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的干预作用。方法:对36例EH伴有LVH患者给予口服苯那普利10mg/日,1次/日(qd);服药4周时若患者BP≥160/100mmHg,则苯那普利剂量增加至20mgqd,总疗程26周。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参数,并计算出左室重量指数(LVMI);用ECG计算出QTd、校正的QTd(QTcd)。结果:(1)治疗后的LVMI、QTd和QTcd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2)治疗前的QTd、QTcd分别与治疗前的LVMI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及r=0.77,P<0.01),治疗后的QTd和QTcd的降低程度分别与LVMI降低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7,P<0.01及r=0.75,P<0.01)。结论:苯那普利能有效地逆转EH患者LVH,降低QTd、QTcd;QTd与QTcd可作为LVH逆转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选择 8 6例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 ,按心脏超声心动图分为左室肥厚组 (A组 )和非左室肥厚组 (B组 )进行比较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并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汀新进行治疗观察 .结果表明 :A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B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而治疗前与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及Lown’s分级危险性为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洛汀新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美托洛尔对其影响.方法 7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美托洛尔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肌缺血期和缺血缓解期的QT d和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 cd)的变化.结果 A组美托洛尔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心肌缺血期的QT min显著延长(385ms±39.2 ms对345 ms±31.4 ms,P<0.01),QT d,QT cd显著缩短(5 ms±18.7 ms对92.1 ms±29.2 ms,59.2ms±19.6ms对102.2ms±35.9ms,P<0.01).心肌缺血期与缺血缓解期比较,QTmin,QTd,QT cd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心肌缺血期QTmin显著延长(385ms±39.2ms对348ms±30.8ms,P<0.01),QT d,QT cd显著缩短(分别为57.5 ms±18.7 ms对89.6 ms±27.2 ms,59.2 ms±19.6 ms对101.6 ms±31.5 ms,P<0.01).在B组中,心肌缺血期和缺血缓解期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的QT min均显著缩短(P<0.05),QT d,QT cd均显著延长(P<0.01).结论 CAD患者急性心肌缺血期可引起QT d和QT cd的增大,应用美托洛尔治疗,通过显著延长这些患者的QTmin,缩小心肌复极化离散的程度,使心肌复极化趋向同步,这有利于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作为一种无创伤性室性心律失常检查方法已受到临床上的重视,手工方法测量QT间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测量者之间差异可达30%.若能设计一个精确的计算机测量算法,将会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设计一种计算机自动测定QT离散度的算法,避免人为误差,为临床提供重复性好、测量准确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及累及血管支数的关系,并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予以美托洛尔治疗后QTd的变化.方法:选择19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且心电图资料完整者,据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49例和冠心病组143例;冠心病组依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复方苦豆子(CK)对肾性高血压大鼠(RHR)左室肥厚(LVH)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rgⅡ)的影响,建立了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模型(2K Ⅰ C-RHR),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57只,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Mod组),CK高、中、低剂量组(H、M、L组)和卡托普利组(Cap组),另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Sham组)。每日灌药1次,连续8周。根据体重随时调整给药量。观察药物对模型动物左室肥厚指数(LVHI)及AngⅡ影响。结果表明:1)CK长期给药能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的LVHI,H、M组与Mod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L组也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2)CK能降低模型动物血浆AngⅡ水平,与Mod组相比,各给药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H组下降最为明显。这表明CK对RHR的心脏重塑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采用平行随机单盲观察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别给予生脉注射液(20例)和硝酸制剂治疗(20例)20天,计算治疗前后QTd和QTcd(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显著降低QTd和QTcd.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发现,体元模型法三维重建技术比二维超声心动图更能准确定量左室心肌重量.