。江苏省江都市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工作中,结合县级政府财政有限的实际,从当地信息化现状出发,围绕服务社会的功能目标,系统地推进电子政务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通信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下,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子政务建设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建设电子政务,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有利于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提高勤政和廉政  相似文献   

6.
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建设主体规划与实施方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六盘水市电子政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经过多年努力,计算机及网络在政务领域的应用已有一定的基础.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加快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现今对六盘水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7.
卫乃良 《创新科技》2004,(12):14-15
<正> 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电子政务最好的切入点,因而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发展河南省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河南省信息化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河南省信息中心作为省政府门户网站的承办者,积极参与了门户网站建设的实践,并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想法,希望能对河南省的电子政务建设有所裨益。一、建立并完善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的意义和作用(一)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是河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最好切入点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动中国信息化的切入  相似文献   

8.
根据《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实施意见(2005—2010年)》提出的建立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推动电子政务深入应用,完善信息化保障支撑体系,保障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我省科技部门将建设科技系统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系统,积极推进网上办公,进一步扩大网上政务公开的范围,实现网上申报、登记、审批等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广大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同时,也为提高科技部门的业务管理工作水平和管理效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IT业正在遭遇寒冷的冬天,那么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无疑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电子政务之火来自中央政府的强力助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吴邦国在7月底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电子政务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增强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0.
2002年是我国电子政务大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社会各界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电子政务建设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01年12月25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了“政府信息化先行”的方针,明确了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方向。2002年7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件)下发,明确了“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1.
国土资源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寄予了殷切期望。温家宝总理曾要求:"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抓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机遇,加快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以管理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曾培炎副总理来我部视察工作时指出,"国土资源工作,信息化大有可为,希望进一步深入运用,提高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要通过地上查、天上看、网上管,不放过对每一块土地的监管"。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针对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形势,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  相似文献   

12.
廖祁勇 《科技信息》2013,(24):97-98
电子政务作为当代信息化建设的引领工程,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在我国,推行电子政务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试着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求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使其更好地为公众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信息技术与政府信息化的关系,分析了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对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意义,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子政务与信息化最新发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02年发布《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后,近三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府网上服务内容日益充实,服务形式与机制的创新不断涌现,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管理体制与模式创新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直接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及社会服务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对当前电子政务及信息化发展态势进行总结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从初步分析来看,我国的电子政务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
徐明友 《科技信息》2008,(9):493-494
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之一,社会信息化建设给以企业为主要就业目标的秘书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秘书职业教育中要有扎实的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较强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现代网络技术,以应对社会信息化对秘书职业从业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机关基层组织的县级政府,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为民众服务,为民众办事。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政府上网工程的逐步推进,加强县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县级政府如何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各地政府都在进行思考和探索。浙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子政务的体制障碍及2005年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几年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蓬勃兴起。政府在推动信息化方面有非常高的热情.有强烈的发展冲动,IT企业在参与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热情也特别商涨。但令人困惑的是,一方面是热情高涨,另一方面在推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则困难重重。遇到一系列的障碍,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体制和管理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刊从本期开始,将采用系列报道的方式,重点对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情况进行系统介绍,以使广大读者对电子政务有个全面了解,从而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电子政务建设在全社会的兴起,公务员作为电子政务的规划者和应用者,其应用水平能否跟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浪潮成为影响政府推进电子政务进程的重要方面.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上论述过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它是我国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改善政府形象的重要步骤,是带动全社会信息化以至提高我国全民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电子政务建设在全社会的兴起,公务员作为电子政务的规划者和应用者,其应用水平能否跟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浪潮成为影响政府推进电子政务进程的重要方面.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上论述过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它是我国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改善政府形象的重要步骤,是带动全社会信息化以至提高我国全民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