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油润滑、脂润滑和无润滑摩擦条件下对锌基合金和轴承实体保持架现用的 ZHPb59—1等三种材料的耐磨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油润滑和无润滑摩擦时锌合金的耐磨性优于现用的保持架材料,在脂润滑下其耐磨性相当。  相似文献   

2.
针对并车箱离合器空套轴承润滑不良及油脂积存干裂的现象,分析研究了空套轴承安装方式和润滑油道结构形式的缺陷。通过对润滑油道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从而减小了内、外轴承之间的环空容积,提高了润滑油道的畅通。结果证明,改进后的润滑方式避免了润滑脂积聚沉积,保证了空套轴承的正确润滑,增强了设备运转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陈晓林  陈光福 《科技信息》2013,(21):119-119,121
本文结合二硫化钼锂基润滑脂的润滑机理和四钢700HC轧机轧辊轴承工作特点及润滑要求,就如何合理选择使用润滑脂,优化轧辊轴承润滑,降低轧辊轴承消耗,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其他轧机轧辊轴承的润滑方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电机轴承寿命主要受润滑脂寿命、工作转速与极限转速比的影响,而温度对润滑脂寿命的影响比较显著。为了延长电机轴承寿命及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应正确使用设备和采用合理的油脂及添加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清华大学用土法生产的铁-石墨轴承pV值、耐磨性能测定方法及试验数据。 pV值之测定是在四球磨耗机上进行的。当轴承含碳量为2%时,在无润滑条件下 pV≤25 ( 单位为公斤/公分2·公尺/秒)为正常工作区,而有油润滑条件下pV ≤ 100~115 为正常工作 区。在V≈0.2公尺/秒时最大pV值可达117。试验证明含碳量对pV 值有一定影响,当含碳量 约为力2.5%时pV值可提高到120~125。 耐磨性能试验是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的,用印痕法来测量试件之磨损量。试验均分有油润滑 及无油润滑两种进行,有油润滑寸耐磨性增加。一般含碳量较高之试件则摩擦系数与磨损量降 低,其中含碳量力4%的较好,其摩擦系数在有油润滑条下μ≈0,05~0.07,在无润滑条下 μ≈0.1~0.20。速度及比压增加,则磨损量增加,当试件渗硫后可提高耐磨性约2倍。 磨料性磨损在苏式X4-Б试验机上进行。试验证明含碳量较高时,磨料性磨损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润滑油对运转机泵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地,对轴承的疲劳寿命、摩擦、磨损、温升和振动等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大型设备来说,一般都采用循环润滑油,这样可以带走大部分摩擦热,同时可以过滤润滑油,提高润滑油的使用周期。对于小型基本来说,大部分采用定量式(直接加入油腔和油杯里),这样的润滑油没有起到很好地散热效果,也容易进入灰尘,加油后没有处理干净,长时间容易落灰,影响设备的卫生。现在不少炼油企业采用了油雾润滑,这项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轴承的寿命,减少设备地维修,减少装置停产或减产地影响。本文论述了油雾润滑的原理、生成油雾的方法及在国内企业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熔盐泵轴承冷却及润滑系统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熔盐泵轴承冷却及润滑系统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无论是脂润滑还是油润滑,水冷却能获得较好效果.在采用升油器进行润滑油循环时,提出升油器设计中升角选择β=10°~13°较合理;润滑油粘度υ=40~80m2 /s较合适;升油器径向间隙δ在0 2~0 3mm之间效果较好.油润滑风冷却结构的优劣还须在实践中检验.  相似文献   

8.
在相同的几何和运动条件下,用光干涉法研究了五种润滑脂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膜的成膜情况。给出了室温(24℃),轻载及充分供脂时这五种润滑脂的弹流膜厚随速度而变化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相关分析方法与油雾润滑技术相结合已成为研究油雾润滑机理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对连退平整支承辊轴承腔内的油雾温度场及润滑效果进行研究,以CFD理论为基础,对油雾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到了不同滚子生热率条件下润滑油雾在轴承腔内的传热规律;建立了两种供油量情况下的滚子生热率与轴承温升之间的拟合方程,得到了滚子生热率对润滑效果的影响规律及增加油雾的散热能力、降低连退平整支承辊的温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角接触球轴承在工作中由于内部各零部件及润滑脂的相互摩擦,导致温度上升,严重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和性能.针对此问题,以H7008C角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考虑滚珠自旋的影响,建立一种适用于高转速脂润滑条件的生热模型及传热模型,得到不同转速下轴承外圈的温升情况;试验测试了不同转速下轴承的外圈温度.研究结果表明:高转速下滚珠自旋摩擦生热量不可忽略,采用此模型比整体法模型计算得到的外圈温度更接近试验温度,且与试验测试温度的误差在9%以内,从而验证了该理论模型预测轴承外圈温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热料输送机工作构件具备耐高温的特点,料槽.滚轮轴用不锈钢1Cr13材料加工而成,1Cr13具备耐高温和低导热性能的特点,调质性能优良。传统滚轮和料槽之间采用JSAVE-A3型隔热材料隔热,滚轮轴承用普通耐高温轴承,用FT-3001型超高温润滑脂润滑。此种结构存在隔热层易脱落.更换配件难及润滑困难等缺陷。通过对隔热套的作用分析及对环境温度对滚轮各部寿命影响的分析,对传统滚轮结构进行改进,采用马蹄块轴座代替长方体实心轴座,无隔热套,同时用T6207免润滑轴承轴承取代普通耐高温轴承。达到了优化性能、简化结构,节约成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台自己设计制造的全自动轴承注脂机,叙述了该机的工作原理及动作过程,阐明了如何掌握润滑脂的流动特性,克服润滑脂在管道中流的“爬行”,准确控制轴注脂量。  相似文献   

