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基本特征即把现实中的失败转变为精神上的胜利;学者们对此意见大体一致,但对其产生却有截然不同的解释。它们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阶级的观点,另一类是超阶级的观点。阶级的观点认为,阿Q精神只能在统治阶级中产生,被压迫者,象阿Q阶级也具有这种精神,则是被统治的结果,是受统治阶级精神奴役与沾染的结果;超阶级的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2.
唐代以后的学者如李复言、黄庭坚、钱钟书等都认为 ,把遍淫众男子的“金沙滩头马郎妇”称为“观音”,是因为她“以淫止淫 ,令入佛智” ,恐误。“马郎”应为“麻栏” ,是古代西南、华南苗瑶先民“阿注”幽会情郎之所 ,“马郎妇”当即“阿注” ,是苗瑶先民实行族外群婚制的产物。“马郎房”和“马郎妇”并非苗瑶先民特有的风俗 ,而曾经是全球各种族原始先民“同夫共妻”阶段的共同现象。明白了这一点 ,关于各种族先妣神的许多神话和迄今尚存的很多民俗就很容易解释了。  相似文献   

3.
<正>2023年2月23日,“美印以阿四方机制”(简称“I2U2机制”,“阿”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商业论坛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这使该机制再次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I2U2机制”的英文缩写由四国国名首字母组成,印度著名学者拉贾·莫汉曾称,印度总理莫迪拥有“一种难以抑制的语言才能”,“经常情不自禁地重新诠释众所周知的缩写词”,“并利用工整的排比与对仗修辞来推销其重要主张”,  相似文献   

4.
试论北方词缀"阿"的消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了词缀“阿”的消失问题。元代之前,词缎“阿”是南北方都使用的通语词缀,元代以后,南方词缀“阿”继续保留,沿用至今。北方词缀“阿”于宋代开始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元代以后则基本消失,从而由通语词缀转变为南方方言词缀。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皇甫公窟是中型洞窟中唯一标有绝对纪年、保存比较完好的典型洞窟.皇甫公窟的造像内容丰富,造像艺术充溢着对称、照应格局,具有“奇”“正”和多样统一的美学特征.皇甫公窟运用象征手法以示人即是神,神是人的化身,以达到“拜天子就是礼佛”的效果.如此利用佛教为政权服务,以消散人们对社会不平事理的怨恨和不满,皇甫公窟的美学功用与价值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它的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相似文献   

7.
胡才高 《科技资讯》2009,(6):202-203
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不难发现大文豪鲁迅与他塑造的不朽艺术形象阿Q之间是一对塑造与自我塑造的互补关系。鲁迅试图通过解剖阿Q这个典型案例,在畸形的文化废墟中搜寻建设新文化的契机,并用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姿态塑造着尝试超越的“文化自我”。阿Q被塑造成一个文化的“异端”,倾注了作者对民族文化劣根性全部的怒与恨。同时,阿Q不仅仅是被塑造,他也在进行着自我的塑造。经济(物质)突围的溃败使阿Q不得不转向精神-文化层面的突围。在阿Q四次“堂·吉诃德”式的文化突围中,贯注了作者所有的哀与痛。  相似文献   

8.
对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典型形象的评价,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阿Q正传》“主要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观点以后,人们的看法,趋向统一;但是在论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上,仍然说法不一,流行着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即是唐弢等同志的观点。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9.
沈健 《世界知识》2022,(10):74-75
<正>1834年,法国开始对阿尔及利亚实施殖民统治,法语成为阿尔及利亚的“官方语言”,阿拉伯语被禁止。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法国人同年在阿建起电影制片厂,拍摄法语影片,此后长期垄断阿电影业。1954年,阿尔及利亚解放战争爆发了,本土电影业也由此开始成长。1957年,阿民族解放阵线创立了第一所电影培训学校,穆罕默德·拉赫达尔·哈米纳和勒内·伏蒂阿共同拍摄了这个国家首部纪录长片,名叫《战火中的阿尔及利亚》。  相似文献   

10.
有些学者对“发明四声”说法提出批评,认为汉语的"四声"不是任何人所能发明创造的。然而“发明四声”又被语言学界许多学者所普遍接受并继续使用。这对矛盾是由“发明”的古今词义的不同造成的:“发明”在古汉语中是表“发现”义,在现代则是表“创造”义。因而,在古代“发明四声”说法是正确的,现代学者继续使用“发明四声”则是由于仿古文写作和习惯用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12.
关于编辑学者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关于编辑学者化问题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争议颇多。其中有的文章不乏真知灼见,有的文章也失之偏颇。争议的焦点主要围绕编辑如何走学者化道路的问题。有的文章着重强调了学术编辑必须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学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享有充分的权威性,我们将其称之为“学者化编辑”观点,[1]有的观点则认为从事什么工作,就要研究什么,就要成为那方面的学者。作为一名编辑当然得精通编辑学理论,成为编辑学研究的学者,并进而推断这才是编辑走学者化道路的唯一途径,我们称其为“编辑学者”观点。[2]我认为以上观点都有不尽如人…  相似文献   

13.
石建国 《世界知识》2008,(14):60-61
罗文干在民国官场上,特立独行,颇有官场“侠客”风格。且被认为是“学贯中西”的“我国法界泰斗”。他一生游走于学者与官员之间,仕途跌宕起伏。几起几落,甚至三度入狱成为“罪犯”。  相似文献   

14.
惠安县是原本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一个福建省沿海小城,如今却因位于该县黄塘镇虎窟村的“归真堂生物园”,成了亿万公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阿Q典型的共性问题,从来就有争论。有的说是阶级性,有的说是国民性。至于二者的关系,有人认为是水火不相容的,有人说二者兼而有之、我们认为:对具体的典型共性应作具体的分析。至于“这一个”生活于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的阿Q,他的共性主要是反映农民阶级的某些特征,揭示特定时代的某些本质特征,同时也不排除民族的某  相似文献   

16.
申燕的论文《〈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试图从艺术上否定《阿Q正传》的价值,批评其杂有许多古文和生僻词,没有统一的个性,灰冷绝望。并进而探讨了其艺术缺陷形成的原因。申燕的分析或依傍前人,绝少新意,或论证乏力,有欠公允。申燕所举古语词大部分都是无可非议的,有的还运用得很绝妙。阿Q之为典型形象,也是不容置疑的。在灰冷绝望的世界背后,有鲁迅的大爱和希望在。申燕对所谓“艺术缺陷”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各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的成功典范,而心理描写是鲁迅小说运用最广泛、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段。“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把握鲁迅小说的美学意蕴,本文试图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就其方式来说是多样的,它所体现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并本是单一的为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鲁迅惯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为人物“写照传神”,很少以作者的Q气对人物作抽象的心理分析。在《阿Q正传》中极为典型。阿Q要技革…  相似文献   

18.
一般的人读书,只读个大概、读个意趣就行了,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而做学问,必须要“煮书”方可。对于“煮书”,王冶秋先生读《阿Q正传》的体会,最是精妙不过。王先生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  相似文献   

19.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二字出白《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相似文献   

20.
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亮白”中的“亮”是指提升牙齿的光泽感,“白”是指改善牙齿的颜色。那么,含有美白成分的美白牙膏,究竟能不能亮白我们的牙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