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者按:2007年12月9日关于“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物理学奖50周年之际。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网站(Nobel Prize.org)主编史密斯(A.Smith)采访了当年获奖者之一李政道.内容广泛而深入。2011年11月25日适逢李政道教授85寿辰,征得了诺贝尔奖网站和李政道教授的同意,本期特发表此次采访的中译稿。  相似文献   

2.
《自然杂志》2006,28(6):F0003-F0003
在快节奏的科研生活中.李政道先生力图让艺术走出象牙塔,让科学家去拥抱艺术.为科学与艺术架起桥梁.相互沟通.相互启迪,并开创了一条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科学与人交相贯通的学问之逆。  相似文献   

3.
《科学》2006,58(6):I0003-I0003
李政道教授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个人的随笔画作已积累了几百幅画作真实地记录了一位科学家用彩笔抒发的艺术意境。本版选登部分李政道教授创作的生肖画。每逢新年,李政道教授会在给友人的贺卡上画上这些栩栩如生的生肖动物。  相似文献   

4.
周玉琴 《科学》2004,56(5):3-5
当年曾经为CUSPEA(中美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项目)学子提供过赴学平台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设立了以CUSPEA同学为主体。同时邀请部分前沿领域工作的科学家共同参与的“李政道讲座”。该系列讲座已列为研究生院夏季学期的学分课程。2004年夏季的“李政道讲座”邀请了10名活跃在前沿科学领域的学者开设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纳米技术等领域的讲座。这些讲座与研究生基础课程形成了强有力的互补,使学生能够领略、触摸到最前沿研究工作的新成果,有利于同学们尽快进入前沿研究领域。本期特刊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周玉琴的介绍文章.综述首期“李政道讲座”报告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5.
亲历CUSPEA     
韦丹 《科学》2007,59(2):48-49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此时“文革”刚结束,中国与外界隔绝多年,国内的本科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研究生培养条件不足。中国现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与派遣留学生是紧密相联的,但自1940年代以后,中国一直没有向西欧和美国派遣留学生。李政道教授当年去美国留学曾获得过吴大猷先生的支持,考虑到“文革”结束后青年学生到美国求学没有正规渠道,李政道教授倡导设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即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使中国学生能赴美学习物理学。此项目得到当时主管教育和科技工作的副总理邓小平亲自批准。中国科学院及各高校的很多领导和学者也都参与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韦禾 《科学》2006,58(4):62-62
2006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开幕式于5月27日下午在东方明珠外广场隆重举行。应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院士的邀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李政道教授还为大型绘画作品《科学与艺术的春天》揭幕并题词,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参观了本次展会。  相似文献   

7.
<正>爱因斯坦曾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里的准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积累,没有广博的知识,要发现和捕捉机遇是不可能的;二是思维方式的准备,只具备知识,而没有现代思维方式,就看不到机遇,只会任凭它默默地从你身边溜走。相传鲁班被茅草划破手指,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锯;牛顿见苹果落地,触发了灵感,发现了万有引  相似文献   

8.
李政道 《科学》2004,56(4):8-8
同学们好,非常高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政道讲座”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9.
吴健雄 《科学》2008,60(1):32-36
编者按:2007年是李政道、杨振宁因推翻宇称守恒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50周年.当年,由于李政道先生的提议,吴健雄和她的合作者,用自己的实验证实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论断.  相似文献   

