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旅游非优区不是资源贫乏,就是经济落后、区位不理想,旅游发展条件较差.非优区的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局部优势资源打品牌塑形象,实现差异定位,特色发展.在梳理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环境、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业绩三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旅游非优区测评体系.通过对山东省17地市进行测评分析,判定了山东省旅游非优区的范围与非优因素,并以滨州市为例探讨了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策略,即适度开发、滚动开发、产品创新、形象制胜.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一般特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三大突破性战略:空间战略、形象战略和产品战略.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分析了台州海滨旅游资源的优劣势,进而提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全椒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国内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综述,以全椒县为实证研究对象,从类型效应、集聚效应和强度效应三方面分析了全椒县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表现,从资源潜力、交通区位和市场区位三方面进行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旅游开发策略:优化大环境,培育旅游吸引因素、开发专题研究、定位旅游形象、开发“龙头”景区、加强区域旅游协作.  相似文献   

4.
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 ,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 ;从驱动机制的角度提出了旅游非优区开发的驱动方式可分为资源突变驱动、经济增长驱动、交通发展驱动、消费市场驱动、观念更新驱动、政策改革驱动 ;并就非优区旅游开发战略定位、空间开发战略、时间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服务设施战略和创新战略诸方面提出了决策思路 ,强调旅游非优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确定科学可行的发展战略 ,不能因为开发其“非优”的旅游资源而一哄而上 ,搞“政绩工程” ,从而干扰甚至影响其主导产业的发展 .  相似文献   

5.
基于旅游非优区理论,探讨了旅游非优区研究进展、优化路径,以陕西省翠峰山森林公园为例,分析了翠峰山的非优表现,总结出由"生态、创新、主题、本土、休闲、体验"六环节构成的公园旅游优化发展模式.森林公园非优区的旅游发展应突破传统的资源导向模式,结合市场需求与特点,以休闲经济和度假旅游为导向,合理定位、重新组合,开发休闲旅游资源,打造差异化的特色旅游产品;营造独树一帜的休闲度假环境;走出特色化的旅游管理与服务;塑造品牌化的旅游文化与形象,走不仅仅依靠资源的多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情况下的旅游开发及实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分析了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其突变等相关概念,指出盱眙县已发生了旅游资源百优区突变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在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民政部下盱眙县旅游开发的取向,继而从空间格局和开发时间序两方面构思了盱眙县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基本特征和界定方法。选择湖南省益阳市作为研究的本底区域,将省内其他13个市州作为研究的比较单元。确定世界遗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A级景区、4A级景区6个具有综合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指标作为本次研究的比较因子,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益阳市是湖南省典型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结论。在旅游产业转型大背景下,针对益阳的实际情况提出突出城市规划的旅游职能、精品项目带动、区域旅游合作、开展全域旅游、塑造鲜明形象等旅游业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8.
利用旅游非优区理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旅游进行界定,并探索该区域开发的一般模式,以期对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有所贡献,也希望能为其他非优区的开发提供借鉴。利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富性和旅游接待能力后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确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旅游非优区为滨州、东营;提出二地旅游业资源优势互补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介绍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几种学术概念,并提出笔者对非优区概念的理解,从非优区理论角度分析发展旅游业对老工业城市犬同的要求,进而引申出老工业城市改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培军 《科技信息》2010,(24):I0328-I0328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旅游资源丰富地区还是资源欠佳地区都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旅游产品开发的盲目性、随意性屡见不鲜,产生了诸多问题。文章就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开发原则、优化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旅游开发作为开发行为之一,依据其开发规模对旅游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可持续旅游开发与地域发展的相互协调的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为了实现可持续旅游开发,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必须要与地域产业、地域自然环境和地域共同体的三个侧面进行相互联系,使旅游开发不单成为获得经济效益的手段,也要成为地域建设的推动力,从而确立可持续旅游开发在建设富裕的、易于地方居民居住的旅游地域的综合核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使用多智能体模拟区域旅游行为的方法,提出了区域旅游行为的要素模型、日程模型和空间位移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用于区域旅游行为模拟的原型系统,并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游客集中出行和游客分散出行两种模式对区域旅游的交通压力和景区压力的影响,验证了原型系统的可用性,同时可为区域旅游行为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联动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已成为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分析了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现状,指出了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影响,并提出了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环西宁地区区域背景、区域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景区-城镇”综合集成,“组团-环线”链式空间结构模式,对环西宁地区旅游开发的总体布局进行了初步研究,即强化一个旅游中心:西宁———中国夏都旅游中心;开辟两条旅游环线:青海湖环线与(黄)河湟(水)谷地环线;打造三大旅游片区:青海湖———梦幻天海旅游片区,(黄)河湟(水)谷地———碧水丹山、文化长廊旅游片区,祁连山———八宝祁连旅游片区;重点开发17个旅游组团的“1-2-3-17”总体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5.
试论行政区边界共生旅游资源的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政区边界共生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由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益主体的复杂性,使得资源整合处处受到行政区界线的制约,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整体效益的发挥和旅游品牌的树立.作者就边界共生旅游资源整合问题,提出了整合的主要原则,并对资源整合的实施模式作了探讨,旨在促进区域旅游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旅游客源市场SWOT分析与开发--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 .对于一定旅游区 ,在客源市场开发中存在一定的优势 (Strength)、劣势 (Weakness)、开发机遇 (Opportunity)和威胁因素 (Threat) ,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在区域旅游客源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科学分析区域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中的SWOT因素 ,制定适宜的开发战略 ,可以变劣势为优势 ,化威胁为机遇 ,实现客源市场持续开发 .本文以区域旅游客源市场SWOT分析为基础 ,以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例 ,阐述了该区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中的SWOT因素 ,提出了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原则、开发时序性、开发宏观战略和具体开发措施 .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区旅游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鄱阳湖区的旅游核心资源和市场规模,可以看出鄱阳湖区的旅游业发展在整个江西省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为加强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出了提升鄱阳湖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旅游经济竞争进入了区域竞争时代,以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形成合力,树立品牌为内容的合作竞争成为区域旅游竞争的主要形式.黄河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区域位置优越.在遵循开发与保护、有序开发与协同发展、功能分区与整体推进、突出区域主题形象等原则下,实现黄河沿线旅游资源的整合,构建大黄河旅游走廊,是黄河沿线各省区旅游业发展参与区域竞争的必要选择.为此,黄河沿线各省区要加强合作,在编制全流域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组建跨区域旅游企业集团、建立制度化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加强旅游推广合作、共拓客源市场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以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滨江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经验为借鉴,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湘江西岸区域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以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原则为指导,分别从旅游产品、旅游形象、旅游政策三方面对该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泛珠三角”旅游人力资源区域共享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泛珠三角"旅游协作的关键在于实施旅游人力资源区域共享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是"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区域整合的必由之路。实施这一战略的途径是:启动区域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编制,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区域共享的政策法规,建立畅通的旅游人才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推进高校旅游教师资源共享和搞好旅游人力资源的区域分配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