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是在特殊区域、特殊阶段开展的一次应急规划,是指导灾区恢复重建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依据,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从决策源头预防和减缓规划实施导致的不良环境影响,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环评在充分研究规划及其涉及区域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探索了针对应急性、大尺度和战略性规划环评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规划环评早期介入综合决策的成功典范,有力地推动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颁布实施,丰富了战略环评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3,(1):19-20,23
本项目立足于地震灾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广泛的药材种植基础,在地震灾区茂县、松潘、若尔盖、红原、阿坝等地实施大黄、瓦布贝母、厚朴道地药材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重点开展“大黄种植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瓦布贝母种植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厚朴种植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道地药材大黄、厚朴、川贝母产品开发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7):26-26
“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与抗震节能房屋建设科技示范”总体目标是在1年的时间内,通过系统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再生混凝土制品、抗震节能房屋结构体系的研究,建成2条不同规模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示范生产线、3条再生混凝土制品示范生产线,建成满足抗震节能要求的5种不同结构体系的示范房屋,为灾区重建和新城镇建设提供关键成套技术,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本项目总经费42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3000万元,企业自筹1200万元。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3,(5):32-33
安县位列“5·12”汶川特大地震第七个极重受灾县,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四川安县地震灾后重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的科技援建任务(专项资金400万元)给四川农业大学等四个单位构成的课题组。课题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生活、生产、  相似文献   

5.
四川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四川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成不久就经历了“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考验。该系统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在对汶川特大地震进行科学的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借助恢复重建工作的支持,对四川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进行了升级与完善,特别是在灾情获取、地震应急专题图快速出图、辅助决策资料针对性等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使之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能快速获取震情、灾情信息,提供震害快速评估数据,以及为政府提供震区各种基础与分析资料以辅助政府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航天遥感应急调查与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导致地震灾区对外交通、通讯中断,灾情小明。为尽快给国家各部门救灾提供第一手资料,在国家相关部门直接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部门紧急组织了全国12家单位60余名科技工作者,在50多天的时间里不舍昼夜,及时提供了大量调查数据、专题报告和图件,为救灾工作、为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依据,实现了多类型遥感信息的多学科全方位应用,完成了科技救灾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震后十五年     
《科学大观园》2023,(11):12-13
<正>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5周年。在2008年的这一天,汶川地震致近7万人遇难。15年过去了,汶川地震仍是无数人的牵挂。我们欣慰地看到,震后汶川,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5月12日也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震后15年来,国内地震预警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在抗震防灾方面做了哪些新探索?当地震遇上人工智能,是否会有新的答案?我们无法阻止地震,但在求知和反思中,我们能增进面对地震灾害时应对和求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项目将植物营养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与稳定同位素技术引入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定量测定多种高寒牧草根系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无机氮的吸收程度和生态位分化的程度。根据种间分化程度越高、种间竞争越小的原则,筛选适于搭配的牧草组合和优化配置技术,进行小区混播种植示范。丰富和发展了退化草地恢复重建的指导理论,为退化草地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正>汶川地震期间,当时国内的地震预警规模是什么水平?震后15年来,国内地震预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预防地震?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近7万人遇难。地震当天,还在海外工作的四川人王暾在网上看到了消息。他隔了十几个小时才打通父母的电话,知道家人平安。“就像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财富,力所能及为灾区做点什么,作为科技人员,我在想能够做什么。”王暾留意到国内地震预警的空白,他准备出钱、出自己这个人,回国研发地震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0.
<正>危险源和风险源探查是科学开展应急救援的基础性工作,到目前为止,基本已在全国进行了一轮普查,为风险防范和灾后救援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2023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五周年,也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过去十五年,中国在抗震防灾方面做了哪些新探索?在汶川地震十五周年前夕,记者采访了曾深度参与汶川救灾工作的专家高孟潭。高孟潭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特聘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高端智库专家,  相似文献   

