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使用蚯蚓来评价和控制洛克沙胂环境污染的可能性,研究了洛克沙胂进入土壤环境后,引起蚯蚓体内砷的富集过程,以及富集的砷在无洛克沙胂污染土壤中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洛克沙胂能引起蚯蚓体内砷的富集,富集因子的对数与土壤砷质量分数的对数呈线性关系;蚯蚓体内砷的消除符合双区一级动力学模型;蚯蚓能用作土壤中洛克沙胂污染的指示生物,而且可以用蚯蚓生物除污技术来减少或控制洛克沙胂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
作为被普遍用于家禽牲畜养殖业的洛克沙胂,会随动物排泄物并且维持原样的排入到环境中.砷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污染并且具有很强的转化迁移性.通过纳米二氧化钛吸附洛克沙胂的实验研究,得到了纳米二氧化钛吸附洛克沙胂的量和时间成正比,吸附时间越长剩余洛克沙胂含量越低,其二级动力学拟合优于一级动力学拟合;温度越来越高,纳米二氧化钛对洛克沙胂的吸附饱和量也越来越高,这说明温度越高对吸附越有利,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  相似文献   

3.
洛克沙胂是一种有机胂饲料添加剂,主要经由畜禽粪便排出进入自然环境,从而导致了土壤和水源的砷污染危害。文章选取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为模型微生物,以大自然中含量丰富、以各种矿物形式存在的铁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种类铁矿吸附条件下奥奈达希瓦氏菌转化洛克沙胂的情况。结果表明,奥奈达希瓦氏菌可以在有铁矿存在条件下将洛克沙胂还原,还原速率和该铁矿结晶是否稳定有关。还原洛克沙胂和铁矿过程中有次生铁矿生成,不同铁矿在磷酸盐环境中都有次生铁矿蓝铁矿生成。  相似文献   

4.
通过静态法和半静态法研究了浮萍Lemna minor生物富集0.1、0.5、1.0、2.0 mg.L-1洛克沙胂、阿散酸(以砷计)的动力学过程。静态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约55 d,浮萍生物富集各个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阿散酸均基本达到平衡;0.1、0.5、1.0、2.0 mg.L-1洛克沙胂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3 116.7、1 308.0、548.4、355.0;0.1、0.5、1.0、2.0 mg.L-1阿散酸的BCF分别为:690.0、341.1、255.9、179.8;而且浮萍对各个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阿散酸的BCF随水体浓度升高而减小。半静态法研究结果表明:浮萍对洛克沙胂、阿散酸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吸收速率常数(K1)随水体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同等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的吸收速率常数(K1)大于阿散酸。  相似文献   

5.
珠江广州河段底泥中砷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底泥中4种结合态的几种形态砷(As(Ⅲ)、As(Ⅴ)、甲基胂酸盐和二甲基胂酸盐)的测定表明,底泥中砷的污染严重,平均为41.7ppm.酸溶解态、碱溶解态和残渣态含砷量分别占72.4%、8.8%和18.9%,水溶态含砷量为全砷量的千分之几(ppb级).各结合态中都以无机砷为主,As(Ⅲ)占多数,占总砷量1/2以上;有机砷占总砷量1/2左右,以二甲基胂酸盐为主.  相似文献   

6.
分析考察了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超分子等反应介质对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NRRL B-3683)降解植物甾醇生成雄甾烯酮AD(D)的生物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有机溶剂和吐温80等表面活性生剂作为反应介质的转化反应的转化率较低,而在含有环糊精的超分子反应介质中植物甾醇的转化率和转化速率均大幅度提高.采用直接添加的方式加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反应168 h,植物甾醇转化率达89.8%,比对照提高了2.9倍.转化48 h时加入与植物甾醇摩尔比为2:1的HP-β-CD,72 h时转化率达到87.5%,此时同期对照转化率为27.6%,缩短了反应周期.  相似文献   