通过肺静脉血流频谱ARD、ARD/AD等指标与心导管测量的左室最大dp/dt值相关性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人心脏向心性肥厚、偏心性肥厚组较向心性重构组的左室舒张功能损害更为明显,从而建立于半定量评价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的新方法.对SHR治疗12周结果表明,苯那普利、losartam可明显降低血压,逆转左室肥厚,消退心肌纤维化,而安体舒通仅对心肌纤维化的消退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回顾性分析了4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14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3例)发病3d内的心电图,并以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两组AMI患者的QTcmax、QTd和QTc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而恶性心律失常组的上述指标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显著增大(P<005~0.001)。提示QTcmax延长和QTd、QTcd增大与AMI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测定上述指标对AMI近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NOS3)的第4内含子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eNOS4a/b)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应用PCR技术对高血压患者(2179人,包括1061名左心室肥厚和1118名左心室非肥厚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812人)进行基因分型,并经测序验证;用a表示含有4个串联重复序列的基因型,用b表示含有5个串联重复序列的基因型.测量所有病例的超声参数.结果:NOS3的eNOS4a/b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a、a/b、b/b基因型频率在高血压肥厚、非肥厚患者及正常人群中分布分别为0.7%、12.5%、86.8%;0.5%、10.9%、88.6%和0.6%、12.8%、86.6%.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9%、6.0%和7.0%,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3.1%、94.0%和93.1%.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在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携带不同基因型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超声参数均无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认为NOS3的eNOS4a/b并不增加高血压继发左心室肥厚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肥厚心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p21表达的影响,了解阿托伐他汀改善左室肥厚的可能机制.方法筛选8周龄同批次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和观察组,每组10只,另选8周龄同批次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3组大鼠的体质量、周龄、雌雄比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空白组和健康对照组大鼠采用蒸馏水灌胃,观察组大鼠采用剂量50 mg/(kg·d-1)的阿托伐他汀灌胃,所有实验大鼠每5周测1次血压,10周后测量大鼠的血脂水平、心肌肥厚,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观察PPARγ和p21的表达,并进行3组比较.结果 10周后,观察组大鼠的心肌肥厚指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PPARγ和p21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心肌组织PPARγ和p21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上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肥厚心肌组织中PPARγ,p21的表达来调节细胞周期,可有效改善高血压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采用同步体表12通道心电检测系统检测QT间期离散度的一种实用方法,该系统的放大器采用不龟耦合技术,漏电小,对人体很安全,共模抑制比大于102dB,具有很强的抑制干扰的能力。系统软件在WINDOWS下由BORLANDC++和8086汇编语言混编写,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利心煎剂对正常麻醉大鼠BP,HR及QT间期的。方法 实验用十二指肠直接给予利心煎剂或生理盐水,观察BP及心图,测量HR,QT间期。结果 利心煎剂能显著延长QT间期,呈明显量效关系。而对BP及HR无明显影响。结论 利心煎剂通过延长QT间期,可用于防治由心肌缺血等原因引起的折返冲动型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应用彩色室壁运动技术检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38例陈旧性心梗(OMI)患者,术前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二尖瓣血流频谱的1/3充盈分数(1/3EF)主进行彩色室外壁运动技术(COLOR、KINESIS、CK)参数测量,包括:左室壁各节段全舒张期及前1/3舒张期心内膜位移(DEM、1/3DEM),前1/3舒张期位移分数(1/3DEMF),全舒张期,前1/3及后2/3舒张期心内膜位移平均速度(VDEM、1/3VDEM、2/3VEM)以上根据二维定性方法对运动正常,运动减弱和运动消失三种室壁运动状态分别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彩色室壁运动检测继之行PTC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于术后1月重复上述测量.结果:术前CK测量结果显示,三种室壁运动状态间的DEM,VDEM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运动节段的1/3VDEM显著低于2/3VDEM,运动减弱节段的1/3VDEM略快于2/3VDEM,运动正常节段的1/3VDEM显著快于2/3VDEM,且1/3FF和1/3DEMF呈高度相关(P<0.01),PTCA术后1个月左室舒张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表现为DEM、VDEM的增加(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