13.
牛永杰  李国祥 《科技信息》2011,(23):I0137-I0137,I0113
电动机正确使用轴承,我们要注意选对轴承的选用,选择合格的润滑脂;安装轴承方法要得当;我们还要认识轴承在运转过程中的各类故障,运转中巡检轴承方法。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这些方法,电动机轴承使用寿命会大大延长。  相似文献   

14.
用旋转式粘度计对润滑脂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它的流动性能类似于宾汉塑性体,可用数学模型τ=τ_0+η·D描述;即剪应力由两部分组成:屈服极限和粘度效应。此外,受剪区的塑性润滑膜可以采用牛顿流体润滑膜中使用的计算方法,但需引入表观粘度η~*的概念,τ=η~*D。研究结果为正确设计及选用润滑脂、润滑脂润滑系统,特别是为脂润滑的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的起停控制器是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三可倾瓦气体动压润滑轴承的研制”中的气体动压润滑轴承的起停止性能及摩擦副材料组配试验而设计的起停试验台所配备的。介绍了采用电子控制电路控制轴承主轴驱动电机的工作原理、电路图及功能与性能。  相似文献   

16.
油膜轴承是一种流体动力润滑的滑动轴承 ,当轴承载荷、轧辊转速、轴承间隙、润滑油的粘度这四要素匹配得当时 ,可实现流体动压润滑。随着冶金工业的发展 ,针对轧机油膜轴承的工况 ,油膜轴承油应运而生。本文对油膜轴承、油膜轴承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讨论介绍  相似文献   

17.
高速角接触轴承油气润滑两相流动特性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油气润滑高速角接触球轴承腔内润滑冷却问题,提出了角接触球轴承油气两相润滑高精度数值计算模型。采用两相流模型和多重坐标系方法模拟轴承腔内两相流动特性;研究轴承运行工况及保持架几何参数对轴承腔内流场分布与换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形兜孔保持架轴承腔内的平均温度低于柱形兜孔保持架轴承,与实验结果相符。同时,过大或过小的兜孔间隙均会造成轴承腔内平均温度升高,因此合适的保持架兜孔结构与几何参数对于提高滚动轴承润滑性能至关重要。单个油气入口时,轴承腔内的润滑油分布并不均匀,在油气入口附近油相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随着与入口位置距离的增加,油相体积分数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8.
对低速小角度摆动的固体润滑球轴承运转寿命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基于滚动球轴承的弹性力学与运动学,对滚动体与套圈之间的相对滑移速度进行了分析,并在外滚道控制理论边界条件下对分析结果进行了简化。结合固体界面Archard磨损模型,给出了小角度摆动MoS_2固体润滑轴承寿命的估算公式。针对公式中涉及的小角度摆动运转工况,开展了固体润滑轴承机构的真空加速寿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轴承在小角度摆动的典型工况下寿命超过2. 3×10~6次,符合寿命估算公式的理论计算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低速小角度摆动工况下的固体润滑轴承寿命估算公式表明其寿命与速度无关、与载荷成非线性相关以及与材料强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3.5m×13m型水泥磨电控系统的构成和设计要点。该系统以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实现了对主电机、辅助电机及主电机润滑站、主减速机润滑站、主轴承端润滑站的自动控制,并能对主轴承温度进行实时显示和超限控制。系统采用了高压开关柜加液体电阻起动柜的方式,保证了高压主电机的带载启动和安全运行。磨机采用三级操作方式,并加入静止式进相器,实现了与总厂集散型控制系统的联接及功率因数的提高,构成了水泥磨的升级换代产品。  相似文献   

20.
采煤机是现代煤矿企业生产中所必须的重要设备。由于采煤机是集机械、电气、液压与一体的大型设备,其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因此,采煤机轴承机构极易受到的损坏。如何对采煤机轴承进行科学的润滑养护是有效保障采煤机安全运转的关键。本文就采煤机轴承的润滑养护与漏油治理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