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Co-Nd复合氧化物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初步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钴钕的前驱体,利用差热分析(DTA)确定前驱体的分解温度,并在不同温度下对前驱体进行煅烧,得到四种不同的黑色粉体,分别对它们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600℃和1000℃产物的形貌、粒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粒形状为类球形,平均粒径小于100nm.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NaCl-H2O)的合成及捕获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碳酸盐岩原生、次生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在压力为100MPa、温度为400—300℃和350℃条件下,利用高温高压釜合成了碳酸盐岩原生、次生流体包裹体(NaCl-H2O),模拟了包裹体的形成过程,并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及显微测温技术对合成包裹体的成分、均一温度、盐度等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原生、次生包裹体气相与空气成分相符,其均一温度分别为372.8℃和321.02℃,盐度分别为23.22%和19.54%.与实验前设定的条件相符,从而验证了合成包裹体的准确性,并为进一步分析包裹体相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系统尺度L=8的一维XXZ环形自旋链中的两体和多体量子纠缠以及两体量子失协,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温度和粒子间隔对纠缠和量子失谐的影响.结果发现,同种情况下,三体和四体纠缠比两体的更加“强壮”,且在低温条件下,利用多体纠缠可以探测到系统发生量子相变的临界点.与纠缠相比,量子失谐可以在较高温度下存在,且在相变点处总是表现出尖峰行为,这使得量子失谐在探测相变点方面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硝酸钇和硫酸铝铵(摩尔比为3:5)为原料,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利用无机体系共沉淀法制备了钇铝石榴石Y3Al5O12(YAG)前驱体。对前驱体进行适当处理并采用高温热解法,制备出了纯相的YAG超细粉体。用XRD分别分析了不同焙烧温度下所得粉体物相、用TG/DTA分析前驱体在加热过程中的重量变化和晶化的温度,用TEM观察所得YAG超细粉体的形貌。结果表明,和其它无机体系相比,可在较低焙烧温度(900℃)下直接得到YAG纯相,而且粉体颗粒细小均匀,呈椭球形,尺寸为30-40nm。  相似文献   

5.
温度制度对高性能石英砂烧结砖的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石英砂制备高性能石英砂烧结砖,通过对原料和砖体物相分析、砖体的显微结构分析以及砖体的物理性能分析,研究温度制度对砖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50℃保温2h烧制的砖体物理性能最佳,密度为2.4715g/cm^2,抗压强度为35.0522MPa,达到烧结砖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利用包裹体爆裂法测定混凝土的火灾经历温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阳  谢奕汉  王威  蒋锐 《自然科学进展》2007,17(8):1156-1160
发现和论证了利用石英砂中流体包裹体的爆裂实验可以准确测定混凝土在火灾中经历的最高温度.通过对北京、河南、河北等地建筑用砂的包裹体爆裂实验研究,论证了混凝土中赋存丰富的多成因、多期次的流体包裹体;样品模拟受火实验验证了包裹体爆裂反应的不可重现性,并不受恒温时间和冷却方式的影响.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证明了包裹体爆裂实验是一种准确、有效和实用的混凝土火灾损伤温度检测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储层自生矿物是成岩过程中通过孔隙水与碎屑颗粒、杂基相互作用或者碎屑颗粒压溶而形成的原地生矿物,也叫成岩矿物.油气运移和聚集可以影响自生矿物的生长,或者被自生矿物捕获形成流体包裹体,因此,自生矿物记录了油气运聚的信息.利用三种较实用的方法:钾长石的钠长石化法、自生伊利石K-Ar计时法和流体包裹作物化指标测试法,研究了油气运移情况.  相似文献   

8.
模拟膜下滴灌技术,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点源入渗实验,分析温度对土壤湿润体形状,水平湿润半径,垂直湿润深度以及湿润体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润体近似为半椭球体,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湿润体不断增大;温度越高,湿润半径和深度越大,而土体平均含水量越小。  相似文献   

9.
焦炭塔由于其苛刻的作业工况,在运行若干年后出现筒体鼓胀变形。对焦炭塔的变形机理进行了分析,利用圆柱形壳体弯曲理论对焦炭塔筒体在温度应力和内压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内力和位移进行求解。利用MISES屈服准则,可以判定在水冷阶段筒体部分区域进入塑性,产生周期性的塑性残余变形。残余变形随着生焦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得出焦炭塔的鼓胀变形主要是渐次塑性变形积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以石棉尾矿为原料,利用硫酸铵焙烧法制备精致硫酸镁,通过添加碳酸氢钠制备前驱体碱式碳酸镁,将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焙烧得到高纯轻质氧化镁,整个过程实现了石棉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及助剂硫酸铵的循环利用.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500℃~800℃时均能得到轻质氧化镁,焙烧温度为600℃和800℃时氧化镁结晶效果最好;随着焙烧温度的增加,氧化镁的晶粒逐渐增大;轻质氧化镁的纯度可达到99.0%.  相似文献   

