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快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准确获知灾难现场的情况就显得非常重要.设计了一种基于ARM嵌入式的救援信息采集传输系统方案.该方案以ARM9芯片为核心,配以视频、音频和生命信号等采集模块,可以采集灾难现场的多种信息,改变了以往的比较单一的功能,并且通过无线网络实时地将信息传回服务器,帮助救援人员及时掌握现场情况,有利于积极有效的救援.P  相似文献   

2.
针对视频会议和可视电话等低比特率的应用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PRMA无线网络的视频、语音和数据集成传输的新方案--假预约方案,它通过降低语音终端的丢包率,能够在不牺牲系统视频传输能力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带宽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杨帆 《科技信息》2013,(35):49-52
本文应用TI公司推出开放式商业化ZIGBEE协议栈——Z-Stack,设计了一个应用于车间的无线监控网络系统。该系统具有系统复杂度低,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高,前期投入与后期维护成本低等特点,且无需重新布线与更换现有设备即实现远程抄表、远程视频音频监控等功能。此外,该系统的建立也能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思路和一些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Ad Hoc无线网络中多媒体信息的传输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对时间敏感的多媒体信息的轮询控制方式提出了一种对轮询控制进行改进的方法,将传输服务与转移查询做并行处理。然后,采用嵌入马尔可夫链和概率母函数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改进系统和原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平均等待时延,结合语音信息和视频信息的传输,说明了改进系统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检测产品条形码是否正确,采用PC和条形码读码器检测、比对条形码数据,在PC端采用VB软件开发友好的人机界面显示条形码值以及设置相应参数,并进行数据的记录保存。同时将处理结果通过串口发送至飞思卡尔单片机,单片机再将信号通过SPI总线传输至nRF24L01无线模块发送端,接收端的nRF24L01无线模块将信号通过SPI总线传至单片机,根据条形码正确与否控制步进电机运行,并带动码盘输出条形码。该系统操作简单,可用于教学实训场合或企业产品质检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前多种无线传输标准均支持多速率的数据传送,通过对信道状况的估算设置合适的数据传输速率,有利于网络性能的优化。同时,调整无线网络中节点的发射功率可以间接改变物理载波侦听范围,从而提高网络的空间复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速率和传输功率自适应调整的PRA算法(Power and Rate Adaptation),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发送节点根据通信距离保守计算起始速率,并根据成功和失败的状况调整传输速率和发送功率,从而有效改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可以使节点在通信过程中自动调整到较高的信道速率和合适的发送功率范围,提高了网络吞吐量,降低了功耗,同时改善了公平性。  相似文献   

7.
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论述了以32位ARM微处理器为核心构建的无线图像信息传输系统.介绍使用uc OS-Ⅱ嵌入式操作系统的ARM微处理器控制GPRS模块进行无线网络传输的2种方法,并结合实际使用的无线图象监视器例子说明该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无线网络中的Rogue攻击技术更是无线网络中有别于有线网络的特殊情况.在分析Rogue设备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在WLAN环境下的入侵检测方案,此方案能防止黑客攻击.  相似文献   

