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弼在儒家传统的“亲爱为孝”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亲爱为孝”观,它着重强调了“自然”,强调了“体用如一”、“本末不二”。其意义在于:第一,由“自然”引发的对“礼”的重新审视,与汉末的纠弊之风一脉相承;第二,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导致儒学上的分歧,为儒学的再生提供了新的契机;第三,受玄学影响形成的人丧葬景观,折射出魏晋时期世人对人性的自觉呼唤。  相似文献   

2.
孔孟仁孝观与二程知医为孝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孟的仁孝观体现了古代人道主义。它强调孝为仁的根本和实质,而仁则为孝的直接与具体的体现。同时,孔孟还将治病救命的医学知识也包含在其仁孝观念中。作为理学的奠基人,二程在复兴新儒学的过程中援医人儒,提出了“知医为孝”说,这是对孔孟仁孝观念的继承和发扬,对当时和后世社会生活的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孝的美学意蕴随着孝的内涵的变化而变化,孝的内涵又随着主体对孝的理解和践履的变化而变化。孝的起源和归宿都是“道”,孝源于“道”的现“象”,经由孝道合一、分离、复归的发展演进,孝的美学意蕴也呈现为从自然生成的本真之美到人为的世俗美,最终重拾自然本真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他被美国学者艾恺称为“最后的儒家”。其“援西学入儒学”,将民主、科学与儒家人生态度融为一体的儒学观,彰显了“五四”时期儒学观的时代特色和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5.
潘小慧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1):10-13,20
“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从古至今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一种“(伦理)德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孝”的适当地位是在“家”文化底下的一环,“孝”的合宜内涵包括“爱亲”、“尊亲”“顺亲”和“事亲”。从哲理的角度探讨21世纪的新“孝”道之可能或可行面貌,应当以西方哲学诠释人际关系的合理因素“友爱”,并把它作为当今建构新孝道的核心理念与要素。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孝"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孝”,是以温情脉脉的自然情感为基础的.同时,“孝”的落实体现在一切符合“礼”的孝行之中,要“生事之以礼”,有养、有敬、有顺、无妄.《论语》中“孝”的运用,具有“家”与“国”两方面的二重性,这一特点最终导致了“孝”在“家”的领域被绝对化为父权专制,在“国”的范围内衍化为臣对君的“忠”.全面正确理解《论语》中的孝,对于重新审视“孝”的现代化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制度儒学将政治和教化融合为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孝不仅构成道德伦理的根基,更发挥着协调群体关系、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制衡等积极作用。制度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起点在于孝道。由孝上升到孝治,是制度儒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为儒学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冷漠的态度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宋代儒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成熟形态和最高形态 ,是批判和融摄了佛道哲学而具有开放兼容精神的新儒学 ,是富有“崇实”意蕴的哲学意识形态。宋代儒学广泛传播到东亚国家和地区 ,对现代东亚文明仍具有较大的双重影响。其优秀成份和合理精神是现代东亚文明发展的积极因素 ;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偏执“理”、“欲”对立的理欲观等继续产生着消极影响。因此 ,“儒家资本主义”和儒教伦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都是偏激的  相似文献   

9.
“孝”在儒家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观念,不同时期的儒家文本对于“孝”的阐发有所不同。《孝经》中的“孝”观念,尤其对子女“不毁发肤”(重身)和“扬名显亲”(立身)的要求,呈现了先秦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属性的一种“礼义身体观”。在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中,“重身”和“立身”的孝观念不仅对个体道德的生成具有奠基性作用,也有助于个体对生命有限性与不定性之困境的摆脱,以及对叔本华笔下“生存意志”的对抗,从而实现儒家式的超越。观照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中国社会,“重身”与“立身”的孝观念,也有利于个体重返精神家园,有利于中华民族寻找到自身的文化之“根”,进一步而言,若在不拒绝外来文明的前提下并与之共融,再能顾及到人的个体属性,传统儒家的孝文化有望缔结出新的人类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0.
儒学"人格"的发展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儒学文化的“人格”演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人格”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前儒学时期是“自然人格”;儒学形成时期是“理想人格”;儒学发展时期是“神化人格”;儒学教条化时期是“工具人格”;儒学解构时期是“批判人格”;后儒学时期是“寻根人格”。  相似文献   