7.
砷(As)的形态有多种,其在厌氧发酵后大部分仍然保留在沼液和沼渣中,会对环境水体、土壤生态系统、人体产生危害,但其形态转化特征尚不清晰。以厌氧干发酵为基础,通过添加外源的典型二甲基胂(DMA),在高温52℃条件下分别连续发酵0、1、5、10 d,应用微波消解、萃取预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HPLC-AFS),测定了污泥试样中总砷(T-As)、As(Ⅲ)、As(Ⅴ)、一甲基胂(MMA)、二甲基胂(DMA)和胂甜菜碱(As B)的浓度;分析了添加DMA的化学形态转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厌氧发酵过程中,添加的外源DMA在微生物作用下部分转化为As(Ⅴ)、MMA和As B,同时T-As含量减少;减少的T-As经实验证明已转化为气态胂随沼气排出。  相似文献   

8.
刘宇 《科技信息》2014,(12):87-88
通过针铁矿对洛克沙砷的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针铁矿对洛克沙砷的吸附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描述。前1.5h吸附速率很快,之后缓慢吸附阶段的持续时间约为90min,在6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球红假单胞菌降解褐煤时的煤样粒度、菌液用量、煤浆浓度、转化降解时间及pH值的变化,研究以上各因素对煤炭微生物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煤炭微生物转化率影响的大小为煤样粒度>煤浆浓度>降解时间>菌液用量。试验条件下,各因素的最优水平为煤样粒度-0.2mm、菌液用量10mL/100mL、煤浆质量浓度0.9g/50mL、降解时间14d,此时经硝酸预处理的义马褐煤的煤炭微生物转化率为41.72%;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培养基pH值是在呈上升的趋势。用XRD和FTIR测试分析了褐煤的微生物转化产物,结果表明,转化产物的芳香聚合度和分子量有很大程度降低,官能团含量也发生了变化,褐煤样中的大量芳香类高聚物降解为低分子量类物质及其他类物质。研究为实现煤炭微生物降解的产业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煤炭生物转化技术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煤的结构和转化方式、微生物菌种选择、可被转化的煤种选取及其预处理、微生物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转化产物的测定、分析及其应用等方面探讨和研究了煤的微生物转化研究的有关方面及其进展。指出寻求高效菌种和转化条件及探索转化产物的新用途是今后煤生物转化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三种真菌对洋地黄毒苷的生物转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AS3.3589、蓝色犁头霉(Absidia coerulea)CICC40302和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ATCC10490对洋地黄毒苷的生物转化特性.结果表明:新月弯孢霉AS3.3589转化洋地黄毒苷得到2个产物,即产物Ⅰ和产物Ⅱ,产物Ⅰ的转化率为27%,产物Ⅱ的转化率为5%;蓝色犁头霉CICC40302转化洋地黄毒苷得到1个产物,即产物Ⅲ,转化率为6%;雷斯青霉ATCC10490对洋地黄毒苷不发生转化反应.通过优化新月弯孢霉KA-91生物转化反应的工艺条件,使转化产物Ⅰ的转化率达到38%,产物Ⅱ的转化率达到10%.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白腐真菌对黄芩苷生物的转化方法和模型,采用生长细胞转化法和静态细胞转化法对黄芩苷进行生物转化,使用超声波处理培养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转化产物.检测结果显示,在黄芩素标准品相应保留时间内有明显出峰,表明白腐真菌内的诱导酶、胞内酶能将黄芩苷转化为黄芩素.经实验确定最佳转化时间为96h,最佳pH为5.5,当料液比为1∶100时,最佳接种量是4片直径为10mm的菌饼.  相似文献   