9.
利用科研项目设计制造的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进行实验教学,由学生完成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测试,海水淡化蒸馏系统的运行,并进行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非均匀加热工况下内置两叶片转子和低流阻转子的太阳能集热管的流动与强化传热特性,得到了集热管内的温度分布、湍动能分布、努塞尔数以及阻力系数等参数,并通过综合性能评价因子(PEC)对内置转子集热管的综合强化传热性能进行了衡量。结果表明:内置转子后,管内流体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并且升温速率明显提升,若控制出口温度一致,则内置两叶片转子集热管的长度相较于光管可减少46.15%;内置两叶片转子和低流阻转子集热管内的努赛尔数和阻力系数相较于光管均有明显提升,其中内置两叶片转子集热管提升幅度较大,努赛尔数和阻力系数相较于光管分别提升94%~190%和308%~449%;通过PEC对两种集热管的综合强化传热性能进行衡量,两种集热管的PEC值均大于1,内置两叶片转子集热管具有最大值1.82。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太阳能热利用中的传热分析、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太阳房和太阳能干燥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状况,对一些新思想、新方法以及新设计和新装置也同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太阳能利用过程中的蓄热储能问题及螺旋槽管换热器的优点,将螺旋槽管引入太阳能相变蓄热器中,并对蓄热器的蓄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以光滑管蓄热器为例实验验证了该模拟方法和所用模型的可靠性,进而以螺旋槽管为水流管道、相变材料为蓄热介质,利用Gambit 建立三维蓄热器模型,应用ICEM对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运用流体计算软件Fluent模拟计算螺旋槽管和光滑管相变蓄热器的蓄热过程,考察螺旋槽管的强化传热效果。模拟计算螺旋槽管蓄热器不同槽纹节距和槽深等结构参数对蓄热器蓄热过程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螺旋槽管代替光滑管用于太阳能相变蓄热器,可有效提高相变蓄热过程中的对流换热强度和传热能力,缩短蓄热时间,在模拟范围内,得到的最佳螺旋槽管结构参数为节距p=7 mm,槽深e=0.4 mm。螺旋槽管传热性能良好,对其深入研究有望进一步改进相变蓄热器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本设计利用GPRS网络实现基于ARM9的远程图像传输,以Micro2440开发板作为控制平台,以Linux为操作系统,根据需求移植操作系统至开发板,利用Linux的视频设备接口实现图像采集,通过GPRS模块SIM300完成手机终端和现场设备的数据交换,通过Linux串口设备接口实现SIM300模块的控制。现场设备接收来自于手机终端的命令,采集现场的实时图像,处理后回传至手机,实现了图像的远程传输。  相似文献   

14.
高含湿低强度太阳能对流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Luikov‘s热湿迁移基础上,在低强度和高含湿量的条件下,建立 了一个一维无限大平板太阳能对流干燥的热湿迁移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太阳能的干燥过程,同时,使用太阳能温室型集热器对流干燥装置对泡沫塑料进行连续干燥实验,所测温度和含湿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计算结果相一致,表明这个理论模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无线流媒体系统和传统安全视频流的分析,提出一个安全的层次视频流系统模型(SLV),并对其基于应用层和基于网络层的两种实现方案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高丢包率和有限带宽是无线传输系统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决定无线多媒体网络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提出一种适用于无线网络的可扩展拥塞控制算法(scalable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 for wireless networks,SCCW),该算法可以在无线网络中使用多个业务流,且在拥塞丢包和随机丢包共存的情况下,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比非可扩展性拥塞控制算法,如加法增加乘法减少(additive increase multiplicative decrease,AIMD)、平方根计算(square root calculations,SQRT)、倒数增减加性减小(inverse increase additive decrease,IIAD)等,具有更低的数据丢包率.  相似文献   

17.
小面元采集,覆盖次数及横向偏移距的增加,成像分辨率及精度的提高,宽方位高密度三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采集设备向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微电子学及软件技术的发展。基于无线网络的单点检波器地震采集技术不仅能够满足当前高道数地震资料采集,提供宽方位高质量的地震资料,而且在采集能力、施工方案设计、施工效率及HSE等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无线网络的矿井安全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在煤矿井下环境信息监控和人员定位监控的需求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井下通信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以太网络和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最终搭建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并设计了汇聚节点,数据采集节点和人员定位节点等主要节点。设计的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可以实时采集井下的环境参数,井上的监控微机可以接收采集到的数据,能够实时反映井下人员的位置。该系统对井下安全状况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我国城市交通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一种三层结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利用了3G网络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传输,并使用推拉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使交通管理者能够实时了解交通现状,用户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出行最佳路径方案,从而达到缓解交通城市交通问题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IEEE 802.11 DCF的特点和NS2的结构、功能和仿真原理。通过NS2对无线网络传输性能进行仿真测试,并提出了改善无线网络效能异常现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