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H敏感阿霉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采用薄膜分散-pH 梯度法制备羧甲基壳聚糖修饰的纳米脂质体,并研究了该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形态、粒径、稳定性和 pH 敏感性.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修饰后阿霉素脂质体的ζ电位、酸性条件下药物渗漏速率、渗漏百分率比未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均有明显提高.所制pH敏感阿霉素纳米脂质体包封率达87%左右,体积粒径为(74.7±11.5)am;4℃冷藏保存3个月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表面修饰方法制备出谷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基因载体。对样品进行红外分析、粒度分析、zeta电位分析、生物相容性、凝胶阻滞分析、DNA保护性试验、体外细胞转染研究。结果显示所制得的谷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170nm,其zeta电位为 4.7mV。红外分析显示谷氨酸已通过酰胺键结合在壳聚糖上。MTT实验结果显示纳米颗粒与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凝胶阻滞分析和DNA保护试验结果表明纳米载体可与DNA通过电性结合作用而结合,并可以有效保护DNA,防止核酸酶对其的降解作用。而体外细胞转染的结果表明,谷氨酸修饰的纳米粒能介导pEGFP-N1质粒转染HepG2细胞并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因此,谷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作为一种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介导核酸类生物大分子进入细胞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同时包裹5-氟尿嘧啶及齐墩果酸丁二酸单酯的壳聚糖微球.方法:以微球回收率为指标,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同时包裹5-氟尿嘧啶及齐墩果酸丁二酸单酯的壳聚糖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考察了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等微球表面的理化性质,采用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优化,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的包封率为53.9%,氟尿嘧啶和齐墩果酸丁二酸单酯与壳聚糖的质量比分别为1∶10和1∶30,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563±101)nm,体外释放研究表明该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结论: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同时包裹5-氟尿嘧啶及齐墩果酸丁二酸单酯的壳聚糖微球工艺稳定可行,所得壳聚糖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抗溶剂雾化技术制备壳聚糖微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临界抗溶剂雾化技术(SAS-A)从壳聚糖的乙醇水溶液中制备壳聚糖微粒,探讨预膨胀压力、溶液流量和浓度等工艺参数对微粒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超临界CO_2流体为介质,预膨胀温度为50℃的条件下,采用SAS-A技术能制备得到壳聚糖球形微粒.通过改变操作条件可以控制微粒形态和大小:增大预膨胀压力,微粒平均粒径先增大,后稍减小;8 MPa下微粒分布最均匀;增大溶液流量或增大溶液中壳聚糖的浓度,微粒粒径变大,粒径分布变宽;升高溶液中乙醇的体积分数,易形成球形微粒;增大喷嘴直径,微粒粒径稍变大,分布更均匀.在研究的操作条件下获得的壳聚糖微粒粒径大小主要在0.5~5.0μm之间.红外分析表明壳聚糖微粒化前后,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硬脂胺对酞菁蓝粒子进行表面修饰,筛选了适宜的分散剂,优化了改性剂和分散剂用量,制备了蓝色电子墨水,并将其用自制微杯型显示器进行封装。用红外、SEM、粒度、zeta电位等测试手段对电子墨水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电场响应行为。得到最可几粒径在270nm、zeta电位达38.9mV、30d的沉降率仅为5.2%、响应时间为224ms的蓝色电子墨水。所制备的蓝色电子墨水性能稳定,显示器可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6.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材料,牛血清蛋白(BSA)为蛋白模型药物,采用复相乳化溶剂法制备PLGA载药微球,探索载药微球制备过程中囊芯比、初乳水油比、分散剂浓度、超声乳化时间对微球粒径大小、载药率、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载药微球的制备条件为:囊芯比1:1,初乳水油比3:5,分散剂质量分数0.5%,超声乳化时间2 min。在此条件下,所得PLGA微球的粒径为268.7 nm,载药率30.88%,包封率46.95%; 电镜照片表明微球表面连续光滑,粒径分布较均匀。采用静电吸附法用阳离子聚电解质壳聚糖对最佳条件下的PLGA载药微球进行表面修饰,扫描电镜表明复合后微球粒径变大,能谱分析表明复合后微球中有N元素存在,即复合微球中存在壳聚糖,电荷测试表明微球表面带正电; 体外释放实验表明PLGA-CS复合载药微球的缓释时间延长,释药初期的突释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甜菜红素是一种水溶性的食品色素,具有多种良好的生物活性,但其稳定性较低,在光照、高pH、高温、酶和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降解,同时甜菜红素的生物利用度较低,不易被人体吸收.本研究制备了壳聚糖修饰的甜菜红素纳米脂质体,以提高甜菜红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甜菜红素纳米脂质体(NLP).通过测定粒径、电位...