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鲁迅文学世界中出现的众多女性中,女娲是存在的异数。女娲身上潜藏着其他女性少有的生命强力和创造伟力,无论从人格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女娲都显现出鲁迅文学世界中罕见的理想光芒。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女娲是一个拥有多重寓意的文化符号,显然,鲁迅将这些民俗寓意隐晦地编织进《补天》中。论文的主旨在于,探寻鲁迅创作《补天》的潜在心理缘由,在对女娲民俗文化身份的追溯和民俗文化中性文化隐喻的分析中,将鲁迅封存在于《补天》文本之下的情爱心意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著名的交通孔道风陵渡,因附近有女娲风陵而得名。于风陵的地望,史籍记载不一,混乱异常。考证辨析史料,则知风陵渡的女娲风陵有两处,一处在黄河之中,一处在黄河北岸山西芮城县风陵渡镇赵村东。又因为风陵在陕西、山西、河南交界,所以陕西潼关、山西芮城、河南阌乡地方志对其都有记载。  相似文献   

3.
相传当初女娲补天造人时,赐与了九藜壶造就万物的力量,而九藜壶便是炼妖壶的前身。不过后来九藜壶流落人间,随时间与战乱的流转,便辗转成为大家口耳相传的炼妖壶。虽然炼妖壶在人间经历了漫长的朝代更迭,但当初女娲赋予在此壶身上的灵力却从未消失,而此壶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并自称为“壶中仙”。由于看尽了人世间的繁华兴替、兴衰与战乱,壶中仙遂兴起了仿效当初女娲创世的念头,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在壶中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平世界,而这也正  相似文献   

4.
人物诞生的场景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名曰“女娲福地”。这里有一个HPC“村长”,点击可以得到第一个新手任务,将五个海草籽交始村长就可以获得第一把新手武器“红蟹”。由于这把武器需要9点的力量并且2级的时候才可以使用,所以在创建新人物的时候将力量加到9点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提供给新人炼功的是“海草”、“红海草”’、“巨  相似文献   

5.
“和亲”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特有的政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发展演变的分水岭。中国古代妇女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方向。“和亲”政策推行后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反映了农业社会夫权的高度膨胀与扩张。中国古代妇女在“和亲”政策前后社会地位发展轨迹说明,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动因。她们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也必须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礼教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学者对历史的研究趋势有一个现象,即从政治史转向经济史,由男性为主的历史转向妇女史。但在近年来,有关妇女的论著中,对古代妇女观念的理解,以及妇女在历史进化中扮演的角色、社会地位等,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如“古代妇女早被宗法排挤到社会以外了……,三千年来,妇女简直没什么重要。”[1]“女性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也象在其他文化中一样,有着极其复杂的内涵,并且一向由男性定名、规范和解释”[2]等等。类似的论述都认为古代的中国在儒学礼教的影响下,妇女无社会地位而言,这些说法值得商榷。(一)“礼”之分析礼教,…  相似文献   

8.
“大一统”理念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和政治学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概念,对中国古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形成产生基础性作用。中国古代“大一统”理念演进由“形成期”“变化期”“成熟期”三个时期组成。“大一统”理念在中国古代与“正统”“道统”“华夷”“朝贡体系”等概念和制度息息相关,并通过它们展现出自身丰富多彩的内涵,最终对中国、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文明模式产生直接作用。当前,“大一统”理念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文化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斐声文坛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伏羲考》便是其学术代表作之一。从文化编码的角度看,后世文献中所载的伏羲、女娲形像,作为上古“龙图腾”的三级编码形态,已和编码前的原初形态有很大距离。作为一位处于新旧历史交替之际的现代学者,闻一多的优势在于既受过中国传统学术的训练,又善于汲取人类学、考古学等新兴学科所提供的知识。经由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比较,闻一多终于使得伏羲、女娲神话背后的中国文化“大传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快节奏叙述”的地位有一个明显的由主到次的转变过程。该过程与小说家的创作意识由“崇实”到“纪虚”,修饰意识由“尚质”到“尚文”的嬗变过程相一致,它们是小说家的观念形态和实践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神”即人“魂”的学说.作者论证,中国人所认为的人“魂”与欧洲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是以物质性作为其特征的,或者说“魂”并不是一个非物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西方论的发展有一个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再到“外部研究”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外-内-外的历史过程,古典论主要是一种“外部研究”,从康德以来到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内部研究”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则又主要是一种“外部研究”,而中国论则有一个从“外部研究”到“外部研究”再到“内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外-外-内的历史过程,古代论和近现代论都是“外部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则是“内部研究”,这与西方论形成了两次错位,对我们的当代论建设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这个题目大,涉联面广,问题复杂,原可按时代先后或纪事本市那样演述,而这样就难免冗长、呆板,亦难以从中展示其规律性的东西。拙文拟从一个“大”字来做文章,从这个视角试加观照,粗浅些、简略些;但却可从中行到一个大致的眉目及规律性。可分为以下三章加以演述。-“羊火”与“羊人”的美观念古代部族社会,尤其是羊同腾部族,人们吃羊穿羊、祟羊赞羊,从物质到精神,都离心开羊。羊在古代就是美或美好的征象。“美”从“羊”,其初又《说文》训之为甘,甘指美食而言。在古代,羊最易于繁养,羊肉成为人们的主给之膳。“膳”从“羊”…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未曾存在过龙的图腾,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误谈”,这是不了解龙产生的历史及龙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历史记载、考古事实等都证明,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祖伏羲、女娲,到炎帝神龙氏、黄帝轩辕氏,直至夏禹一族均为龙图腾——龙之传人;中国南北许多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都是龙。龙是中华凝聚力的象征、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发愤书”说与“自娱”说是古代作家创作最重要的两个动力论命题-在古代论史和学史上源远流长。二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对学创作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二既有共同点,又有相异处,都对古代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之一。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构成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和为贵”、“求同存异”的说法。在西方的古代哲人那里,也有着“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和谐”问题提到相当理论高度,并进行了深入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7.
“意”“象”在早期的古代文论中本是单独的概念,随着文学批评的逐渐丰富发展,二者也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它们以不同的内涵对文学现象进行品评,并最终形成“意象”这样一个抽象的文学批评理念,“象”、“意”、“意象”作为一种文学特征和美学现象,影响了整个古代文论。本文即对这三个重要的文学批评理念进行一个追本溯源的简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语言学在对中国传统语言研究进行评价时,经常会提出这样的一条批评,即说它只重视字,不重视词,存在把文字中的“字”当作语言中的“词”的倾向.因此,怎样评价古代以文字为主要对象的语言研究,也就成为总结、继承古代语言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以多为词”的语言单位观提出这种批评的人首先是在词与字之间划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异域,把语言与文字看作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东西,特别是把汉字看作是游离于汉语之外,可以任意替换的一种文字。而在古代、人们已经看到,汉字不再是一个单纯作为一个视觉符号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是它…  相似文献   

19.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续汉书·律历志》中的“候气之室”是中国古代高级隔音室,方以智记载的“瓮墙”隔有满足日常生活的隔声需要,这表明中国的古代的隔声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