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荀子的政论散文文质兼美,思想学说博大精深,内容宏富充实,在先秦诸子中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合称为四大台柱,表现出战国大儒的气度。荀子非常重视文采,在论辩上综合运用了各种艺术技巧,形成排山倒海万马奔腾之势,畅快淋漓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愿望,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在言说论辩上大有战国纵横家之势。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中叶始,随着人们对现代形式逻辑的形式主义和演绎主义特征进行深刻反思,也因为对话逻辑、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等理论对逻辑理论产生的重要影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论题篇》和《辩谬篇》进行了重新解读,开始重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分析与评价理论。于是,作为论证新理论的论辩术开始复兴,已经并将继续对现代逻辑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辩术当代复兴的主要代表有形式论辩术、语用-论辩术和新论辩术三大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孟子集注》注音的探源与分析发现,善格物致知的理学大师朱熹对前人的注音成果并非全盘照搬,在以《孟子音义》为蓝本的基础上,广采众说,对于《群经音辨》《孟子张氏音义》《孟子丁氏手音》《说文解字》《孟子陆氏注》等书的音读是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4.
对《论辩巧智:有理说得清的技术》及其作者作了概述,介绍了该书中论辩分析、论辩评价和论辩表达3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该书是作者多年来在好几个国家的多所大学授课的讲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在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教科书,它是一部学术性著作,更是一部在诸多领域中实践性非常强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盖子不仅是儒家的大宗师,而且其文学地位亦可同庄子相比肩。《孟子》一书所提出的"充实之谓美"和"善养吾浩然之气"等著名的美学思想,对其散文焕然一新的语言风尚、写实的精神、论辩的技巧、理直气壮的文风等,都有深切的影响,同时盘子散文的语言成就,对我国传统的文言语体的形成,也作出了卓异的贡献。"充实之谓美"的观点见于《孟子·尽心下》,主要着眼于人的品性来进行审美评价。关于"充实"的含义,焦循《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意思是说只有"善"和y"这两种美达到充溢,无所不在又形成"茂好"时,才算是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6.
鞭辟入里 气势磅礴——孟子艺术个性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以能言好辩著称。对待论敌 ,他能善设机巧 ,欲擒故纵 ,步步紧逼 ,针锋相对。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表现出很高的论辩技巧。他善用排比、对偶、比喻等手法 ,他的散文感情充沛 ,气势磅礴 ,犀利明快 ,鞭辟入里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法律论证原理》再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照《法律论证原理》的原文《Fundamentals》分析,又发现译文另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详细罗列和指出了《法律论证原理》主题索引中严重的术语翻译错误、正文中一些不恰当的译法,和一些不对称的翻译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涉及到逻辑学和论辩理论的根本问题和基本原理。鉴于该书对法律论辩理论的重要性和对我国法律专业学者和学生的重大影响,译者、校者和出版者应该尽快组织修订版。  相似文献   

8.
《孟子》是享誉世界的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的影响之所以历久不衰,一方面是它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观点、民本思想、性善论等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等各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它本身所具有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有直接关系。《孟子》语言精练、形象,运用娴熟的修辞手法说事论理,产生了明白晓畅的艺术效果。由于《孟子》篇幅较长,本文以《孟子·梁惠王》为研究对象,从材料、意境、词语以及章句这四个方面的辞格来窥探《孟子》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9.
《孟子》训诂札记叶斌《孟子》一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为之注疏者自然不在少。旧注如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新注如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影响都是很大的。前人时贤的这些努力,已使《孟子》训诂大体可通。但毋庸讳言,已...  相似文献   