13.
蜈蚣草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砷超富集植物,其根际微生物对土壤砷的转化及蜈蚣草砷的吸收具有重要影响.采用qPCR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砷胁迫下蜈蚣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的差异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蜈蚣草根际微生物的16SrRNA基因丰度进行定量分析;其次,利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平均利用率;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等探讨了微生物对不同类型碳源利用的差异和砷胁迫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砷胁迫不仅降低16SrRNA基因丰度、减少微生物数量,还会显著影响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受砷胁迫的影响最显著.此外,砷胁迫会诱导抗砷微生物成为优势群落,结构趋于单一.由于长期暴露可增加蜈蚣草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后期研究可深入探讨蜈蚣草根系分泌物中特异碳源物质在强化微生物-蜈蚣草修复砷污染土壤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穿龙薯蓣中提取薯蓣皂苷元,进行条件优化并测得转化率.方法微生物转化法从穿龙薯蓣中转化薯蓣皂苷元,利用薄层层析法获得有效转化穿龙薯蓣的菌株C7,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薯蓣皂苷元含量.结果利用单因素实验对其转化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最佳转化条件为菌株接种量2%,转化温度25℃,底物浓度5%.经计算得转化率为7.37%.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薯蓣皂苷元的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压水热法制备α-半水脱硫石膏,研究在不加转晶剂时盐溶液对脱硫石膏脱水生成α-半水石膏的晶体形貌、转化率和转化速率的影响规律。用偏光显微镜测定晶体形貌,通过脱水反应前后结晶水含量变化计算转化率,用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表示转化速率。结果表明:盐浓度增大,生成晶体越细小,反应速率和转化率变化不大;适当NaCl浓度15%~20%。  相似文献   

16.
关于钒的微生物转化,迄今尚未见报导。本人在研究重金属的毒性时,发现微生物能转化钒。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等纯培养及土壤混合菌都能使五价钒转化为四价或三价。在转化过程中,培养液颜色发生明显的变化。钒的转化,除生物途径外,还有非生物的化学途径。以计活菌数法测五价钒及其经微生物转化后产物的毒性,给果表明后者明显大于前者。我国钒钛磁铁共生矿储量丰富。在采矿,冶炼等过程中,大量含有钒的矿渣,废水和废气进入环境,在土壤和水体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转化。对此,是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以产物作为溶剂,采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棕榈酸异辛酯。考察了溶剂用量、底物用量比、水含量、水活度对反应的影响以及固定化酶的使用寿命。研究结果表明,最适溶剂量为每g棕榈酸3 mL棕榈酸异辛酯,最适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3∶1;同时体系中水含量越高反应转化率越低,使用MgC l2饱和盐溶液可将反应体系的水活度控制在0.33左右,可使反应转化率增加20%左右。以1 g棕榈酸、0.67 g异辛醇、0.12 g固定化脂肪酶和3 mL棕榈酸异辛酯组成的反应系统在40℃条件下敞口反应24 h,酯化率可达97.5%,固定化酶连续反应30批后酯化率仍能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会仙湿地水体百草枯污染及其固定/转化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量热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会仙湿地上覆水、周边居民饮用水百草枯污染状况,同时测定百草枯对湿地底泥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及对百草枯(0~120μg/g)的固定/转化率。结果表明,居民饮用水尚检测不出百草枯,但湿地上覆水已检出(1~16.8μg/kg);相同实验条件下,微生物热功率生长曲线表现出相似性,均出现第二指数生长期;只有120μg/g(干土)者使微生物生长曲线明显往后推移;外加入的百草枯的转化率为52%~55%(96h),意味着通过淋溶冲刷至流动水体中的量高达40%~50%。研究结果说明,百草枯对会仙湿地区域中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建议将百草枯纳入附近水质指标检测范围。  相似文献   

19.
几种不同真菌S1、S4、S7及其混合菌对硝酸预处理义马褐煤的降解转化研究表明:几种真菌对其都有一定的降解转化作用,混合菌对煤的转化率最高达34.8%,S7、S1菌次之,S4菌最弱达25.4%。同时进行了几种不同真菌对不同煤种的转化效果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煤种对煤微生物降解作用影响很大,低阶煤比高阶煤更易被微生物作用与攻击。对煤炭微生物降解转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符合煤炭的生成规律。  相似文献   

20.
炼砒遗址土壤及植物总砷分布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炼砒遗址的河流两岸,土壤受砷污染严重,含砷量比一般土壤高1~2个数量级。该区域的植物含砷量也比其它地区高。但砷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在植物各部位的分布仍然是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