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项目为2004年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0421000300),在研究中充实了复杂系统水资源动力学特征分析的理论体系和复杂系统水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方法;丰富了水文水资源要素预测的预测模型;构建了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提出了水资源配置优化模型与模拟模型的有机耦合技术,建立了基于优化模型和模拟模型耦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系统,并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水资源合理配置;详细介绍了典型城市(郑州市)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的编制;探讨了多水源供水的水价格体系;研制了南水北调工程河南段水资源优化利用与管理决策软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需要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认为有关“南水北调”问题的决策需要新思路。认为经典的南水北调的中线方案及东线方案的供水成本超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用水的承受力,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现实要求。认为该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主要应依靠增加水资源调蓄能力和厉行节水,发展节水型经济来解决。黄河水应作为华北水资源的补充,黄水应尽量“北用”。“南水北调”的重点应改变“南水中调”或“南水济黄”。  相似文献   

3.
曹荣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0):42-45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北岸竖井项目是国内迄今为止地连墙厚度最厚、成墙深度最深、开挖深度最大的工程案例。作为典型的深基坑工程,该工程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施工条件的复杂性,给设计施工增加了难度。为确保竖井工程在其施工和穿黄隧洞盾构始发期间的安全,对北岸竖井的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归纳和整理,并快速将信息反馈给施工方,以指导现场下一步施工,为施工期北岸竖井的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轻型钢模台车在南水北调天津市1段工程中的运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证施工质量及施工工期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提出"南水北调"到今天已经过去半个世纪,数亿炎黄子孙殷殷以待的梦想变为现实.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跨区域调配水资源、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战略性设施,是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示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通水,向中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一个伟大国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27-28
课题立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内排段地下水水质污染风险防控防范技术的需求,针对中线总干渠内排段沿线复杂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风险污染源类型、强度多变的特点,建立了典型区地下水风险污染源清单,突破了地下水风险污染源水力截获和“漏斗一门”PRB组合关键技术,提供了总干渠内排段地下水风险污染源阻控的有效手段;针对总干渠内排段地下水风险监控需求,突破了地下水水质联动监控与预报关键技术,完善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质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并建设了关键技术示范工程,构建了一套适用重大输水工程水质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体系。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水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撑并促进了(国函[2002]117号)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7.
"首都人吃上我们这干净的水,我们很骄傲,很自豪." "国家为南水北调工程投入了这么多,我们要更加珍惜水资源,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 来到陕西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老百姓一句句朴实而充满感情的话语,道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1,(9):19-19,22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人工水库,每年除提供库水为鄂豫两省库区农用和饮用水外,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库,其水源地生态环境和水质保护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工程的成败和调水的效益."十一五"期间,课题开展了沿库区农业生态恢复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课题(2004BA718804),采用了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生态学、水文学和地理信息学等方法,对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鄱阳湖堤防工程和山区水库灌溉工程修建后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对钉螺分布或扩散以及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0,(5):9-9
<正>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向黄河以北供水,还可相机向黄河补水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介绍,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当前国内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在水量丰沛时可向黄河相机补水。  相似文献   

11.
透水模板布以其独有的特点,通过排出结构物表层气泡和多余的水分,降低表面混凝土水胶比,并提供混凝土早期养护用水,从而改善混凝土的多项性能。这一新型材料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天津干线天津市1段混凝土箱涵工程的成功应用,解决了南水北调混凝土输水箱涵八字部位混凝土表层浇筑不密实、气孔排出不畅、表面蜂窝麻面等空隙问题,明显改善和提高了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与耐久性,延长了混凝土寿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国务院2001年批准实施的“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晋北水蚀风蚀交错区沟道拦沙工程技术体系”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区域近期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不同等级沟道拦沙工程的布设原则、小流域沟道拦沙工程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的分阶段布坝密度、中小坝的配置比例、单坝控制面积等主要技术指标,并建立了土料容重与最优含水率的关系,形成晋北水蚀风蚀交错区沟道拦沙工程建设技术体系。为晋北水蚀风蚀交错区沟道拦沙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类似相关研究相比,本项目研究成果对晋北水蚀风蚀交错区沟道拦沙工程的健康发展,更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21,(1):36-37
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6周年.6年来,东中线一期工程在保障工程沿线居民用水,治理地下水超采、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中的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向北方调水,连接起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形成"四横三纵"骨干水网,科学调剂水资源,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10年来,累计抽引长江水400多亿立方米,缓解苏北、鲁北和胶东半岛缺水问题,惠及沿线超6800万人。南来之水汩汩北上,南水北调东线保障了受水区供水安全,为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由于该工程所提供之水成本过高,因而未必是拟议中的工程的主要受惠地区-北京、天津、河北所需要的。所谓需要只能是相对于合理的代价而言。同时,由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该地区真正缺少的不是远来的“南水”,而是调蓄不均匀自然来水的手段和适量的黄河水。文章认为,以比较低廉的代价即可增加相当大的水调蓄能力,若再大力推进城乡产业的节水化,提高水的再利用率并适当利用黄河水,完全可以解除该地区水荒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本项目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多个大型泵站项目的模型试验,以低扬程泵装置为研究对象,基于理论研究、数值模拟、模型试验以及现场监测,进行了泵装置进出水流道优化研究,研发了泵装置的效率测试和泵站实时监测与诊断系统,提出了多声路超声波流量计在低扬程泵装置不规则流道中的流量测量方法,建立了考虑运行雷诺数和壁面粗糙度的泵装置原模型效率换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20-20,22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凋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水库水质安全,并决定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目前,丹江口水库库周及集水区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3.9万km2,占土地总面积45%,年土壤侵蚀量1.69亿吨,侵蚀模数达3500吨/(km2·a);面源导致部分库汊、库湾支流入库水质较差,多为IV、V类;植被破坏严重,以“疏、幼、残”林地为主,涵养水源功能低下;加之水源区大部分属贫困山区,农业经济增长潜力弱。  相似文献   

18.
正多位气象领域的专家对号称"空中南水北调"的"天河工程"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上月21日,"科学网"一篇题为《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把"天河工程"项目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文中,多位气象领域的专家对号称"空中南水北调"的"天河工程"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某位专家甚至言辞激烈地表示:"这是一个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项目通过调查和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和运行调度、丹江口水库蓄水与跨流域调度造成的区域性水资源配置情况及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分析评估对流域气候、降雨、径流、泥沙、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为从流域层面上提出两库两湖水资源和水生态安全的保障对策提供支撑,为将来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理论指导。项目研究成果在不同流域和区域得到推广应用,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56-57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关键期,实现“2013年底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的建设目标,所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解决好质量和工效关键问题,是实现建设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