10.
伟禾 《科学》2004,56(4):13-13
12004年6月24日起,10名来自中国北京、香港。加拿大安大略,美国的纽约、得克萨斯、马萨诸塞、俄克拉何马及亚特兰大.工作在国内外前沿科学领域的学者成为首批“李政道讲座”的授课教授。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讲授理论物理、粒子物理、纳米物理、凝聚态物理和生物物理等前沿领域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我们常常这样说,要善于捕捉机遇,要牢牢把握机遇,要抓住当前这个大好机遇,等等,在这里,机遇好像都是外来的,都是一个客观的、游动的事物,作为主体的人,并没有多少主动权,面对机遇,仿佛只有守株待兔似地期待,在它到来的一刹那,把它紧紧地抓住。其实,有些机遇是可以自己创造的。机遇是从来不会顾盼那些一点也不会争取和创造的人的。南怀瑾是台湾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不是实业家,但他是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和主要投资者,国学大师为何投资铁路?说起来还颇有一些值得回味的细节。南怀瑾祖籍浙江温州乐清。1949年他离开大陆去台湾。南怀瑾在台湾一住就是…  相似文献   

12.
《世界科学》2005,(11):F0003-F0003
2005年10月19日下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作了两场专题报告,第一场报告会为科普讲座,题为“在上海纪念爱因斯坦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第二场报告会为传业讲座,题为“解薛定谔方程的一种新方法”。数百名复旦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出席聆听了李政道博士的报告。这两场报告会由上海市科协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市科学和艺术学会,上海市物理学会和上海市科协事业发展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13.
一位年轻校友在条件较差的山区医院成功地完成了断指、断趾、断肢等再植手术,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还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校友们在谈起他的成功时,不少人认为他是碰到了好机遇。在生活中,把别人的成功归于他碰到了好机遇  相似文献   

14.
1873年6月,贝尔和他的助手托马斯·华生两人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联合试验他们的电报机.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一个簧片被粘在磁铁上了,当华生拉开这块簧片时,贝尔发现他这边房间里电报机上的簧片自己颤了起来,并发出微弱的声音.这个意外的发现给贝尔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振动吗?他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继续研究,终于发明了电话.这种在创造性劳动中偶有所得的现象通常被称作"机遇".在人类创新的历史中,机遇不仅对一般创新活动非常重要,而且对重大的发明创造也很有价值.据统计,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被认为是机遇发现的成果比例为:物理为3.4%(3:86)、化学为1.3%(1:77)、医学和生物学为5.1%(4:79).由此可见,在创新中不可忽视机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参加’94纳米颗粒国际会议散记胡黎明(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200237)’94纳米颗粒─—商业机会、技术、市场及应用国际会议于1994年11月中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蒙特利举行.这是一次具有鲜明特色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  相似文献   

16.
李政道教授来华访问期间,应上海市物理学会邀请在上海科学会堂作了“夸克模型——今日的粒子物理学”的学术报告。本刊特登载记录整理稿,以飨读者。此稿未经李政道教授审阅。文章中的小标题由本刊编辑部所加。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艺术的会合——李政道的艺术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正怡  方鸿辉 《自然杂志》2006,28(6):366-369
(一)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一个多子女的大家庭,祖籍江苏苏州。天资聪明的李政道从小就特别勤奋,酷爱读书,勤于思考。王淦昌院士曾深情地回忆:在浙江大学求学时,李政道的勤奋好学是出了名的,老师布置的功课他很快就傲完了,他央求:“王老师,我觉得您布置的功课不够味,能不能再出些题目让我做?”  相似文献   

18.
1873年6月,贝尔和他的助手托马斯·华生两人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联合试验他们的电报机。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一个簧片被粘在磁铁上了,当华生拉开这块簧片时,贝尔发现他这边房间里电报机上的簧片自己颤了起来,并发出微弱的声音。这个意外的发现给贝尔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振动吗?他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继续研究,终于发明了电话。这种在创造性劳动中偶有所得的现象通常被称作“机遇”。在人类创新的历史中,机遇不仅对一般创新活动非常重要,而且对重大的发明创造也很有价值。据统计,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被认为…  相似文献   

19.
为了纪念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一篇重要文章《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问题》发表30周年,本刊特译载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进展》一文。文中李教授详细回顾和介绍了弱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针刀医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存在问题,探讨学会建设的新途径。方法:1.分析面临的发展机遇;2.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创新就面临机遇和挑战,创新就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要创新观念,学习认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