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边程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述了国家973计划项目“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2007CB411300)的总体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目标。对项目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目前,项目组已在以下4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1)中亚造山带增生、体制转换与改造大陆动力学过程;(2)中亚造山带壳幔相互作用与巨量金属堆积机理;(3)中亚造山带典型矿集区壳幔结构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4)大陆增生成矿理论框架的构建和矿集区预测与隐伏矿床识别。  相似文献   

2.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来岩浆活动的空间展布形式包括三种与雅鲁藏布缝合带、沿深大断裂展布的岩浆带和藏北离散性岩浆分布区.这三种分布形式分别受控于大陆碰撞、大规模走滑和岩石圈拆沉构造体制.印度-亚洲深部软流圈的汇聚过程不仅控制了青藏高原的块体相对运动,软流圈的挤出效应也对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伸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专栏刊登国内外新近出版的科学技术史书目信息,以飨读者。欢迎出版社或编著者提供新书信息及惠赠样书,以便存目;欢迎海内外学界同仁撰写书评书介。本刊特约国内收藏科技史文献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提供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书目信息。本书目分为中国科技史与世界科技史两部分。中国科技史又分为古代科技史、近现代科技史与科技文献三部分;世界科技史则分为科技史与科技文献两部分。每部分大致按照科学史总论(包括博物学、科技考古)、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包括环境学)、生物科学(包括心理学)、农学、医学、工程技术顺序排次,以类相从。近现代科技史部分中,科学家传记单独列出。每类下按时代、地区排序;单行本居前,丛书居后。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1999,(11):46-47
一、主要技术内容 该管理系统由农业优化决策、生产指导、信息管理以及办公服务等四大部分,十六个子系统构成.第一部分包括农业问题诊断、预测、优化及模型构造5个子系统,用于分析县(市)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制定利用农业资源和调整结构的优化方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第二部分包括优化施肥和模式栽培以及生产信息管理咨询3个子系统,可提供小麦、水稻、玉米、棉花、花生、油菜等作物生产的模式化栽培和优化施肥方案,通过播前决策和产中调控来进行作物生产管理;第三部分包括农情信息统计、生产资料价格、农副产品价格、通用信息管理4个子系统,对多种农业经济信息实现科学管理;第四部分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4个子系统,提供多种办公自动化服务,包括人事、文档、财务记帐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7):63-63
在扬子地台西缘,从四川省小金到云南省元谋南北延伸700余千米、东西宽数10千米的范围内断续出露变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变质岩系,前人称为康滇地轴,属于扬子地台基底.但对于这套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形成的构造背景等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我们提出了对该区基底的组成、演化进行研究的立项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8):31-31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课题,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王学求博士负责。这一课题由中国牵头,联合南美大陆的资源大国巴西和哥伦比亚,非洲大陆的资源大国埃及和南非、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开展了以下3个层面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广泛收集京沪高速铁路沿线的地质、新构造活动、地质灾害和地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各种影响京沪高速铁路安全的地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编制了1:20万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新构造活动与工程安全图。认为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新构造活动与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北京-济南、济南-徐州、徐州-上海三段。影响铁路安全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地震活动、活动断裂、岩土体性质和地质灾害。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是软土、松软土分布广泛,尤其是武清一沧州松软土、丹阳一上海软土,埋深变化大,软土层厚、强度低,工程性质差。沿线需穿越多条NNE向活动断裂,如郯庐断裂。平原区地质灾害以地面沉降、地裂缝、采空塌陷、岩溶塌陷为主,局部存在砂土液化;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以发育中小型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地区软土分布十分广泛,是我国沿海地区地面沉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区内软土的工程地质及分布特征,探讨软土的分布规律,同时通过调查结果,论述了珠江三角洲软土区地面沉降效应及危害,本区的地面沉降效应主要有楼房(含地台、地板)的沉降、公路工程的沉降、水利工程的沉降及其它地表建筑的沉降等,最后,针对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面沉降的特殊性,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和难得的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研究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对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项目选择青藏高原的典型地区为重点,特别注意从高原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以至从全球尺度探讨高原的各种过程,目标集中在大陆碰撞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以过程为主线贯通碰撞机制、环境变化和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时间上着重新生代以来,在不同精细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大陆岩石圈碰撞过程及其成矿效应;高原隆升过程与东亚气候环境变化;青藏高原现代表生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青藏高原区域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项目的实施紧密围绕预期目标,深入分析,加强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青藏高原南北缘山盆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温室气体吸收与排放.同时,本文也论述了项目的实施在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前沿及区域发展的国家需求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展望了青藏高原研究重要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0.
“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中期学术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从中国大陆地震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活动地块假说,用于描述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的特征和机制,探索大陆强震的发生机理和预测方法。活动块体是指被大型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带所分割和围限、具有相对统一运动方式的活动地质单元,内部相对稳定,边界带构造活动强烈,深部受不同层次的拆离带或滑脱带所控制,绝大多数7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边界带上,而块体本身的运动具有相对统一性。本项目所提出的活动地块假说,从时间尺度上研究晚第四纪(10-12万年)以来的构造活动,着重强调与未来强震活动密切相关的现今时段;从状态上主要研究现今仍在活动、并且与未来强震有关的块体运动及相关的构造变形。根据地震活动、构造活动历史、岩石圈结构、地壳形变图像、地球物理异常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等的差异,初步将中国大陆划分出5个一级活动地块和19个次级活动地块。不同的活动地块其深部结构是不同的,在全国尺度上初步获取了与活动地块划分方案相对应的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的分区差异特征,同时还详细解剖了若干重要活动块体及其边界带的结构特征。GPS测量结果表明不同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向、速度和变形方式均是不同的。除了初步建立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之外,本项目还对成组强震与地块活动、剪切断裂的形成和失稳过程、地壳岩石的摩擦本构关系、脆延性转换与流变方式、大陆内部应力分配、迁移与成组强震发生关系开展了研究,并在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3,(22):69-70
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主要完成人:王西文王宇超王小卫陈启林刘文卿苏勤吕彬田彦灿刘秋良吕磊蒋春玲肖明图张巧凤曾华会董雪华韩令贺 近年来,我国的油气勘探面临着勘探领域减少、难度加大、成本增加的严峻局面,尤其是很多探区受到复杂地表和复杂地下构造的双复杂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川湘北西向地质大剖面”从西向东穿越了龙门山、四川盆地、川东隔档一隔槽变形带、雪峰山4个构造单元。通过系统的构造解析,结合重、磁联合解释与年代学数据,建立了中上扬子及邻区条块状深部构造格局,建立了雪峰山构造演化序列与变形表现,离定出川东地区4个主滑脱层,并建立了多层次滑脱的变形组合和变形模式,根据多层次滑脱变形特点,提出了川东“隔档一隔槽”变形带有利海相油气保存的构造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60年代之后,欧美人士开始对我国不同区域进行地质考察。20世纪20年代,为验证中亚为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发源地这一猜想,美国中亚考察团来到中国,对蒙古地区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考察,其中以1921~1925年的三次考察成果最为突出。文章通过对考察报告和时人著述的整理,分析了中亚考察团的组建缘由,回顾了安得思在云南和蒙古进行的两次预备性考察,梳理了中亚考察团的筹备和主要经过,以及取得的地质学、古生物学成果。结合中英文报刊,探讨考察团与中国学界尤其是与巴尔博、葛利普、叶良辅等中外学者长达数年的合作,以及与中国地质学会、北京博物学会的学术联系。  相似文献   

