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是影响农村居住环境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村景观规划开发的科学基础与依据.本文以安乡县安丰乡出口洲村村域内道路景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视觉感知的SD法,对其视觉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对比调查数据,搭建景观质量评价模型;提出了提高乡村道路景观的秩序性、清洁度、色彩丰富度和植被覆盖度等方面的相关建议,以供美丽乡村的道路景观建设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道路景观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道路植被、建筑、水体、体育场地等指标入手,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校园道路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利用GIS技术获取各指标景观得分,由此计算福州大学旗山校区道路景观质量的综合得分值。结果表明,福州大学旗山校区41.39%的道路评价处于一般以上水平;水体、植被景观得分均值分别为5.52、5.60,处于一般水平;建筑、体育场地得分均值分别为7.70、7.79,处较好水平。在此基础上,对该校区校园道路景观质量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温州市典型黑臭河道人居环境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温州市山下河和九山外河两岸居民,开展<温州市典型黑臭河道人居环境评价>的抽样问卷调查,拟获取示范河道周边居民对河道水体景观及周边居住环境的整体感知.结果显示:86.2%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需要对河道进行专项治理;近40%的居民对河道两岸生态景观质量评价较好,而有58.6%的居民评价水体环境质量恶劣;河道周边生命线系统...  相似文献   

4.
风景区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旅游开发对风景区环境质量的影响,本文采用游览频率、植被景观重要值、物种丰富度指数、旅游影响系数、环境质量重要值、伴人植物比例以及管理力度系数等指标对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进行生态评价.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与风景区植被及环境质量变化关系显著,本生态评价法能较好的反映旅游对风景区环境质量及植被影响的规律性,用该方法评价风景区环境质量,比较符合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观音湖为例,30名参与者以随机顺序安排到三个样地进行交叉实验,通过可穿戴眼动追踪技术及主观问卷来探讨不同声景感知下的校园景观的恢复性效益。结果表明:(1)在主观恢复性评价上,综合恢复性评分依次是水流组(5.43±0.75)>安静组(5.17±0.70)>噪声组(4.77±0.97),且三组声景类型存在显著差异(P<0.01)。(2)在视觉认知上,相较于噪声组和安静组,水流组的注视次数最少(302.25±70.93),平均注视时间最长(323.77±155.52 ms),而瞳孔直径在三组之间未发现统计学意义。(3)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发现,不同声景感知会影响视觉感知的过程,水流声会引导对水体的关注,噪声会引导对人工景物的关注,安静环境下对自然景物的关注较多。因此,校园声景观的营建,有利于创造更具恢复性潜力的环境,将水流声引入景观中是提高恢复潜力的较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使用者的心理感知,定量评估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市秦淮河中华门段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分析(SD)法从使用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秦淮河中华门段的滨水景观进行质量评价。从景观、生态、人文3个方面制定评价因子,针对各评价因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使用者对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的亲水性、岸线形态、景观美感度、环境整洁度以及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评价较高,对视域宽广度、环境视觉趣味性、植被覆盖率和娱乐活动多样性的评价较低。基于评价结果认为,影响滨水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公众参与度、植物多样性和河流水质,结合秦淮河中华门段景观现状,提出:①提高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突出秦淮河景观的独特性,增强游人的归属感;②重视公共参与度,加强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同时丰富秦淮河中华门段的空间功能,增强滨水景观的活力;③进一步加强对秦淮河水质的保护与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并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来营造滨水生态景观,给游人近自然的生态体验。【结论】通过对感知对象的评价,引入SD法分析游人心理感知为评价城市滨水景观质量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路径,有助于聚焦城市滨水景观效能的科学分析,推动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未来城市滨水景观的优化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评价校园水环境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本研究定量测定并分析了30名大学生在接收压力源测试后体验九种校园水环境的生理指标(心率变异性、皮肤导电性)结果表明:在此九种校园水景观中,池塘景观在生理上让受测者放松的程度最大,喷泉景观最小.该研究从视觉层面对校园水环境对于人生理的影响进行探讨,这对校园水景观的营造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杭师大仓前校区(一期)河道水体近一年的连续采样监测,获取了仓前校区校园水环境的动态变化信息,并测算了护校河及景观水域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校区河道水质基本处于Ⅳ到Ⅴ类水体,不同水质指标变化规律各异;余杭塘河配水和降雨径流对校区水体COD与BOD_5污染贡献率较大,存在点源和面源污染风险;利用一维模型计算90%水文保证率下护校河与景观水域COD的环境容量分别为368.48、397.22t/a,氨氮的环境容量为41.71、42.82t/a,75%水文保证率下护校河与景观水域COD的环境容量分别为594.41、640.77t/a,氨氮的环境容量为67.28、69.07t/a,均存在一定的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视觉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有关景观与生态环境的理论出发,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视觉影响评估方法,对各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进行视觉环境质量、视觉环境阈值和景观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对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旅游规划也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类视觉特征的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是景观空间视觉质量评价的基础。以景观空间中视觉吸引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种视觉吸引要素的搜集整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校区周边207人进行测试,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普测人群的测试结果结合景观视觉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出12个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包括:空间尺度和距离、实体、边界、色彩、线条、形体、瞬逝自然景象、植被、质地、水体、动态景象、阳光。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各视觉吸引要素量在景观空间中所占比重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分析认为,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的丰富度是景观视觉评价的重要依据,也可为景观美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漳州市九龙公园为研究对象,采取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基于游客的视听感知进行公园景观美学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视觉满意度评价总体上随自然元素比例的增加和人工元素比例的减少而上升;听觉满意度评价总体上随自然声比例的增加而上升,随人工声比例的上升而下降. 2)在视听感知属性中,影响视听环境满意度评价最主要的因素均为元素和谐度. 3)公园整体满意度评价受视听满意度评价的共同影响,其中听觉满意度评价对公园整体满意度评价的贡献明显高于视觉满意度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学的角度,人本思想为理念,从空间和形态上,通过建筑、水体、植被、道路和景观小品等方面,对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进行了初步的评价.探索如何营造一个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整体完善的高校校园生态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浙江省天台县石梁景区实证研究,得出:降雨对流域观光水体浊度的影响受降水强度与降水量两个因素的共同制约;次降雨对流域观光水体浊度的影响呈现出时间变化规律,降雨停止以后,流域水体浊度下降较快;降雨对不同流域水体浊度的影响与流域植被及土地利用等特性有关.因此,降低水土流失量是提高山地旅游地景观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过程通过改变地表景观结构而改变城市环境质量,因此研究城市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石家庄市为例,基于遥感、GIS和Fragstats软件分析景观类型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除农田植被和低密度不透水面面积及比例减少外,其余景观类型呈扩张趋势,高密度不透水面扩展最快.低、中密度不透水面景观边界复杂化,内部复杂斑块比例减小;高密度不透水面边界简单、内部斑块复杂、连通性增强;未利用地边界复杂,斑块团聚;城市植被和水体形状变化不显著,聚集程度上升,但连通性变化相反.扩张景观类型的扩张指数大小顺序为:高密度不透水面,未利用地,城市植被,水体和中密度不透水面.  相似文献   