11.
完善了由微差井温测试资料确定原始油藏导热系数的理论,分析了钻井、完井或洗井造成井筒及近井带地层冷却对后期温度恢复过程的影响,提出了由井筒内流体介质温度测试资料反推对应地层温度曲线的方法.分析了热平衡状态下井筒本身的存在造成井筒内测试温度与实际地温的偏差及对地层导热系数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总结天津山岭子地热田雾迷山组热储流体水化学特征及成因,通过水化学方法研究了雾迷山组热储流体水化学特征,形成机理及其赋存环境。结果表明:山岭子地热田雾迷山组地热流体的矿化度在1~2.2g/L之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4·HCO3-Na型,与奥陶寒武系热储流体离子组分特征相似;雾迷山组水化学样品点在Na-K-Mg平衡图中位于不平衡区。可见雾迷山组地热流体与上覆基岩热储存在水力联系,离子比值分析结果表明地热流体水化学成因主要为混合作用、碳酸盐溶解、阳离子交替吸附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天山阿希金矿浊沸石化与古地热成矿流体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野外考察、显微镜下薄片鉴定、X射线物相分析和矿物红外光谱等研究,确定了阿希金矿浊沸石化的普遍存在;根据浊沸石化发生的规律及其与矿床形成的关系,确定浊沸石化主要见于矿体的上部和外围,发育在地热流体系统的边缘和演化晚期,可作为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标志之一。导致阿希金矿浊沸石化的流体性质与热泉型金矿成矿流体和现代地热田类似,流体作用发生在石炭纪,证明西天山地区具有良好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形成和保存环境,因此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4.
地热资源是一种低碳环保的可再生清洁能源,高效合理开发地热资源对于我国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地热发电转化效率低、规模化开发难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地热资源发电技术,通过设计井下热电机装置,构建具有流体温度差的闭合回路,实现井下热电高效转化;建立井下热流温度场数学模型,定量预测井筒热量传递效率;创建地热发电经济评价指标,评估地热发电经济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井下地热发电技术能有效将热能转换为电能,适用于高含水的油气井;通过提高注入速率,串联安装多个热电机,可以有效提高发电量;地热发电技术单位电量费用为0.6元/(kW·h),随着规模化应用发电成本会进一步下降。研究结果为我国地热发电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大规模、高效开发的解决方案,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减排等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热井的保温增效问题,根据地热井井身结构特点,建立井筒温度计算模型,并利用A 地热井现场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应用该模型对地热井热损失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有效洗井等措施,将局部井段产水转化为全井段产水,可使井口产液温度由61.2℃增加至65.7℃;井口产液温度随着日产量的增加而增高,但增幅逐渐减少;改变井身结构能显著提高井口产液温度,但需要进行系统的井身结构优化;采用保温材料的泵管带泵下深400 m 时,井口产液温度达到70.9℃,比常规泵管提高2.7℃。分析结果为地热井保温增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于干热岩具有传统化石能源不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干热岩的勘探开发列入了国家能源发展计划。中国干热岩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分析研究目前各国干热岩开发利用工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干热岩开发的地热地质学指标,针对福建漳州的干热岩科学钻探,从区内酸性岩体分布、盖层情况、深部热异常及区域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福建漳州干热岩钻探选址的原则与指标,建立了钻孔位置地区的概念模型,并对福建漳州干热岩资源的开发前景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对平庄盆地地质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断层的切割深度、导水性及补给水源等方面论述了该盆地具有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发育的良好条件;阐明了宁城热水热田的控热导水构造、补水水源及地温场特征;最后,根据地热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信息,在该盆地北部确定了新的地热勘查靶区,并提出相关的勘查步骤、方法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地热地质内容.  相似文献   

18.
平庄盆地北部地温场ANSYS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地温场特征。通常采用钻孔系统测温的方法。依据平庄盆地北部地温场的特征,采用先进的ANSY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基底和盖层内的大地热流传导和地温场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可视化的模拟结果直观揭示了在盆地基底坳陷充填盖层、盆地外围基底秃顶配置的条件下.大地热流自盆地基底至盖层内重新再分配的特点,地温等温线受此影响在剖面呈上凸状,根据得到的地温数据计算并绘制了盆地北部基底顶面地温等值线图。  相似文献   

19.
赤峰南部-朝阳地区地热田成因及地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赤峰南部—朝阳地区地热田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在研究其地质构造、水源补给、浅部冷水混合作用影响等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地热田成因的地质模式。研究表明:在地形高差和相应的水力压差的作用下,近东西向导水断层汇集补给区大气降水,并成为地下深部径流通道,地下水经正常或偏高的大地热流加热后,在近东西向断层与导水性差的另一条断层交汇部位的构造破碎带上涌形成地热田。  相似文献   

20.
济南北部地热田的成生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济南北部地热田的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岩浆活动特征、地温场特征等资料,并结合地热田内的钻探资料综合研究认为,济南北部地热田内地热水来源于南部山区的深部径流补给,主要赋存于北东向与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的破碎带及附近,深部灰岩热储的岩溶发育较差.研究表明:断裂构造沟通了深部热源,济南岩浆岩的侵入作用对地热资源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