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脱乙酰化度和O-改性壳聚糖的制备方法,综述了壳聚糖清除自由基性能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相对分子质量、脱乙酰度和O-修饰等因素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清除自由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功能化铁氧磁性纳米粒在生物医学中应用广泛,可用于肿瘤磁感应热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药物输送及磁转染等方面。为了探讨鱼精蛋白功能化修饰的铁氧磁性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作为基因载体在体外磁转染中的可行性,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e3O4磁性纳米粒,经表面氨基化修饰后在其表面偶联鱼精蛋白。利用透射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zeta电位与粒度分析仪等,对磁性纳米粒进行形态、粒径及zeta电位分析等表征检测。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磁转染方法转染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N1进入HepG2细胞的表达,以真核转染试剂vigofect为对照。结果显示,实验中制备的磁性纳米粒粒径10nm左右,在交变磁场下具有良好的升温性能。鱼精蛋白功能化修饰磁性纳米粒后,其zeta电位进一步增大,更利于与DNA有效结合,在HepG2细胞系,其转染pEGFP-N1质粒的效率高于vigofect。研究表明,鱼精蛋白功能化修饰的铁氧磁性纳米粒可作为磁转染的有效载体,由于其同时具备在交变磁场下升温的性能,在基因治疗联合热疗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修饰的Lysozyme-PLGA阳离子纳米药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活化,又与溶菌酶进行化学键合,再采用单乳化-溶剂挥发技术制备表面带正电荷的壳聚糖(CHS)PLGA纳米微球。对纳米微球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ρ(CHS)=3 mg/mL,ρ(PLGA)=5 mg/mL,溶菌酶与PLGA的质量比为0.2的条件下,得到的纳米微球包封率为87.8%,载药量为14.7%。微球粒径φ可控制在(450±50)nm之间,在pH=4时,纳米微球表面ζ电位为42.5mV。SEM图像显示经CHS修饰的Lysozyme-PLGA的纳米微球形状规整。药物释放试验显示纳米微球在20 d后释放达到70%,且释放曲线规整。  相似文献   

11.
以L-半胱氨酸作为电极修饰剂,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L-Cys/GC电极的制备和DA在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DA在pH=6.68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在L-Cys/GC电极上产生一对灵敏的氧化还原峰,峰电位分别为Epa=0.180 V和Epc=0.125 V(vs.SCE).同时用伏安法测定DA的线性范围为1×1...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体外固定化不稳定单链拓扑DNA,采用阴阳离子共聚法制备壳聚糖/拓扑DNA复合纳米粒子,并进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粒径/zeta电位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表征。结果显示,纳米粒子中DNA上磷酸基团振动峰显著减弱,高温制备样品中双链DNA含量少于低温样品,表明DNA的不稳定单链结构获得了体外固定化;同时,伴随DNA单链比例升高,复合纳米粒子的平均水合粒径由573.9 nm降到205 nm,zeta电位由19.53 mV降到9.75 mV,复合纳米粒子结构由核壳结构转变为实心胶束结构。几种差异结构壳聚糖/DNA纳米粒子的成功制备,可为后续生物活性或载药研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不同性质表面活性剂修饰的聚乳酸纳米粒(PLA-NPs),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变化,比较了不同性质表面活性剂修饰的PLA-NPs的稳定性;以5-氨基荧光素(5-AF)为模型药物,研究了4种不同性质表面活性剂修饰的PLA-NPs在pH值为7.4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的药物释放行为.结果表明:PLA-NPs的稳定性与表面活性剂性质密切相关;SDS,Poloxamer 188和BSA修饰的PLA-NPs具有相似的体外药物释放规律,其药物释放曲线呈现明显突释效应;CTAB修饰的PLA-NPs则呈缓慢持续释放,且药物释放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表面活性剂性质对PLA-NPs稳定性和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成为发展最好的可降解聚合物之一,而其粒径是限制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双乳化-溶剂挥发(W/O/W)方法制备小粒径PLGA纳米颗粒.并用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DLS)对其粒径及Zeta电位进行研究讨论.结果表明,不同的水油比,表面活性剂浓度以及有机相浓度对粒径都有影响.在水油相比大于16∶1,PLGA与表面活性剂质量比大于1∶1,有机相浓度为5 mg/m L时,都出现了小于100 nm的PLGA纳米颗粒,所得PLGA纳米颗粒的粒径范围在49 nm~445 nm.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化学法,在低电位下壳聚糖与氯金酸混合为电解液,直接共沉积,制备出金-壳聚糖纳米复合膜修饰的电极.实验考查了壳聚糖与氯金酸质量比对金-壳聚糖纳米复合膜形貌的影响、不同沉积时间对其形貌的影响及不同沉积电位对复合膜的活性表面积的影响.并用此复合膜成功固定了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研制成无电子媒介的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免疫传感器.通过电化学交流阻抗、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免疫传感器的制作过程和电化学特性.考察了电极修饰过程中的抗原、抗体培育时间、pH值、温度等条件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该传感器在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0.2~100mIU/mL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0.1mIU/mL.  相似文献   

16.
