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进行分析,认为弱式人类中心主义是对强式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超越,而可持续发展是对弱式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身是建立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环境价值观的基础上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然而,由于受人类中心主义历史演进的影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这种哲学基础地位受到了种种质疑。对这些质疑的有力驳斥,成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的最好辨析。  相似文献   

3.
郭哲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1):135-138
目前,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以及生态失衡都已经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为解决这些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思想虽然有着重要的警醒作用,但是这种思想本身就存在着理论层面的局限性,在现实操作层面也不具备可行性。为此,笔者认为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科学发展观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  相似文献   

4.
西方思想家为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四点证明理由 :自然目的论、神学目的论、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理性优越论及其现代变种。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家从实践困难、逻辑缺陷、利己主义尾巴、道德进步的界限四个方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诘难。只有实现元伦理学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转换 ,才能真正理解并参与环境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其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本文主要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关系演化为线索,在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两大派系在对抗阶段的主要观点及争论的焦点与实质:在第二部分阐述在变革阶段两大派系的新发展,从而为二者的兼容带来了希望;在第三部分兼容阶段在各自的局限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讨论“人类中心主义”对“非人类中心主义”兼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在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观点各有利弊。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整合与超越,它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后代留下一个无"赤字"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指导下,为满足人类自身的各种需求和欲望,自然生态环境因盲目开采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与生态旅游具有共同的价值指向,对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当然,非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分膨胀有"矫枉"价值,但本身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这些消极因素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类中心主义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文章选取了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对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通过挖掘培根、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可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推崇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对自然采用粗暴蛮横的行为方式,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侵犯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权,加深了人的异化。要走出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应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并自觉扬弃人类中心主义,这是"自然辩证法"教学中颇具难度的问题之一。讲授人类中心主义,首先要从各种纷乱的概念中厘清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其次要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剖析它的诸多理论局限,最后要简单地介绍一下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流观点,为下一堂课的重点讲授打下伏笔。  相似文献   

11.
生存还是毁灭——试论鲁滨逊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滨逊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他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畏惧、抗争和征服三个阶段。鲁滨逊与自然的关系,其实也是整个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缩影。他表现出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既有利于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消极一面。鲁滨逊的这种自然观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鲁滨逊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用生态整体主义指导人类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罪恶之源",探讨了建立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性原理,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只有清除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诸种错误观念,才能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诗歌《一个拓荒者的渐趋疯狂》描写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该诗的分析,试图展现阿特伍德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阿特伍德在诗中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主客二分的观念进行了批判,她还指出,人类藐视自然的行为必将导致破坏性结果,自然最终会用自己的话语向人类提出抗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和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环境伦理观成为当今环境伦理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分析这两种环境伦理理论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所遭受到的困境,论证了环境伦理只有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才是目前更具有适用性的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远古时期的中国神话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这类神话以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为特征,从中体现出的非生态思想,或从文化根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当代著名生态作家法利·莫厄特的纪实文学作品《与狼共度》颠覆了西方哲学和文化对狼的偏见和误解,彻底扭转了狼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从后殖民动物批评的视角解读该作品展示了狼从传统"象征符号"到"生命主体"的再现,解构了基于二元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物种主义思想,颠覆了笛卡尔的"动物机器论",表达了作者反对人类的殖民霸权、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的推进带来了许多全球化问题,这些问题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考察全球化的历程可以发现,经济全球化始终构成了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与主要特征,全球化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布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本问题是考察全球化问题的关键,价值观问题则是反应全球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视角。人类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改变对自然的征服、利用态度,努力构建一种合理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