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霉菌菌丝球对重金属Cr(Ⅵ)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对重金属Cr(VI)有很强吸附能力的霉菌菌株G-28。结果表明,G-28菌丝球吸附铬的适宜pH为1.0~3.0,适宜温度为20~45℃。在Cr(VI)初始浓度10~60 mg.L-1范围内,G-28对Cr(VI)吸附效果明显。该菌株吸附铬的适宜摇速为150~180 r.min-1,吸附率达98.2%~98.8%。培养48 h的菌丝球对Cr(VI)的吸附率最大。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G-28对铬的吸附0~2h是一个快速过程,而2~12 h为慢吸附过程,12 h后趋于平衡。G-28菌丝球灭活后,仍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G-28对电镀废水Cr(VI)的吸附率高达99.1%。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治理碱性含铬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用从铬渣堆埋场附近的污泥中分离到的无色杆菌属C-1菌株,对碱性含铬废水进行生物处理,研究了该菌的生长条件,并探讨了温度、pH值、Cr(VI)初始浓度及作用时间等因素对Cr(VI)还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1菌株适应碱性环境,对Cr(VI)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在有氧、pH=10.30和温度为32℃的条件下,含Cr(VI)1570.0mg/L的废水经微生物处理16h后Cr(VI)质量浓度降为0.6mg/L;处理后的沉淀物中铬以非晶态存在,其中总铬含量为21.44%,Cr(VI)为痕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Cr(VI)对(Sn,Ba,La)5·(PO4)3Cl·Eu纳米颗粒的荧光猝灭作用,建立了用琼脂溶液来固定分散(Sn,Ba,La)5·(PO4)3Cl·Eu纳米颗粒并用于测定水中微量Cr(VI)的荧光分析新方法.研究表明:Cr(Ⅵ)离子对固定于琼脂溶液中的(Sn,Ba,La)5·(PO4)5Cl·Eu纳米颗粒有荧光猝灭作用.在pH=9.0的条件下,测定的荧光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71nm和447nm,测定Cr(VI)浓度的线性范围为4.0×10^-6mol/L^-1.4×10^-4mol/L,检测限为2.99×10^-6mol/L,回收率为98.9%~103.0%.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选择性,一些常见金属离子不干扰测定.应用于环境水中Cr(VI)离子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西宁地区栗钙土对Cr(VI)的吸附。结果表明:栗钙土对Cr(VI)有明显的吸附作用,酸度和交换剂对栗钙土吸附Cr(VI)均有影响。随着pH值升高,吸附量下降,pH升高到一定时,吸附量不在有所变化。在吸附铬中,残渣态铬占吸附铬的含量最高,碳酸盐态铬占吸附铬的含量次之,有机态铬占吸附铬的含量较低,离子交换态铬占吸附铬的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5.
耐Cr(VI)菌株的筛选及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对六价铬Cr(VI)有强耐性的细菌,采集铬污染土壤,通过稀释平板法进行初筛,将单菌落分离纯化,进一步将单菌落分别接种于含不同浓度的铬培养基上进行复筛,并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测定对Cr(VI)耐性较强的菌株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pH、接种量、温度和培养时间对最优菌株耐Cr(VI)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筛分离纯化出5株对Cr(VI)有一定耐性的菌株,命名为Cr1~Cr5.通过浓度梯度试验复筛出耐Cr(VI)能力较强的菌株Cr2,此菌株在含250 mg/L铬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经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0,4%Cr2种子液接种量,35℃培养3 d .在此条件下,对Cr(VI)的去除率达87.7%.该研究为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铬(VI)对荧光试剂头孢拉定(CEFC)的荧光熄灭,建立了测定铬(VI)的荧光分析方法.在pH=3.0的盐酸介质中,最大激发与发射波长分别350nm和431nm及CEPC加入量为0.400g/L等条件下,相对荧光强度F护与铬(VI)的浓度lg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铬(VI)浓度的线性范围为1.0×10^-6-4.0×10^-4mol/L,检出限为8.3×10^-7-mol/L,常见的共存离子不干扰测定,此分析方法可用于环境水样中铬(VI)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TiN-TiC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N2吸附-脱附仪和元素分析仪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发现,TiN-TiC复合材料具有介孔结构,比表面积为144.9 m2·g-1,平均孔径为7.44 nm。基于以上特性,研究了TiN-TiC复合材料对水中Cr(VI)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240 min、初始Cr(VI)质量浓度为100 mg·L-1、吸附剂投加量0.34 g·L-1的条件下,TiN-TiC复合材料对Cr(VI)的吸附量为284.45 mg·g-1。研究了相应的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此复合材料对Cr(VI)的吸附动力学数据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有更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某下水道污泥中筛选到一株对重金属Cr(VI)吸附效率高的菌株———烟束曲霉HLS-6,考察了pH值、温度和Cr(VI)初始质量浓度对HLS-6吸附Cr(VI)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1~2、温度为25~30℃时,吸附率高达96.7%;Cr(VI)初始质量浓度增加,吸附容量增大,但吸附率减小:当Cr(VI)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9.42和91.7mg/L时,HLS-6在48 h内对Cr(VI)的吸附率分别为100%和50.8%,吸附容量分别为4.9和23.3mg/g;吸附菌在菌龄为3~5 d时对Cr(VI)的吸附率最大.  相似文献   