利用1-乙基-3-(3-二甲基丙基)-碳二亚胺(EDC)介导反应合成了叶酸偶联的羧甲基壳聚糖(CMCT-FA),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采用薄膜分散-pH梯度法制备CMCT-FA修饰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考察了CMCT-FA修饰阿霉素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粒径、ζ电位以及在不同pH释药介质中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CMCT-FA修饰阿霉素纳米脂质体的ζ电位较未修饰脂质体明显减小,但较CMCT修饰阿霉素纳米脂质体无明显差别;与阿霉素纳米脂质体和CMCT修饰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相比,CMCT-FA修饰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在酸性条件下的药物释放速率和药物释放量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纳米羟基磷灰石和壳聚糖为基质,构建一种新型甲硝唑缓释微球,作为充填材料用于骨修复.利用乙醇为反应溶剂,聚丙烯酸为分散剂,在pH=11的条件下,制备针状纳米羟基磷灰石.采用W/O型反相乳化-交联技术制备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甲硝唑复合微球.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硝唑含量和体外累积释放度.研究结果表明:制得的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药复合微球粒径主要集中在1~10 μm,壳聚糖对羟基磷灰石和甲硝唑形成了很好的包覆.复合微球平均载药量为38.23%,平均包封率为54.21%,3 d内对甲硝唑的释放达到82%左右.所制备的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药复合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对甲硝唑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巯基壳聚糖(TCS)为基因载体,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能用于基因口服研究的质粒DNA-巯基壳聚糖纳米粒(pDNA-TCS-NPs).分别以TCS质量浓度、三聚磷酸钠(TPP)质量浓度、pH值和转速为考察对象,以pDNA-TCS-NPs粒径和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采用4因素3水平Box-Behnken 效应面法筛选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外观形态,包封率等体外性质进行考察.结果表明:TCS质量浓度为0.80 mg·mL-1,TPP质量浓度为0.65 mg·mL-1,pH=5.3,转速为2 000 r·min-1是最优制备工艺,可制得粒径为(134.21±1.34)nm,Zeta电位为(24.36±0.29)mV,包封率在(80.26±0.56)%,形状规则且分散良好的pDNA-巯基壳聚糖纳米粒;Box-Behnken 实验设计可用于预测和优化pDNA-TCS-NP制备工艺优化筛选.  相似文献   

19.
壳聚糖负载利福平微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剂挥发-乳化分散交联法制备利福平/壳聚糖微囊,借助红外光谱仪分析了REP/CS微囊的结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测微囊的形态、粒径及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考察微囊的体外释药性能,探讨影响制备利福平/壳聚糖微囊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微囊平均粒径为5.04±2.04μm,成球性良好,搅拌速度和油水比对微囊粒径以及球形影响最大;微囊的包封率达42.67%,主要受壳聚糖质量分数、mCS:mREP的影响;微囊在碱性条件下比在酸性条件下释药较快,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乳化—凝胶法制备了海藻酸钙及其季铵盐衍生物微球,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搅拌速度、油水比例、季铵盐浓度等因素对制备海藻酸钙季铵盐衍生物微球形态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用红外光谱仪与光学显微镜对所制备的海藻酸钙季铵盐衍生物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对制备条件的优化,可制备出分布较均匀,形态较好的海藻酸钙季铵盐衍生物微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