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佳娣 《科技资讯》2009,(10):246-247
在中国的美术史中一直欠缺对几何抽象艺术的研究,造成我们所掌握视觉语言对视觉传达设计供应不足的问题,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对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提出新的课题。追究根源,科学主义、理性主义、逻辑思维的匮乏才是存在于我们自身的症结,设计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是设计生命生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西方抽象艺术对当代艺术影响巨大,抽象艺术家强调在创作中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作用和价值,以人的存在方式思考和认识客观世界,逐步淡化艺术的写实性而加强精神性的探求。同时,抽象艺术家还特别强调画家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即精神方面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3.
孙宗健 《科技信息》2008,(2):249-249
对于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运用一直是我们传统教育欠缺的地方,然而抽象思维正是培养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抽象艺术对高职学生创造力的启发"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张平 《科技咨询导报》2010,(17):206-206
该文是通过艺术的发现来探寻西方绘画的发展变化,西方绘画怎么产生很多画派,原因是人对自然的摹仿、辨认、回忆、分离…  相似文献   

5.
试图通过抽象符号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探讨抽象符号元素构成形式。  相似文献   

6.
原始艺术是一个伟大的母体。作为一个永恒的图式,它所孕育的特殊感知物象抽象变形的方式和对各类造型样式在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装饰美感,在文明艺术的领地中一一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刘武安 《科技信息》2010,(2):310-311
抽象绘画是依个人情绪随意性挥洒而成画面的艺术形式。它表现作者情感或情绪,给人以运动、奔放、不安、热烈、喜悦、恐惧等情绪感受。观赏抽象绘画,审美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视觉感受和画面产生的主观思考以抽象的形式抒发人的感情使人产生美感,这就是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图像以其传播的娱乐性、广泛性、直接性与毋须思维转换等特性,日益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消费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架上绘画开始试图走出宏大叙事、政治波普和学院氛围,转而进入日常生活经验的自我表达,艺术家在作品中大量应用各种图像进行创作,导致图像与绘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绘画因为“图像化”,借鉴了照片、影像、电脑后期制作等手段,不断生发而获得了重生。  相似文献   

9.
<正>一、感性抽象——中国画的源起与归宿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代表,在造型及材料的运用上不仅与西方,同时也与日本,印度伊斯兰等其它国家有相当大的距离.由于几千年来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生存状态及本民族稳定的心理机制,中国画有独立的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其间,虽有外来绘画的影响,如南朝张僧繇曾在天竺绘画的影响下吸收其明暗手法在“一乘寺”画了具有立体感的凹凸花,以至于“一乘寺”又被称为“凹凸寺”.但这种明暗画法终未成气候,中国画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艺术与审美特点.相反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对现代西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抽象绘画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绘画的主流.由此可见,中国画最顽强的也是最具个性的特征便是抽象性.  相似文献   

10.
邵欣 《科技咨询导报》2009,(22):232-233
关于艺术形式美的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活动出发,将艺术视觉、视觉生理.艺术效果、视觉的心理联想等因素相结合对艺术与视觉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并从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中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女性主义科学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论述了两者契合点,探讨了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思潮,是20世纪初以来现代西方哲学的直接延伸与演变,呈现多元性,流派林林总总,表现为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思潮的转变,科学的思维方式向人文思维方式的转变。后现代主义哲学是这一趋向的发展结果,在哲学思潮渗透下,地理学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促使哲学的对象、功能、研究方法再次形成重大的调整和转换。哲学本身的危机也在全球性问题的探索中有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谈"道"     
道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道有多种,但主要为天道与人道.道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对外部世界的价值观念的思维肯定形式.儒家文化对于道的探索,以人道为出发点,不断以天道来粉饰和神化人道;道家则以天道为探索起源,不断以人道来充实和完善天道.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对于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虽然分别在道德层面和审美层面上做出各自的贡献,但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人生之道的把握上都产生了较为相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方逻辑在中国近代时期(1840—1949年)的第二次东渐,对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逻辑东渐促成了当时哲学观念的新变化;第二,逻辑东渐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第三,逻辑东渐诱发了“逻辑哲学”这一全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出现。西方逻辑东渐对中国近代时期哲学革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新文化建设蓝图的一种有益探索——妥善处理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进步文化成果,扬长补短,择优而从。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当代中国中国哲学发展的题中之义。这一历史进程与西方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进程是一致的。我们只有深入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三者整体演进的背景下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哲学是由多种哲学资源组成的综合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理论主体,也是当代中国哲学创新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路径,也是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重要路径参考,在这个过程中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关系。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不是脱离这一过程的“另起炉灶,”而是对这一道路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世纪哲学困境的考察,指出20世纪哲学的特征是一种文化冲突下的"断裂"、"矛盾"、"对立"的状态.哲学的出路只能是重新定位哲学,使哲学在新的文化背景下超越传统哲学,同时又避免后现代主义的极端性和虚无性.哲学的功用本质是一种精神态质,它主要通过哲学精神来影响人类文化及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周礼全先生在1990年10月19日访问武汉大学时所做的报告。周先生到武大是受陈修斋先生的邀请来主持博士生答辩的,事先并没有打算做专场报告,因而没有准备带相关资料。陈修斋教授是他的挚友,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请他无论如何要就"逻辑与哲学的关系"做一个讲座。这样就造成了另一种奇特的效果:周先生在报告中所说的话,是针对"逻辑与哲学的关系"的一种总体性的深刻思考,是多年沉积在心底最重要的"心里话"加上即兴的意识流,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应当看作是一份相当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所讨论的部分内容,在周礼全先生主编的《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细节上有更加具体的论述,然而"总体性的思考"却是本讲座所特有的。本文由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桂起权根据当时听讲的笔记整理成文,并标注。  相似文献   

19.
哲学教学的困境、成因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教学应遵循哲学的特性。哲学教学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哲学知识论”的影响和哲学研究的科学化倾向。走出哲学教学的困境必须还原哲学的特性,哲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它是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的基本保证,但它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智慧。我们应该在系统哲学、生态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对如何提高和发展科学教育提出自己的设想,这样,科学教育的质量才会得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才会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