15.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提取2007—2008年夏季上海市蚊虫监测点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和景观多样性数据,分析了区域水体、植被空间分布等区域景观特征及其变化对蚊虫密度消长的影响,为城市化过程中的蚊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内蚊虫密度与景观多样性、水网密度和植被密度成正相关关系,与景观破碎度成负相关关系,50%~70%植被覆盖度环境更有利于蚊虫繁殖,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蚊虫密度高于其他用地类型.2007—2008年上海市夏季郊区的蚊虫密度高于市区,城市建设对蚊虫密度消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某高校校园河流为例,首先通过布设监测站位评价水环境质量现状,估算水环境容量,然后对前期修复措施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并为后期河流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建议.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园河流Z4区段水体叶绿素浓度高于其他区段,存在暴发藻类水华的风险;对照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标准,26个站位中总氮浓度超标率为19%,总磷浓度超标率为88%,氮、磷是影响该校园河流水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该校园河流总氮和总磷水环境容量较低,分别为12.38 kg/d和1.05 kg/d.基于前期整治经验,后期应重点针对H2、Z4等区段,集成生态型堤岸构建、水生植被重建和人工湿地处理等水生态修复技术,并通过引调水工程、海绵校园建设和环保意识提升来开展河流综合治理,以确保该校园河流水质达到IV类标准.  相似文献   

17.
在日夜不同时段,对厦门市集美区海上栈道的视听景观质量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深入讨论日夜差异对海上栈道总体环境、视听元素及感知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海上栈道在日夜客观声压级及温度、湿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总体环境及视、听元素的声景满意度、视景优美度等指标的日夜主观评价结果呈显著差异;协调度是影响海上栈道视听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栈道日夜感知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日间评价结果优于夜间.  相似文献   

18.
对福州大学城某高校景观水体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进行时空对比探究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水体的TN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2.71~14.79 mg·L~(-1),TP质量浓度为0.12~0.38 mg·L~(-1),溶解氧含量为1.5~13.2 mg·L~(-1),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8.9~96.9μg·L~(-1),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4.08×106~3.10×107L~(-1).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可判定该景观水体属于劣V类水.通过修正的卡尔森指数对水体的营养程度进行评价,判定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分析了该景观水体不同断面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环境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冬季该景观水体营养盐结构影响浮游植物生长量,而光照、流速等其他因素对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李征 《科技信息》2010,(30):I0123-I0125
本文采用游览频率、植被景观重要值、物种丰富度指数、旅游影响系数、环境质量重要值、伴人植物比例以及管理力度系数七项指标对芜湖市某森林公园的环境质量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表明:这种生态评价法能较好的反映旅游对风景区环境质量及植被影响的规律性,用该方法评价风景区环境质量,比较符合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20.
于2010年,以上海市90个公园绿地共107个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探寻水体透明度与光衰减系数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市公园绿地景观水体透明度普遍较低,平均透明度为(0.54±0.24) m,98.31%的水体透明度低于1 m;(2)透明度与光学衰减系数显著负相关,两者之间可建立数学关系式为Kd=0.017+〖SX(〗1.12〖〗ST〖SX)〗;(3)悬浮物是上海城市公园绿地水体透明度的主导影响因子,总磷和铵态氮通过控制浮游藻类的营养水平来影响水体透明度.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景观水体水质尤其是水体透明度提供测度,并为水体环境的改善、水生植被的构建及水体的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