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宇  张越 《科技促进发展》2023,19(4):208-218
基于政策工具-创新价值链双元视角分析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对2000-2020年国家层面发布的122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展开深入剖析,结合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演化特征,研究其演化逻辑。研究发现: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具有使命导向的特点,且使命导向型创新政策的政策工具选择更具动态适应性;高频次的保障措施和规划引导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中的重要特征;应在政策设计中充分考虑产业创新价值链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选择与设计。  相似文献   

2.
集成电路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行动计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兴、华为事件也使国民感知"无芯之痛",无锡作为国家微电子创新发展高地之一,在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芯片封装测试等领域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在比重上设计产业偏低、项目资金不足、集成电路人才短缺。该文从加强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创新、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取向、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以促进无锡集成电路产业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加大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改变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保护,缩小贸易逆差;建立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工程。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特征,总结了集成电路投资、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规律,回顾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产业能力和产业短板,给出了今后集成电路基础研究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出并强调了创新是发展之源,提出了2035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在政策、投资、人才等领域的相应举措。  相似文献   

5.
正集成电路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求瞄准全球科技前沿,聚焦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生态治理等重大需求,强化资源集成和协同创新,动员社会资本等各方力量参与,加快推进集成电路装备、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然而,集成电路设计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存在着投入大,市场压力大,人才短缺等  相似文献   

6.
陆飞 《华东科技》1996,(12):38-39
自1989年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上签字后,国内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立法问题。根据《关于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国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状况,对我国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提出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合肥市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将集成电路产业列为加快培育发展的首位产业,成立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组建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优化了产业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8.
集成电路产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主要围绕芜湖市集成电路产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探讨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为依托,搭建面向企业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通过分析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芜湖市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条件,探索集成电路产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路径,包括构建自主研发的技术体系、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健全创业孵化功能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值、技术水平等均处于全国前列。今后在扩大集成电路产业生产规模的同时,如何推动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的互动,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如何打通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促成整机企业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合作设计制造芯片,提高我国整机产品的竞争能力等是大家关心和迫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倾听来自行业的呼声,规划产业发展的蓝图,本刊特邀五位来自产、学、研领域的集成电路专家,深度剖析上海的集成电路企业现状并提出对今后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福建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夯实人才基础、完善产业生态、抓好公共服务等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的中兴事件使芯片成为网红,公众突然意识到芯片产业正是当下国家发展的软肋。那么,什么是芯片?芯片产业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我国的芯片产业现状如何?有无突破的可能和路径?《芯事》一书梳理了60年来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脉络,解读发达国家和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布局,展现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述说集成电路企业、行业和区域发展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作者将亲身经历和思考与行业发展的脉络相结合,在历史故事中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IT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的成绩是喜人的,但存在的问题也很严峻,主要是技术上、网络普及、人才、资金、管理和市场机制上的问题。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于IT产业来说,核心技术主要是集成电路芯片和软件这两方面,其中尤以  相似文献   

13.
提高集成电路企业创新绩效是有效破解集成电路产业卡脖子技术困境、实现集成电路产业能级跃升的关键路径。基于对集成电路产业战略价值的考虑,从集成电路企业知识获取、知识融合以及知识创造三个维度去衡量企业知识整合能力大小,结合对江苏省111家涵盖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的调研问卷,实证分析了集成电路企业知识整合在企业政治关联度与创新绩效提升之间的影响。研究发现:集成电路企业政治关联度的提升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对企业知识整合也有显著促进作用;集成电路企业的知识整合在企业政治关联度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集成电路和集成微系统已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石。简述了集成电路的发明过程,分析了集成电路战略性和市场性的双重特性,总结了集成电路60年发展的规律,指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难得机遇期,处理好人才、资本、技术、市场、机制的相互关系,以相对优势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国集成电路科学技术和产业就有望大踏步前进。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当代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产生性质基础,针对我国科技发展对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进程的需求,提出了加快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集成电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伴随世界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契机,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也迎来了许多跨越式发展的机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积累,集成电路产业已逐步实现技术与产业链相对成熟,国家将集成电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战略规划,为该产业加速进入快车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凭借在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行业积累的十几年的  相似文献   

17.
<正>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乍听起来离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很远,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我国从1957年开始研究半导体,1965年第一代集成电路问世,但在此后的十几年中,我国集成电路技术和生产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国务院做出决定,从引进先进的数字程控交换机着手,加快发展我国的通信产业。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国产化,是数字程控交换机  相似文献   

18.
国家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会上说,今年我国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下列值得注意的问题:①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垄断现象仍然存在;②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软件、集成电路产品依赖进口严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较少;③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亟待提高;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程度低,中文信息内容亟待充实提高;⑤网络和信息安全还存在隐患;⑥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仍不紧密.  相似文献   

19.
6月24日,对于本土的芯片产业来说,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继2000年出台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18号文)和2011年的《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4号文)后,对集成电路产业支持力度更大的政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下简称《推进纲要》)在这天发布《。推进纲要》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让业内人士对其充满了期待,也给予了厚望。相信在《推进纲要》的指导下,中国芯必将会加快追赶和超越的步伐,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量的研究表明硅谷等高新区发展的关键,在于园区内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所以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文章首先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及特征;其次,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第三,指出了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区域创新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培育区域创新网络,促进我国高新区发展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