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敏 《当代地方科技》2012,(15):52-52,84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本著作中提出他关于不平等的政治思想。他指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发展的根源,并以自然的(生理的)不平等和政治的(伦理的)不平等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人类不平等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私有制的存在,第二阶段是国家的产生,第三阶段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庄子》文本对自然的生成过程、空间结构、内在特性及其价值意义等层面都进行过详细探究,形成了一套把自然生成论、自然结构论、社会结构论以及自然价值论等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念体系。“自然”在庄子那里并不是指一个自然物或自然物的集合,而是指自然界生成存有的本性,相应地呈现出三个相互关联的特别内涵:“自性”、“独化”和“自由”。自然根源自性,成于独化,自由自在,具有存在的独立性与价值的内在性。自然概念的这一内涵是追求精神自由的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为现代生态哲学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认为自由分为表象世界即经验世界的自由和意志领域也即本体世界的自由两个方面。经验世界的自由在他看来是消极的,是对于阻碍的免除,单纯概念性的抽象是其所能有的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本体的世界,叔本华赋予自由一种所谓真正意义上积极的内涵,在此自由好像实现了自己。但正因为积极自由的这种超验的性质,自由实则只是显示出某种神秘性,这就为我们在叔本华论述的基础上重新思考自由的现实性准备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老子》中的“自然”范畴指一种状态,一种自本自根自成的状态。天地万物全体的自然就是“道”,这种本然状态就是“道”的根本属性。而这种状态却是言说不尽的,故老子的态度是“希言自然”。究其实,自然状态是万物内在目的和内在超越性在自由状态下的实现,这种万物内在的自发性是“道”所蕴含的特有精神,也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复仇是小说《白鲸》贯穿始终的主线,包含着小说最为深层的意蕴。作为复仇的主体,亚哈船长的行动代表了欲望主体下的自由意志,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勇气和行动去征服这个世界和规划这个世界。在善恶之间,亚哈坚信自己把持道义,然而在与莫比·迪克的激烈交锋之中,这种原始的道义则日渐模糊,而最终被非理性所取代。亚哈代表了英雄与超人,但他的行动最终却充满了悲剧色彩。《白鲸》的故事也因此充满了现代悲剧的意味。  相似文献   

6.
叔本华认为自由分为表象世界即经验世界的自由和意志领域也即本体世界的自由两个方面。经验世界的自由在他看来是消极的,是对于阻碍的免除,单纯概念性的抽象是其所能有的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本体的世界,叔本华赋予自由一种所谓真正意义上积极的内涵,在此自由好像实现了自己。但正因为积极自由的这种超验的性质,自由实则只是显示出某种神秘性,这就为我们在叔本华论述的基础上重新思考自由的现实性准备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幸福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同阶级、不同时空呈现出的幸福观也不尽相同。然而,《人生》和《红与黑》这两部在不同环境、不同时空下产生的经典作品,以其主人公相似的情感经历和奋斗历程,对“幸福”作了全新的阐释,并孕育和丰富了幸福的内涵,即幸福源于一种正确的认识、一种真实的情感、一种自然的状态和一种自由平和的心境。  相似文献   

8.
在过失犯罪中,行为人在内心上往往是反对危害结果发生的,之所以要对之追究刑事责任是因为行为人在具有意志自由的基础上违背了注意义务,做出有害行为,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害结果。因此,具有意志自由和违背注意义务就是过失犯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相似文献   

9.
平等思想是卢梭学说的精华,其集中体现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书中。卢梭基于规范的伦理立场,破除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将平等的内涵和标准植根于超越物质羁绊和时空限定的纯粹人格之中,进而把平等上升到道德平等理念的高度。而同时卢梭对于平等的论述实际是通过平等的反面即不平等来证成平等,对平等的否定之否定最终实现社会平等在于人们通过公约建立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如何理解和把握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与创造历史的人的主体性、历史规律与人的意志的关系,是我们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考茨基在他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一书中,为驳斥资产阶级理论家和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和攻击,曾着力向广大无产阶级阐述和宣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用"生活意志"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并从这一解读出发,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面临的现实形势、运动的任务和目标以及方法和道路进行了分析。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方法和路径对我们今天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考茨基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这一解读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痕迹,并具有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这一切为他后来蜕化成"无产阶级的叛徒",并在哲学上陷入唯心史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如何理解和把握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与创造历史的人的主体性、历史规律与人的意志的关系,是我们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考茨基在他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一书中,为驳斥资产阶级理论家和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和攻击,曾着力向广大无产阶级阐述和宣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用"生活意志"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并从这一解读出发,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面临的现实形势、运动的任务和目标以及方法和道路进行了分析。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方法和路径对我们今天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考茨基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这一解读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痕迹,并具有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这一切为他后来蜕化成"无产阶级的叛徒",并在哲学上陷入唯心史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康德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其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所阐述的自由观思想更是非常的深刻,给后世哲学界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一位哲学家也是非常重视自由的,这就是郭象。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今天,将他们两人关于自由的思想做个比较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卢梭在其政治理论中虽和近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提出了自然状态的理论假设,但是和他们不同的是,在卢梭的描述中自然状态是人类的黄金时代,这招致了广泛的批评。这些批评大多都是对卢梭的误读,从卢梭的理论来看,自然状态只是一种理论假设,是照出现实社会罪恶的一面镜子,而不是历史存在。自然状态与未来社会本质上是相通的,拥有共同的精神原则和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14.
胡友峰博士的新著《康德美学的自然与自由观念》是一部颇富新意的论著,反映了我国新世纪康德美学研究的新进展。康德美学研究在我国新时期一直是显学,其原因无疑是由于康德美学自身所特有的丰富性与魅力正好在很人程度上回答了我国美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所存在的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5.
康德美学主题一直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一般从康德哲学的角度去解释康德美学问题,他们认为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美学是用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之间的鸿沟的。而实际上,康德美学不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起到了综合的作用。它通过"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综合起来,其内在深意在于从人类学意义上完成其先验人类学的建构。其目标是用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保持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从而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建构。但是由于康德是从先验的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因而其美学是未完成的,但它却为未来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17.
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浪漫主义及其巅峰超验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理解.<红字>里的"自然"涉及到三方面物质世界中的自然,自然的人性以及自然的生活本质.这也是霍桑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原因自由行为,又称"原因中的自由行为",指具有辨别和控制能力的行为人,故意或过失使自己一时陷入无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目前学术界对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及其可罚性依据存在着多种观点,我们拟从探讨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入手,进而分析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根据。  相似文献   

19.
马欣 《科技信息》2011,(36):197-198
偶然机会拜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人,喜欢上他的叙事风格。表面上他的作品看似有些乱,却在其中透出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搜索一下,发现喜欢王小波的人很多,一度还兴起过王小波热。"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他的作品有趣,充满智慧,然而更吸引人的地方是渗透在其字里行间的自由精神,让人读之如饮甘醇,以为找到  相似文献   

20.
在《庄子注》中,"性"这一概念是郭象借以阐释庄子思想的重要哲学概念。郭象对性的基本理解,一是"性分",一是"自然",二者共同构成了性这一概念下的两端。"性分"是基于对小大之辩这一普遍现象的理解而进行的哲学总结,表达了郭象对万物存在方式的基本理解。"自然"则呈现了性的本质特征,性是不断展开着的、实现命赋予它的可能性的过程。"性分"显示的是从现象通向道的由下而上的路径,"自然"则是从道落实于现象的由上而下的路径。二者之间充满了思想的张力,郭象整体的思想体系也因此呈现出极为独特的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