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强 《工程与建设》2012,26(3):323-325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梅河路龙舒时代广场的形态空间设计为例,探讨"城市记忆"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形态空间设计的问题,"城市记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记忆载体文化传承与空间再现的城市设计问题。其形态设计绝不仅仅是对历史信息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传承其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城镇形象特色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特色商业街是展示城市商业形象和发展水平的窗口,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特色商业街建设方面,不仅要具备一定基础,更需具备诸多有利条件。本文概要探讨了国内几大城市特色商业街发展建设情况,并就搞好特色商业街建设提出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张嘉铭 《当代地方科技》2011,(2):116-116,154
城市商业街作为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类型之一,作为彰显城市特色,传达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国内商业街区建设存在着模仿照搬、千篇一律、地域特色丧失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珠海淇澳岛峡谷度假村商业街设计的回顾与思考,总结出为什么要强调城市商业街的地域性设计?城市商业街的地域性设计应该注意些什么?探讨了城市商业街地域性设计的原则、方式及手法。拟为今后城市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探索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城镇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方法,论文共梳理了其中主要的7个模块的相关设计思路,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镇规模实力、经济水平、“四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同、设施保障及环境宜居5个方面构建城镇中心性强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修正引力模型、地理探测器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网络联系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城镇体系等级结构整体呈现出顶端核心城市数量最少,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次中心城市以及地方性中心城市数量较多,底部地方性一般城市数量较少的“纺锤形”结构.其中,顶端与中部的城市对区际联动发展分别起着引领和支撑作用.(2)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地方性一般城市为辐射带的放射状结构.其中,各等级城市分别以“人字形”“弧形”“凹陷形”“M形”等模式共同推动着示范区向外扩展.(3)城镇体系网络联系整体呈现出少强多弱的“金字塔”结构,经济实力和交通距离是影响其联系强弱的主要原因.此外,从网络联系密集程度看,以运城市区和三门峡市区为顶点的东南部区域密集程度最大;以临汾市区为顶点的北部区域、韩城市为顶点的中部区域密集程度次之;以渭南市区为顶点的...  相似文献   

6.
为彰显吉林西部城镇的地域特色,避免日益加剧的城镇空间形态设计的“同纸化”问题,针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城镇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从点、线、面三个层面提出了吉林西部城镇特色空间形态设计的策略,以期能为该地区城镇特色空间形态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当代全球城镇文化生产的目的与机制,中国新型城镇文化生产的特殊性及特色小镇的社会文化生态和文化生产机制来看,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产与城镇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功能,但仍需要在转化路径上与时俱进。唯有在意象空间建构、公共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文化资本及参与建构社会文明肌体的路径,才能促使其成为新型城镇与特色小镇文化生产的积极要素,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天津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方法,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开封市中山路的历史沿革和地域特征,挖掘其文化内涵,探讨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商业街更新设计之中.认为在商业街的更新设计中,应强化历史文化特色,重塑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多维空间特征及其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小城镇特色景观形象的基础在于城镇的空间组合,而这一空间应该具有多维性,即物质构成空间、时间空间以及人们的行为空间三者有机组合形成的多维空间.从物质空间构成、小城镇的时空演化以及人的行为空间的分类着手,进行了多维空间生成及其整合研究,寻求小城镇原生态空间的关系及其形成规律,从而促进小城镇规划设计中时空的可持续性与和谐空间的形成.通过实例对小城镇多维空间整合设计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建设特色和要求,对解州镇小城镇空间格局、旧城保护和城镇景观进行了城市设计。  相似文献   

12.
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保留原先经济经济时期的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城镇化发展机制变化的要求.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制度的关系,分析我国过去三十年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空间非均衡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带来城镇发展要素的结构失衡,不利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益阳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城镇发展机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中心区用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商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地面,发展地下购物空间已是大势所趋。我国目前地下商业街的开发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单纯的商业开发模式为主,但是地下空间的利用不仅仅是局限于当前的地下通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简单的地下商业街形式,地下空间的打造也应像地上空间的打造一样,需要多样化,互动化。为此在项目设计中通过对国内外地下商业街成功案例的细致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出不同地下商业街的特点,通过功能细化和重组,共同营造创新商业网络空间,打造体验式购物公园。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镇历史景观的“层积”理念,以1572-1949年呼和浩特市主城区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实地调查,运用城市形态学等方法从山水格局、城市形态、路网结构、园林景观及典型案例等方面对呼和浩特市近400年的城市空间形态景观层积及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山水格局符合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特点,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经历了明清和民国2个时期6个发展阶段,城市形态、路网结构和园林景观具有时空分异特点,景观结构趋于复杂;典型案例景观具有中国传统院落与汉传佛寺布局、空间序列及汉藏结合式景观特征。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历史景观空间形态演变与特征的分析,以期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传承、活化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建构的思考     
胡清波  周赞 《科技信息》2011,(23):351-352
本文辅以实例,从材料建构观的思辨、设计思路和设计特征三方面详细阐述了以材料表现肌理、以材料表达建构,以材料构筑空间的设计观。希望通过对材料建构观的思考,能拓展建筑设计新的思维,突破日渐平庸的建筑形象束缚,表现出新的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40%,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的迅速发展使空间布局与城市特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由于设计师对城市设计的经验不足以及对空间完整性和文脉理解的偏差造成许多城市的空间缺乏特色和魅力,以致“千城一面”。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建筑设计应考虑城市整体形象,城市规划需要文化眼光的涵养”。本文从人性化、文化性、生态化等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7.
邓杨  袁犁 《科技咨询导报》2007,(33):92-92,94
城镇形象是城镇给人的综合印象,是城镇内在精神、文化、性格的外在表现。面对我国小城镇建设高潮,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小城镇特色保护与建设面临的问题,笔者基于小城镇形象设计CIS原理,切入历史城镇外在形象背后的本质识别特征进行探讨,从这类小城镇的理念形象识别、行为形象识别以及视觉形象识别三方面入手分析,提出历史小城镇内外在形象聚合塑造与识别保护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广场的物质环境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结点,是城市居民活动的载体,是容括城市历史文脉、文化艺术的物质环境空间。笔者从物质环境建构的角度,对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可达性、舒适空间营造、自然景观等方面的设计建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城市广场的物质环境建构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城市广场的建设与设计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促进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途径.方法 运用协调单元方法 ,探讨了破碎地貌条件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化趋势,提出了以"黄土塬"作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构想,并以陕北洛川塬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城镇体系适宜发展空间.结果 建构了以"黄土塬"为单元的"大分散、大聚集"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模式.以"黄土塬"作为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是一种因地制宜的途径;在一个协调单元中,塬面平坦开阔,适宜城镇体系的发展,相反,沟壑小流域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宜作为生态脆弱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大分散、大聚集"模式较"大分散、小聚集"和"大集中、大聚集"模式而言,更有利于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结论 协调好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地形地貌的关系,是实现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城市地下商业街开发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以点式城市形态下地下商业街开发为研究对象,室外CO浓度为评价指标,运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 met定量评价地下商业街开发强度、竖井排风位置、竖井排风高度以及不同地面绿化(横向乔木、竖向乔木、大灌木、小灌木和草)等设计因素下,地下商业街内部CO通过竖井排放对室外CO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商业街开发强度越大,对外排放的CO浓度越高,污染范围越大;适当提高竖井排风高度,竖井排风选择集中布置,在地下商业街开发区域地面种植草或者大灌木,能够有效降低地下商业街开发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