11.
孟子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孝思想。首先,孟子开始将“孝”与政治联系起来,主张以孝平治天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其理想政治;其次,孟子丰富和完善了“孝”的基本内涵,提出“养志”及其原则,反对“子为父隐”;主张厚葬,但应具有灵活性;认为为避免“无后”,可以不顾礼制。  相似文献   

12.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 ,用“扬弃”的态度去挖掘儒学的思想道德精华。就儒学“仁爱”精神 ,“诚信观”和“义利观”,“以德治民”思想三方面与新形势下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相联系 ,去阐述儒学道德精神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普遍认为,黄宗义有一种民主主义的法治观,它代表了市展阶级的反封建要求,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笔者曾对宗义等人思想的启蒙性质予以质疑,现对其“法治”观作一辨析,以期抛砖引玉。一、立“天下之法”辨黄宗义在《明夷待访录·原法》篇中立“天下之法”的命题,常被视作其“法治”观的主旨。基实,只要辨析一下其中的“天下”和“法”两个概念的意蕴,就可看出,黄氏的主张实在是传统儒学的“天下”观和“三代”理想,在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儒家的孝道观和原始佛教的孝道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佛、儒孝道观的融合带来了很大阻碍。最终,佛教依靠它的圆融性,儒家也凭借它的包容性,使两种孝道观相互融合。这种矛盾和融合在目连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依旧沿袭了目连戏“孝”的主旨,但是这部戏较其他地方剧种对孝的表现力度更大。其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和融合的也体现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上的多功能使得“孝”成为汉语史词汇库中较为能产、活跃的词根之一,《汉语大词典》收录150个“孝”系同素词,这个“孝”系词族反映了“孝”文化的若干特点。具体来说,“孝”字本义的个体自发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三类词的产生:“孝”的本体、行为及感情心性用语。此后随着这一行为的社会化和仪式化,“孝”逐渐引申出社会评价功能和规约功能,并上升到意识形态高度。20世纪后“孝”系词数量的锐减反映了“孝”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解构。  相似文献   

17.
“情圣”杜甫的情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即从杜诗中对自然景物体察入微、细腻传神的描写,对自然万物怀有的由衷的亲爱之情,对自然生灵的恻隐、关爱之心等几个方面再去窥见诗人博大的仁爱主义情怀,以更全面的了解伟大诗人杜甫。  相似文献   

18.
郭雪咏 《科技信息》2007,(22):147-148
江户时代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日本普通民众的意识中,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武士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日本武士对中国儒学中的重要观念"忠"孝"的理解却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江户时代,儒学也给武士道增添了许多适应时代的新内容。日本儒学也从初期的以为"敬"中心发展为以"诚"为中心,表现为日本儒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对韩国“孝”伦理思想进行了回溯性的历史探源,并以家族式企业为例对“孝”伦理思想在韩国社会中发挥出的巨大文化张力及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孝”伦理在韩国社会中产生的强大社会功能给我们的启示:要促使“孝”等传统伦理的回归,教育是基础,科学的扬弃是前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比较探讨了东西方近代启蒙思潮的诸种类型后指出:晚明至清初的社会形态不可能孕育新的思想变革。李贽的反传统思想仍属中世纪异端范畴。顾、黄、王等哲人批判封建理学和君主专制,但仍保持儒学纵向反省鉴旧的传统价值取向,鼓吹儒学尊经崇圣的道统观、“复先王三代之治”的政统观和“夷夏之防”的民族观,旨在实现汉族地主阶级“反清复明”的政治理想。此时舶来之西学内容陈腐,加之儒学传统和专制王权的抵制,难以促成“中学”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