11.
因为憎恨日本的右翼及军国主义,而拒绝学习日本的长处是不明智的。师夷长技,为了同胞的生命,敢于借鉴日本的地震对策,以减轻地震对我国的伤害。日本的地震预知、日本的地震紧急警报、日本抗震的建筑、日本的救灾应急机制、日本的震前训练、日本的避难所的设立等等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日本的地震对策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健全我国的救灾机制和有关法律,不让唐山、汶川的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12.
因为憎恨日本的右翼及军国主义,而拒绝学习日本的长处是不明智的。师夷长技,为了同胞的生命,敢于借鉴日本的地震对策,以减轻地震对我国的伤害。日本的地震预知、日本的地震紧急警报、日本抗震的建筑、日本的救灾应急机制、日本的震前训练、日本的避难所的设立等等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日本的地震对策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健全我国的救灾机制和有关法律,不让唐山、汶川的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14,(19):51-51
<正>环境的突变,家园的失去,亲人的离去,更容易给儿童带来各种突发和潜在的心理危机。根据心理学规律,震后儿童心理恢复一般需要5年至8年时间,这期间应不间断地进行心理干预,其中要着重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只有专业持续的关怀,才可能让他们尽早愈合受伤的心灵。在芦山地震后的一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驻芦山县的救援队收治了一名来自汶川、行为异常的12岁小女孩。汶川地震后,本来一直阳光  相似文献   

14.
结合玉树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防雷工作的开展,对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总结。通过研充认为《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DB63/870-2010)在玉树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防雷工程中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1)过渡安置房防雷等级的划分需多方面多因素综合考虑;(2)对于大面积的过渡安置房在选择接闪器时,优先考虑避雷线;(5)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在防雷地网的施工中应采用换土、地网组合、接地体深埋等措施,以提高地网的防雷效果和环保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8,(18):58-58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岷江上游山地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示范”课题以岷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为目标,针对山地流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系统地开展了试验示范研究,并与地方政府承担的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紧密结合,圆满完成了试验示范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建筑结构抗震哲学思想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结构的严重破坏.如何提高房屋和其他结构的抗震性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结合我国古代几个典型的抗震建筑结构范例,本文探讨了古人在结构设计上的一些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包括"整体性"和"以柔克刚"等,曾指导古代工匠建造出许多屹立千年、历经多次地震而不倒的建筑.但这些思想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上,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这不得不引起现代建筑和结构设计者的严峻反思.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本文初步归纳了古建筑哲学思想给今天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07,(4):48-48
“北京城市北环水系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2003AA601010)课题将特大型城市中心区河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与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河流景观用水有机结合,以河湖系统为整体,以强化处理为技术手段,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各组成因子间的互动关系,实现了城市水环境生态机制的恢复和重建,建立了满足城市景观用水的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方法、城市河湖水体水质改善技术方法、城市中心区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城市河湖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方法及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课题以满足社会和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我国石窟文物抗震防护问题为研究目标,针对石窟文物自身的特殊性,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石窟文物抗震安全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从石窟围岩的工程特性及主要病害、石窟地震环境评价和未来地震危害性估计、石窟潜在地震变形及其与活动断裂的安全距离、石窟围岩及其附属建筑物动力响应特性和地震稳定性、挡墙加固型石窟和预应力锚杆(索)加固石窟围岩的动态损伤特性、石窟岩体危石(滚石)灾害的动力机理及防护对策、石窟振动安全度安全阈值、石窟文物震害防御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建立石窟抗震安全评估理论体系,为石窟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治理、综合防御减轻地震灾害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4,(2):73-74
随着我国路网等级和密度的不断提高,公路盐渍土问题越来越严峻,每年因盐渍土地区公路工程病害引起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纵观我国盐渍土地区工程建设,盐渍土盐胀、溶陷、腐蚀等引起的路面起伏,路基沉陷,结构物腐蚀等病害已成为公路工程界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地震的伤痛还未愈合,又发生了玉树(Ms=7.1)、智利(Mw=8.8)、海地(Ms=7.5)及日本(Mw=9.0)等特大地震。地震难道就不能预报?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预报地震?这些问题再一次成为科学界与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发生于2008年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强震序列的模拟为出发点,通过基于严格数学、力学原理的有限元方法计算给出龙门山断裂带上大地震的时间序列、同震位移场及同震应力场。通过研究发现,计算得到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3300年,这与古地震调查及其他方法给出的结果有一致性;模拟的同震应力场形态与汶川余震的深度分布之间存在着关联,同震位移与观测结果符合得较好。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文中的模型能够模拟断层由闭锁到解锁产生地震的全过程。模拟结果进一步显示,完全有可能利用科学计算方法给出未来强震发生的时、空、强三要素。类似于气象预报,本文将这种预测地震的方法称为数值地震预报。最后,文中对数值地震预报的可能性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数值地震预报在科学上是可能的、技术上是可行的,数值地震预报是成功预报地震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