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癌性疼痛是肿瘤患者面临的最常见和痛苦的症状,中医外治癌痛是肿瘤临床主要特色技术之一,但仍局限于经验治疗阶段,缺乏病因病机和规范化治疗的研究,影响了效果提升和推广应用.因此,创新癌痛审因辨证治疗模式、建立规范的疗效评价标准,是提高中医外治癌痛临床疗效的核心途径.本项目通过对骨转移癌痛、化疗后癌痛综合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启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古代文献中蕴藏着原创思维和宝贵经验,应当认真继承,深入挖掘。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获得创新灵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中医药重大创新案例有力地证明,中医药发展主要依靠继承性创新。以中医辨治模式为例,阐述中医药继承要认真、全面、充分。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辨病论治、辨症论治、辨证论治三种辨治模式。西医传入后,辨证论治被不断强化成为中医辨治主体和特色优势。中医原本就有的辨病论治、辨症论治被淡忘,甚至自动归属于西医,而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若要站在今人的前列,必先站在前人的肩上,中医药创新尤其如此,在当今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物理学,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物理治疗现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及康复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理疗与传统中医相结合,那么一个方兴未艾的中医理疗学科便应运而生。中医理疗继承和发扬中医理论,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经络学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23-23
该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方法,以喷、涂等中医外治手段联合治疗慢性湿疹并进行优化,以探讨中医治疗湿疹的外治综合治疗方案。评价综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有效性,以期得出标准化的中医治疗湿疹的以外治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同时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湿疹临床效果评价体系,初步从临床效果、经济学指标等方面多层面、多角度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局限性慢性湿疹的多指标、多系统中医评价方法,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疗效评价体系。通过较长时期多中心临床实践加以验证,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推广运用。而且同时,课题组人员编写《慢性湿疮(湿疹)中医外治方案》和《外用中成药在湿疹皮炎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以慢性湿疹的中医生存质量量表为观察指标构建了《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共发表与课题相关且标注课题基金的论文13篇;出版著作1部;培养硕博研究生8名;获发明专利2件(ZL 201110117372.9;ZL 201110117970.6)。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涌现出了大批以创新为主的优秀科研团队,郑喜群教授所带领的齐齐哈尔大学玉米综合加工技术与转化研究创新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5):40-43
肿瘤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对肿瘤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研究不仅是医药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更是人类健康的迫切需求。973计划对肿瘤研究进行了重点支持,以期阐明肿瘤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完善和发展预防与治疗的新思路、新方案。10年来,我国肿瘤研究的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在癌前病变发展成早期癌的分子机理和肿瘤侵袭性生长靶向治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药药效学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蛋白等分子水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研究结果与中医临床评价仍有较大的距离,难以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用药特点。针对上述问题,在5项国家课题的资助下,本项目在思路、模型、技术、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创新研究,构建了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并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肝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发展有效的治疗手段极为迫切。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土壤",调控肿瘤微环境可改善肿瘤恶性表型,抑制其发展与转移,是肿瘤治疗新策略的突破口。利用纳米技术,发展调控肿瘤微环境的纳米药物,在改善肿瘤微环境的基础上增强抗肿瘤效果,将成为抗肿瘤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领域竞争的新的制高点。本项目将根据肿瘤微环境的特点,拟通过精准自组装、微纳加工、纳米特性控制、多价态递送等多种技术手段,发展纳米药物先进制备技术和调控肿瘤微环境的纳米技术新策略;同时,在纳米药物调控肿瘤微环境的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纳米药物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转运、代谢的创新方法研究,实施纳米药物和免疫微环境干预等联合治疗策略,以实现对肿瘤细胞外基质重塑、细胞内在信号调节和细胞外在信号调控,干预肿瘤免疫微环境,实施肿瘤干细胞靶向,从而实现项目关于发展基于肿瘤微环境调控的纳米药物及临床转化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医在新加坡的体制化探索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可从与英殖民政府、新加坡中医界自身、与中国方面关系三个视角进行考察。其一是利用法令管制的空白获得相对自由的环境,同时通过官方支持慈善中医事业使中医间接受益。其二是新加坡中医界自身转型的实践,包括中医教学的继承与创新、医考与医刊的创设等。其三是与中国中医变革的联动,在中西医论争时加入中医阵营,并主动接轨民国政府的中医管理政策。评价新加坡中医的体制化探索历程,应梳理其体制化程度、特殊模式以及作为双重他者的特征,分析其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从而构成新加坡中医作为海外中医发展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类需要治疗性克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治疗性克隆符合生命伦理,人类需要治疗性克隆.在一定的伦理原则指导下,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长寿,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社会都应该理解和支持治疗性克隆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1,(9):65-65
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遗传学疾病和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这类疾病进行快速、灵敏的诊断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临床治疗效果,然而目前临床检测手段存在耗时长、操作繁琐、检测条件苛刻等不足,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检验的需要,亟需研发一种快速、灵敏、高通量的检测新方法.本项目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863计划课题等支持下,历经10余年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22,(1):22-26
生物医学关乎人类生命健康安全,一直是人类科技发展最受关注的前沿领域之一.我国生物医学研究近20年取得飞速进步,尤其在成体干细胞基础与临床转化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创新高地,比肩世界发达国家在同领域的科研水平,并在产业应用与转化上屡有突破,成为世界各国同行关注、学习与合作的热点方向.在我国的干细胞一线科研工作者中,中...  相似文献   

