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今社会,科学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学科交叉不仅成为创新思想的源泉,更是大学创新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核。对于如何构建以促进学科交叉为基础的大学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批准建设,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3个一级学科,通过不同学科方向的合作、交叉,开展虚拟现实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相似文献   

3.
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对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新成果起关键作用,因此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当今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地理学作为高等学校的传统学科,其涉足领域相当广泛,地理学科在高校主要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三大分支,随着时代进步、学科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已经相互交叉融合。作者对国内外学者在地理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三者之间的内部融合,地理学科与经济学、旅游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之间的“近距离”交叉,以及地理学科与艺术学、医学、计量学等学科之间的“远距离”交叉。研究认为,地理学内部融合有待重视,“近距离”学科交叉有待深入,“远距离”学科交叉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向军  邓长辉  于红 《科技信息》2011,(16):I0113-I0114
自动化专业是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学科交叉,因而对自动化专业构建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的研究非常必要。学科交叉的理念可以推广到学校内不同学科的交叉,学科内不同专业的交叉,专业内不同方向的交叉。学校应打破学科界限,制定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科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打破专业界限,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给学生自主组合专业方向创造条件。打破同专业的不同方向的界限,培养宽口径、有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和创业魄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杨晓波 《科技资讯》2010,(8):198-199,201
本文对财经类院校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首先提出了如何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接着对高校学科交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措,从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出发,建立交叉学科的复合式培养体系。研究表明:学科交叉与渗透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本期导读     
正本期特约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李德毅等的文章《大数据时代的创新思维》,阐述了在大数据时代创新所应采取的思维方式,指出作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除重视单一学科建设外,更多地是要强调多学科的协同和交叉,将分隔的垂直学科划分转变为交叉、协作式的科学研究,在开放协作的环境下寻求创新。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科研范式的内涵、学科会聚的发展和逻辑演进、第四范式的形成,梳理了国外创新汇聚战略和国内的科技创新实践。第四范式主要从工具、方法维度突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科研中的应用;要素汇聚从创新维度强调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高地的国家战略,属于数字时代与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科研范式变革和组织模式的创新。据此提出五点建议:以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导向,推动学科交叉会聚;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为目标,加强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建设全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育战略科技人才,促进人才汇聚;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工程,带动创新要素汇聚;形成数字时代的数据思维模式,以组织模式创新统筹推进数字时代科研范式变革。  相似文献   

8.
 运动认知神经科学是运用运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探讨运动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的多学科交叉领域。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神经科学技术手段已经渗透到医学、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一大批交叉学科,极大地开拓了各个学科的研究视角,且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富有原始创新意义的科学成果,推动了这些学科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创新有着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方法及途径.从认知计算——思维的形式化入手,以处理不确定性推理、智能驾驶、自然语言理解及群体智能为例,阐述在大数据时代创新所应采取的思维方式.作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除重视单一学科建设外,更多地是要强调多学科的协同和交叉,将分隔的垂直学科划分转变为交叉、协作式的科学研究,在开放协作的环境下寻求创新.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鲜明特征,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也在于创新。通过管理创新,构建高校人力资源的开放系统是培养"学科馆员"队伍的前提;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员选拔和培训制度是"学科馆员"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人才引进是"学科馆员"制度能够深入发展的保障;科学的人才激励、竞争机制是实现"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光纤通信作为通信和电子类专业的主干必修课,随着光通信的发展,在学生的培养上已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光纤通信实验课程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何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建立基于项目式的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系统分析全球科技中心转移过程与规律,强调自然科学创新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至45岁,峰值是37岁.因此,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青年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研究认为,中国科技实力在迅速增强,部分领域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而青年人才成长是最大的希望.建议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创业基金支持创新发展,加大对青年人才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得出结论:中国正在迈向世界科技中心,有可能完成全球第六次科技中心转移的任务;支持一代青年英才脱颖而出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青年人才要树立创新自信,勇敢担负起未来重大创新突破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3.
李东亚  宋天麟 《科技信息》2012,(11):215-215,221
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不断孵化创新人才、创新作品、创新思想等创新教育成果为目标,努力建设一个基本涵盖创新体系内容,机电创新实验的出现为此提供了可能,它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进行实践教学和综合训练的重要场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制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将原分散实验整合成含有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结合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训练等,构建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国内争论较多的高校是否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即高校可以在企业努力成为而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特定历史时期,暂时充当技术创新的“临时主体”。文章还总结了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4个作用,即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提供人才支撑、提供服务、高校直接参加技术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测试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构建了基于虚拟仪器平台测试技术实验教学创新体系。该体系实现了实验内容现代化、实验体系层次化,能全面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复合人才。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与讨论传统的实验基地与创新基地模式的异同,结合玉林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在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上的实践与探索,总结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和实施中应注重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于高校创新平台建设的相关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18.
对银行来说 ,到底采取哪一种产品创新方法比较好 ,本文利用博弈论来分析此问题 .实行模仿创新是处于劣势地位银行实现赶超目标的一种战略 ,是充分利用其后发优势的表现 .模仿创新是一种短期战略、赶超策略 ,而原始创新才是一种长期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因此 ,从长远来说 ,国有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原始创新 ,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成为市场的领头羊 .  相似文献   

19.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既是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对国际经验的借鉴和总结,也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美国、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将自主创新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投入巨额研发经费,将企业培育成为创新主体,注重对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构建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等措施,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启迪意义。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等,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王海燕 《实验室科学》2013,16(3):158-161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具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特质,在药学实验教学中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合理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切实达到预期效果,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本论文就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特质以及合理开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