14.
(1)2011年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共在Science和Nature发表研究论文88篇(其中Science发表48篇、Nature发表40篇)。发表论文篇数比2010年减少6篇,位居历年第2位;占2011年Science和Nature刊载研究论文总数的份额为5.14%,比2010年降低0.31个百分点,位居历年第2位。(2)2011年中国大陆科研机构为主(包括独立完成、国内合作以及国际合作中作为第一著作单位)完成的论文有30篇,仅次于2004年的34篇和2010年的31篇位居历年第3位。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年代之后,欧美人士开始对我国不同区域进行地质考察。20世纪20年代,为验证中亚为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发源地这一猜想,美国中亚考察团来到中国,对蒙古地区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考察,其中以1921~1925年的三次考察成果最为突出。文章通过对考察报告和时人著述的整理,分析了中亚考察团的组建缘由,回顾了安得思在云南和蒙古进行的两次预备性考察,梳理了中亚考察团的筹备和主要经过,以及取得的地质学、古生物学成果。结合中英文报刊,探讨考察团与中国学界尤其是与巴尔博、葛利普、叶良辅等中外学者长达数年的合作,以及与中国地质学会、北京博物学会的学术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风力翻车构造原理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翻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提水机械之一,风车是古代主要动力机械之一,该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及现今所用传统翻车与风车的实地调查,探讨了中国翻车与风车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讨论了中国风车的起源。  相似文献   

17.
文章是对苏德辰和乔秀夫、蒋汉朝、嵇少丞等专家评议冯增昭先生《Seismites、地震岩、震积岩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等术语问题的讨论》一文的答复意见。主要内容为:①同意嵇少丞教授的意见“seismites本应译成地震岩”,因为翻译的首要准则是忠于原著。②更重要的是seismites这一术语的根据问题。赛拉赫1969年提出seismites的根据是美国加州西海岸中新世蒙特雷页岩中的4个“断层-粒序岩层”。这4个“断层-粒序岩层”中的构造主要是有白色充填物的裂隙,这些裂隙有小的错动,看不到大的断层。它们不是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也不是地震岩,因为它没有地震成因的证据。这4个“断层-粒序岩层”的成因研究已涉及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畴了。③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山穆玕是近50年来首次质疑赛拉赫seismites的地质学家,功不可没。④seismites等术语的学术讨论和争鸣,在理论上是有所创新的。这说明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确实是促进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面积与印度相仿的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位置靠东,差不多和陕西一样大。积雪盖顶的群山将这个国家的东侧和南侧与中国隔开,西面和北面则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其他中亚国家隔山相望。这里在几个世纪前是丝绸之路上的核心地区,但这个国家的好运气在凯尔迪亚夫出生的1968年早已结束:近代以来,更便宜、更快捷的海运路线逐渐取代古老的丝绸之足各;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23,(11):20-23
<正>近几十年来,我国地震速报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快,包括震情信息产出快和传播速度快;二是准,主要体现在地震发生时刻准、震源定位准、震级精度准;三是广,速报内容得到广泛扩充。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震撼了整个华北地区。由于当时的监测能力有限,震后数小时内,震中在哪儿、震级多少、受灾状况如何成为难以回答的问题,灾后应急救援开展艰难。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内容为:①同意山穆玕(Shanmugam)的观点,即赛拉赫提出的seismites这一术语有问题。它不是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也没有地震成因的证据,因此应当否定。②不同意龚一鸣把赛拉赫提出的seismites译为“震积岩”,应把它译为“地震岩”。③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多成因的。由地震引起的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可称作“地震岩”,不是由地震引起的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不能称作“地震岩”。④即使在地震高发地区,也不是所有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都是由地震引起的。⑤在印度北部的一个地震高发地区的河谷中,在2013年的洪水沉积物形成后即刻观察到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非地震成因的实例。因为2013年至今该地区没有发生过地震。这一实例应引起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