13.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医学不仅是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且千百年来为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传统医学的特有药物,中药资源研究密切关系着中医国粹的发展和传承。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中药资源研究专家——安徽中医学院王德群教授,让他来给我们讲一讲中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保护医学——一个正在兴起的交叉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受到广泛瞩目。保护医学涉及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3个层面,它们构成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保护医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的健康,这是保证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健康的根本前提。它强调健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如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兽医学、毒物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而且其研究方法也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8,(7):45-45
抗菌素是人类战胜感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但同时也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医源性公害:临床上使用广谱抗菌素治疗时,往往引起患者非感染部位微生态菌群失调,而导致抗菌素伴联性疾病(如阴道炎、肠胃炎等);衣牧业、水产养殖业大量使用抗菌素,导致各种农产品中残留抗菌素,危害人类健康制药企业、大型医疗机构任意排放的含抗菌素废水,既污染了环境,又加速了环境中耐药菌出现和传播。  相似文献   

16.
人类胚胎干细胞及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的一个目标就是将它们成功应用于临床细胞替代疗法,为人类健康做贡献。诱导人类胚胎干细胞及诱导多能干细胞向不同谱系的细胞定向分化是将其应用于临床的前提,系统研究具有不同发育潜能的人多能干细胞间多种差异的分子机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发育潜能建立的分子基础,而且对筛选和建立符合临床应用标准的人多能干细胞具有重要意义。由同济大学康九红教授领衔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通过研究不同来源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及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在多能性、分化潜能、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的内在本质的区别,对其中所涉及的4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本文就该项目研究的概况、研究进展、实施效果进行回顾与论述,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21,(1):25-26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科技推进中药创新研究和产业提升,研制出"有效、优质"的中药新药,是解决和保障临床疾病治疗需求的根本目的.长期以来由于缺少中药创新研发的理论和科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药研发水平和产业化效率.因此,如何面对中药的复杂性,开展新药的成药性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评价-产业化转化-上市后临床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2月至2006年4月中旬,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第271—275次学术讨论会,会议主题分别是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271)、针刀医学发展与中医现代化(272)、中国太阳能利用的发展机遇与战略对策(273)、生殖发育研究与人类健康(274)、登陆台风的科学问题及防灾减灾对策(275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1,(9):68-68
1研究背景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抗肿瘤药市场已经成为继心血管药和中枢神经系统药后的第三大医药市场.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及千百年的临床应用历史,为开发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提供了极大优势. 2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灵芝酸单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本课题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灵芝酸单体,将植物细胞培养与生物工程结合,优化了灵芝真菌培养过程,获得灵芝酸单体的制备方法与工艺路线,获得了生产稳定性好、单体得率高的灵芝酸单体T(见图所示)和Me等.  相似文献   

20.
摘要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西汉时期开始,中国运用阴阳、五行等思想解释健康和疾病,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科学”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体系,在中国运用与发展了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CTM)”。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医家对中医按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了整理、消化和吸收,使之切合于当代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传统中医(TCM)”。中医在16世纪就为西方有所了解,尤其是针灸,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曾风靡一时。但接着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现代生物、化学、医学的兴起,中医在西方受到了冷落。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传统中医再次在欧洲和美国大受欢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传统中医在临床上的效果,而是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了一种宽泛的思潮,即对不加区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开发自然所带来的危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危机感下,西方人迫切需要一种对人体改变不大,对环境破坏较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医学体系来补充或取代西方现有的生化医学。传统中医,特别是针灸,在西方得以流行,就是得益于这种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表示怀疑,对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表示忧虑的危机感。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欧洲的环境主义和对科学技术的怀疑主义的背景分析,解释为什么“传统中医”能在这一思想大趋势中进入到西方社会。同时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中医”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理性的整理和吸收,这使得它比较容易为强调科学和理性的西方文化所接受。“传统中医”当今在西方受到欢迎,这一奇特现象当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