9.
掷孢酵母对含铬废水的生物吸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掷孢酵母(Sporobolomyretaceae sp.)对含铬电镀废水的生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废水的pH值和菌体的培养时间是影响该废水生物吸附的重要因素,适宜的pH为3.5~5.3;培养时间为55~72h.活性污泥的联合使用能有效地促进铬的生物吸附效果.当污泥质量(湿)浓度为10g/L时,25g/L菌体对34.4mg/L总Cr的去除与33.0mg/L Cr^6+的还原分别高达87.3%、91.9%.对吸附机理和毒性的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菌体对铬的吸附由表面吸附、跨壁膜运输和体内积累组成,其中体内积累对吸附的贡献值最大,达到总吸附量的70.6%;细胞壁对铬毒性的抗性理想,300mg/L铬不会对细胞壁产生0.1nm以上的形态破坏:活性污泥的联合使用有助于铬的还原。  相似文献   

10.
烟束曲霉HLS-6的筛选及其对Cr(Ⅵ)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某下水道污泥中筛选到一株对重金属Cr(Ⅵ)吸附效率高的菌株--烟束曲霉HLS-6,考察了pH值、温度和Cr(Ⅵ)初始质量浓度对HLS-6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1~2、温度为25~30℃时,吸附率高达96.7%;Cr(Ⅵ)初始质量浓度增加,吸附容量增大,但吸附率减小:当Cr(Ⅵ)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9.42和91.7mg/L时,HLS-6在48h内对Cr(Ⅵ)的吸附率分别为100%和50.8%,吸附容量分别为4.9和23.3 mg/g;吸附菌在菌龄为3~5 d时对Cr(Ⅵ)的吸附率最大.  相似文献   

11.
从pH值、温度及吸附动力学等方面比较研究游离和经海藻酸固定化的微藻Synechococcus sp.细胞生物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游离细胞吸附剂在较宽的pH值(1~12)范围内稳定, 其表面电位等电点为pH=3;在等电点前(pH〈3)细胞对Cr(VI)吸附明显增强;在等电点后(pH>3)细胞对Cr(VI)也表现出一定的吸附. 这表明Cr(VI)主要通过静电吸附到细胞上, 吸附的作用点为蛋白质表面的质子化氨基. 游离细胞经海藻酸固定化后, 其表面电位等电点移至pH=2, 但两者的吸附行为相似, 且都与在海藻酸钙上的吸附行为显著不同, 说明固定化细胞对Cr(VI)的吸附主要是游离微藻细胞的作用;Cr(VI)在游离和固定化细胞上的吸附是一个快速的过程, 在其质量浓度低于1 g/L的范围内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 在10~50 ℃吸附不受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以TiO2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吸附剂进行含铬废水的处理试验,并与活性炭吸附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含铬(VI)80 mg/L的水样,利用TiO2复合吸附剂进行处理,其铬(VI)的吸附去除率为99.5%,高于或相当于活性炭吸附法;铬(VI)的解吸率达到99.6%,吸附剂经再生后可以再行利用.  相似文献   

