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准确把握一个时代学创作主体和主流学的特质,是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宋代政治、经济和化的主要特质,决定着宋代人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风貌;这种特质和风貌,孕育出宋代主流学的艺术特质、创作规律和总体成就。这些特色、规律和成就,冲破了封建正统学思想的束缚,依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在古代学史上铸就了光耀千古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是主体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国古代剧论家以主体心灵和主体情感审视戏曲艺术真实,强调审美主体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相对忽略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等审美客体的再现,偏重于创作主体内在心志和情感的表现。同时,他们依据戏曲艺术代言体的文体特性,主张剧作家细致体味戏曲人物生活的环境和遭遇的事件,做到因事造形,随物赋象。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的客体问题是探讨教学基本规律所涉及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作为主体的条件和基础,但究竟在怎样的情况下,主体移位,客体发生变化,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凡为教,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使教学过程成为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统一过程。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在教学中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教训,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周国柱 《科技资讯》2006,(20):180-180
说学的起源远远早于文学,在文字出现以前的漫长时间里,人们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来表达和传播,所谓“口头文学”其实就是说学。  相似文献   

5.
"德"字在古代以会意的方式凸显其意义。船山"德"之涵义,承接了古代会意字义并实现了价值开新。从天德到人德,船山对"德"之起源作了明确说明。教、习、修是达德的三个基本环节,达德与成德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达德是成德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成德之后的礼乐验德是船山"德"论的一大特色。德乃修身制行之善与表正万物之本,此乃德之价值的两个层面。"德"之终极价值指向和谐,德到优时横天际地、左宜右有。  相似文献   

6.
“道”与“德”是《老子》中重点论述的中心。关于“道”与“德”的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伦理形成的认识化渊源。  相似文献   

7.
8.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相似文献   

9.
如何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地位、教师的作用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要明确两个内容:一是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会什么、怎样学会?二是学生是教师教出来的,还是自己学会的?在实践上要落实两个要求:坚持“以学定教”原则,构建“先学后教”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大理是云南的古文化的中心,全方位研究大理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作者提出建立“大理学”,并从大理学的提出、大理学的三个构成部分、大理学的名称三个方面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以德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悠久、前后相沿、百家言德等特点;以德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有重民爱民、发展经济、倡导清廉、重视教化等;中国历史上的德治思想在国家与人民、效率与公平、道德与法律、法治与人治等关系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实利主义观念的盛行,图像阅读和娱乐化、低俗化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方法的陈旧等,致使大学生对古代文学逐渐失去兴趣,以致目前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处于困境。要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就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同时改变以科研为主导的教师评价体系,制定新的评价标准,从制度上给教学以切实的保证和有力的激励。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受到一定冲击.以《诗经研究》为切入点,认为要实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优质化教学,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包括主题教学、比较教学、课堂讲授、田野教学、互动教学等.  相似文献   

14.
考试改革是高校教改的一项重要课题,其中考试方法改革成为关键,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来说尤其如此。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文学艺术审美等多项能力的发展,进而推进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学课是对外汉语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结合对外汉语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澄清人们对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认识误区。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侧重及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设想与改革等方面,提出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世纪高校教育的新形势,作为中文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其教学方法之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讲评教学"、"比较教学"、"情境教学"、"结构教学"和"歌诀教学"等五种教学方法,是一套适应形势、别开生面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汉字形体包蕴着古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从“贝”字及以“贝”为偏旁的字中探索从中反映出来的古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说明我们可以借助文字来了解、考察历史,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  相似文献   

18.
"乐学"教育源远流长,它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审美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创新,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乐学"教育资源,在教师先进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探究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将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9.
在现阶段中外文学碰撞交流更趋深化。本文以英美文学所蕴含的文化多元性、群体调剂性、社会辅助性等精神价值作为学习探究的要点,进一步具体深入地解析其在中国社会现实化人文价值层面的交互融合和协同再创,从而为英美文学相关产业的物质和精神内核蜕变提供具备实用效益的指引导向。  相似文献   

20.
工学结合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院校之一,正在积极探索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作为该院制造业服务领域的重点专业,开展了"三明治"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