10.
孟子"好辩"是历史所公认的,但对孟子"好辩",流行的看法蔽于孟子言语的机巧,或心思的诡诈,抑或生性的争强好胜,与孟子"好辩"意涵不相切合。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为何要这样说,其间的隐情是什么?这一问题不仅直接关涉到孔孟学派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牵连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三圣"之后的文化走向。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个探析。本文从客观的历史条件、百家争鸣的学术生态以及孟子对自己的期许进行分析,梳理出孟子不得不辩的内幕。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继汉晋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研究《孟子》的重要时期,唐代《孟子》研究的复兴与其时经学风气的转变、古文运动的展开紧密相连。"孟子升格运动"肇始于中唐,这不仅体现在开始出现将《孟子》升格为"经"的议论,也体现在对于《孟子》的具体研究之中。在《孟子》的注疏方面,陆善经撰《孟子注》,张镒撰《孟子音义》,丁公著撰《孟子手音》,时间都集中在安史之乱前后,即唐代古文运动和经学变古初起之时。在《孟子》的阐释方面,有李景俭《孟子评》、刘轲《翼孟》、林慎思《续孟子》等三部著作,而三人全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孟子》研究在唐代的复兴,是经学变古和文学转向共同交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孟子字义疏证》的体例和语言解释、历史解释、心理解释的方法及其在训诂学史上都具有特定的涵义。《疏证》中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抉摘宋明理学之蔽,卓然自成一家言,其意在不在专释《孟子》,故戴震的《疏证》既是对理学的批判,也是对孟学的诠释。"研究《疏证》应该先研究清代学风,进而研究清代思想特点,在此前提下对戴震而不是对孟子与先秦思想研究。但现有《孟子字义疏证》注释本很多都看不到戴震本人的面目。现存的《孟子字义疏证》注释本没有完全按照戴震的本来意思进行疏解,故没有很好地诠释戴震,也没有真正获得孟子的本义,这就导致了文献学方面的诸多问题:借题发挥,重蹈"六经注我"的旧辙。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官德思想在《孟子》一书中得以集中体现.通过回归《孟子》文本,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可以将其官德思想总括为仁、义、礼、智四德.仁德是孟子官德思想的核心,外化为政治领域和政治实践,就是孟子终生矻矻以求的理想政治——仁政.义、礼、智是孟子官德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践行仁政的重要保障.以孟子的官德思想为依托,立...  相似文献   

14.
1.自《孟子》问世以来,关于《孟子》的话题已经够多的了。但是,有关《孟子》的社会学话题,提起的人似乎并不多。我们认为,《孟子》跟其他先秦诸子的著作一样,都是一座蕴藏丰富、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宝库。人们尽管可以侧重《孟子》的某一方面,而大谈其哲学的、政治的、伦理的、美学的、文学的、心理学的话题,但人们不应该忘记《孟子》的社会学内容。《孟子》一书,说到底,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如果把《孟子》七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实际上讨论的便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个人应该如何行动,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天下恶乎定”的道理。而这,恰恰就是当代社会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儒家经典代表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被译成西方文字后,它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也日益受到西方各界学人的关注,但目前还鲜有学者对《孟子》外译本概况进行梳理。文章就16世纪以来《孟子》的译介和传播作了一番梳理与介绍,对古今中外几百年来的《孟子》20多个外译本进行综合评述,并分析其特点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形式论辩理论的快速发展,论辩框架已经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为了刻画自然语言中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理论开始广泛应用于论辩框架,进而产生了各种不确定性论辩框架.模糊论辩框架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的研究,基于模糊集理论提出了模糊论辩框架的两种数学表示形式;对具有有限个论证的模糊论辩...  相似文献   

17.
戴震对气、欲、才三个关键词进行梳理之后,试图重构孟子的性善论。它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准备阶段,东原以孟子为集中意识,指出程朱论气、欲、才违背了《孟子》文本,从而对当时奉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程朱心性论进行了批判;后是建立阶段,东原以孟子为支援意识,完成了自己以情感哲学替换理性哲学的性善论建构。在第一个阶段上,戴震以孟子为集中意识,亦即合法化认同孟子,显示了他与孟子之间的亲近感,奠定了《孟子字义疏证》"准孟"的思想基调;而在第二个阶段上,戴震与孟子之间的亲近感越来越被距离感所取代,逐渐从对孟子的合法化认同走向自身的创造性转换,并成为具有"准孟"品格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黄娟  齐真珍 《科技信息》2014,(4):232-233
三段论不仅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论辩模式。本文以新闻语篇为背景材料,以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段论为工具,对新闻语篇中的论辩模式和论辩手段进行分析,力图揭示论辩模式及各种论辩手段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及对新闻语篇的劝说效果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汉代三家诗中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著作《韩诗外传》的研究发现,《韩诗外传》在士人的独立意识建构、人格诉求和不同境遇下的选择三个问题上完全继承了孟子的观点。可见,早在汉初,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孟子士人精神建构问题的系统性关注。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介绍了言语表达能力、论辩技能、知识储备和论辩修养等论辩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并基于大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反应速度、熟练运用各种论辩技巧、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论辩修养等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