13.
西红花球茎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球茎切块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0.5mg·L^-1 6-BA和2mg·L^-1 2,4-D为激素,在(20±2)℃,黑暗环境下培养,可以获得98%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转入MS+5.0mg·L^-1 6-BA+5.0mg·L^-1 NAA培养基中,可诱导丛生芽的产生,将丛生芽切成单个不定芽后转移到MS+4.0mg·L^-1 6-BA+0.5mg·L^-1 NAA的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下可诱导新生小球茎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以毛霉(MucorLH3)菌体作为吸附剂,对水体中的Cr(VI)进行生物吸附与解吸附研究,对吸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酸性环境条件(pH1)以及温度28℃有利于Cr(VI)的生物吸附,在8 h内Cr(VI)的生物吸附去除效率达99%.对5种解吸附剂进行解吸附对比,0.1 mol/LNaOH溶液解吸附效果最好,解吸附率达到98.6%,为最优解吸附剂.5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实验表明:毛霉最作为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效果比较理想,通过解吸附可以很好地做到重复利用吸附剂.  相似文献   

15.
通过HNO3、NaOH氧化和负载食品级单宁酸等改性技术制备改性PAC,考察改性PAC对低温(2℃)水中低质量浓度Cr(VI)及Cr(Ⅲ)离子(0.500 mg/L)的去除性能,选择制备高效吸附低质量浓度Cr( VI)的PAC表面改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表面负载食品级单宁酸改性( TA-OC)为最佳改性方法,其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和表面极性大小最佳,正交试验确定的TA-OC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单宁酸质量浓度为15 mg/L,pH值为4,温度为40℃,时间为9 h.  相似文献   

16.
以毛竹遗态Fe2O3/Fe3O4/C复合材料为吸附剂,研究铬(VI)不同的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不同、吸附剂不同的投加量、不同的粒径的条件下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铬(VI)溶液初始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吸附剂用量。温度、振荡时间、投加量等因素对铬(VI)吸附作用影响不大。优化工艺的组合为:铬(VI)浓度为10mg/L,溶液初始pH=1,温度为45℃,吸附剂粒径小于100目,吸附剂用量为0.5mg/50mL,吸附时间为5h。  相似文献   

17.
胶韧革菌Gloeostereumincarnatum发酵产物对人体六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已做过报道.采用编号为8903菌株对该菌株的最适深层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测定和比较了菌丝和胶韧革菌素的产量.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较适宜的条件是(1)培养基:葡萄糖3%、蛋白股0.2%、黄豆饼粉1%、维生素B10.001%、pH6(消前),(2)温度:27℃~28℃,(3)时间约200h(4)每分通气量:30%~50%,(5)搅拌速度:120r/min.当pH值降至4左右,还原糖约1%,氨基氮在20%或更低,约8d可终止发酵.在此条件下,培养液中胶韧革菌素产量可达2.5~3g/L.  相似文献   

18.
粘土-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吸附铬(Ⅵ)离子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壳聚糖与粘土的结合,制备出复合吸附剂,并研究其对Cr(Ⅵ)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的粘土或壳聚糖相比,该吸附剂对Cr(Ⅵ)离子吸附速度快、吸附能力强.吸附除去Cr(Ⅵ)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壳聚糖与粘土质量比为0.04,pH值4~6,Cr(Ⅵ)离子的质量浓度≤10mg/L,吸附平衡时间为40min,吸附荆用量为8.0g/L.  相似文献   

19.
蓖麻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胚芽顶、下胚轴、子叶和胚根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对其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能力和对丛芽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为蓖麻离体快繁体系的成功建立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表明。胚芽顶是最适的芽增殖外植体.最适芽增殖培养基为MS+BA0.4mg·L^-1+IAA0.01mg·L^-1;生根培养基为MS+NAA0.2mg·L^-1;在BA0.5~1.0mg·L^-1、和IAA0.1~0.5mg·L^-1。时,愈伤组织诱导率为56%~100%.分化率为零.  相似文献   

20.
采用Hall生物测定方法,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温室白粉虱和吹棉蚧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温室白粉虱和吹棉蚧具有较强的致病率.孢子浓度1.6×10^5个/mL造成大量温室白粉虱感染致死,其LT50=(6.74±0.16)d,而高浓度1.6×10^8个/mL对温室白粉虱感染致死LT50=(4.34±0.15)d.孢子浓度1.8×10^5个/mL造成吹棉蚧大量感染致死,其LT50=(11.14±0.41)d,高浓度1.8×10^8个/mL对吹棉蚧致死LT50=(8.94±0.18)d.其结果与其他蜡蚧轮枝菌菌株比较,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