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气水两相流体通过弯头时的阻力特性。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弯曲角度、弯曲半径、弯头布置方式、质量含气率、工作压力等因素对阻力的影响,提出了气水两相流通过弯头时的阻力计算公式,并对该式及其它一些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背叶片对固液两相螺旋离心泵轴向力与流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相对坐标系下的雷诺时均N-S方程和RNG湍流模型,采用非结构化混合网格技术和SIMPLEC算法,对带有叶轮背叶片的螺旋离心泵进行全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改变叶轮背叶片数目和宽度设计出5种不同螺旋离心泵叶轮方案,并分别以清水和固液为介质,对各种方案下泵内流动进行全三维数值模拟,获得螺旋离心泵叶轮无背叶片和不同背叶片数目及宽度下流场及轴向力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表明:清水介质以及不同固相颗粒体积分数下轴向力具有几乎一致的变化规律,且轴向力大小随固相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背叶片对叶轮轴向力大小和方向均有影响,背叶片数目、宽度对于平衡轴向力均存在最优值且对后腔及蜗壳内部流动有较大影响.背叶片对后腔间隙及蜗壳内固相颗粒体积分数分布及压力分布影响较大.背叶片消耗一定的轴功率,其宽度变化对轴功率影响较大,数目对轴功率的影响有最优值.  相似文献   

3.
在机械设计中,常常由于摩擦、磨损和润滑等问题处理不当,造成巨大的浪费。一般机械中磨损失效的零部件约占全部报废零件的80%。因此,减少运动表面间的摩擦对于节省能源,延长零件使用寿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当前机械工业产品正朝着高速、重载、高效、节能,自动化程度高和使用寿命长的方向发展。单相流体润滑技术已不能适应机械工业生产发展的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找到了一种新型高效的润滑技术,这就是气液两相流体润滑技术。气液两相流体润滑技术包括油雾润滑和油气润滑。l油雾润滑油雾润滑是利用气液两相流体混合形成的雾状射流喷…  相似文献   

4.
气液两相流体流量的分流分相测量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提出了分流分相式流体流量测量法,并具体给出了4种最基本的实现方式,对每种实现方式都在空气-水实验台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出现的流型包括分层流,波状分层流和环状流,实验结果表明,分流分相法在工程上是可行的,该方法能够将两相流体的流量测量转化成单相流体的流量测量,可有效地克服流动不稳定性及流型对测量过程的影响,显著地提高了测量精度,扩大了测量范围,同时其体积较小便于制成自动化仪表,从而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实验范围内,流量的平均测量误差小于5%,最好的结果可以达到3%。  相似文献   

5.
环空管内气—液两相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空管气-液两相流出现在石油开发的许多场合,与圆管两相流相比,对环空管两相流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自80年代以来,只要Sadatomi、Caetano、Kelsssidis、Hasan等少数研究者对环空管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含气率及压力降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石油钻机液力变矩器各工作轮中液体的静压分布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了液力变矩器各工作轮轴向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实例计算发现,泵轮的轴向力拉动泵轮向涡轮靠近;涡轮的轴向力拉动涡轮向化靠近;导轮的轴向力拉动导轮向泵轮靠近。三个工作轮的轴向力随着变矩器的工况变化,在起动工况时达到最大值,泵轮的轴向力最大,且变化起伏较大;其他两轮的轴向力变化较平稳,且数值也较小。轴向力除了供油压力有关外,主要是与泵轮转速的二  相似文献   

7.
对石油钻机液力变矩器各工作轮中液体的静压力分布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了液力变矩器各工作轮轴向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实例计算发现,泵轮的轴向力拉动泵轮向涡轮靠近;涡轮的轴向力拉动涡轮向泵轮靠近;导轮的轴向力拉动导轮向泵轮靠近。三个工作轮的轴向力随着变矩器的工况变化,在起动工况时达到最大值。泵轮的轴向力最大,且变化起伏较大;其他两轮的轴向力变化较平稳,且数值也较小。轴向力除了与供油压力有关外,主要是与泵轮转速的二次方和循环圆有效直径的四次方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DG85-80五级节段式离心泵作液力透平,采用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选择Mixture多相流模型和SIMPLE算法,用CFD软件对不同体积含气率的气液两相介质的液力透平进行数值试验,分析其外特性和内部流动规律.结果表明:气体膨胀作功对液力透平能量特性的影响较大,透平进口含气率增大时,最优工况的压头和功率增大,水力效率和质量流量减小,各级导叶与叶轮交界面压力损失的总和变大;叶片背面压力小于工作面压力,叶片背面流体速度大于工作面,随透平进口含气率变大,叶轮各流道压力分布不均匀性加剧,叶片工作面进口附近的漩涡区域减小;叶片背面含气率比工作面的大,从导叶进口到叶轮出口含气率增大,从第一级到第五级,随级数增加,导叶-叶轮流道内体积含气率减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热力学有关理论,在考虑相交驰豫现象的基础上,推导出汽液两相介质中音速的简便计算式,并在一定压力范围内进行了计算,获得了压力、汽隙率、相变系数等对音速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驰豫现象的存在对音速的大小有较大影响。同时,通过分析还发现,γ=0时的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气液两相内混式油喷嘴混合室内压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压缩空气和变压器油为工质,对气液两相内混式油喷嘴混合室内压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结构已确定的油喷嘴,影响混合室内压力的运行因素主要是油压(p1),气压(p2)及两者差值(p1-p2).实验测得了相同雾化气压下不同油压时混合室内压力的变化值,并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整理出了这种油喷嘴混合室内压力随油压变化的关系式.从统计关系式及实验数据相关线图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的变化关系是非线性的.实验还测得了在相同油压条件下不同雾化气压时,混合室内压力随气压的变化值,整理出了混合室内压力随气压变化的关系式.从统计规律及实验数据相关线图分析比较看出,两者的关系近似为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管路气液两相流,建立了一种捕获段塞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进行气液两相流水力计算的组合模型。以滑移速度和液相连续性方程为基础,通过建立动坐标系来求解液相连续性方程,得到以持液率的变化来反映段塞的形成和发展。加入地形起伏的影响和压降计算关系式,对气液混输管路进行水力计算。分别使用实验数据和工程现场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实验数据分别来自于实验环道和大庆油田现场数据。结果显示:模型计算大部分压降误差在±17%以内,大部分积液量误差在±11%以内,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在气-=液两相流传递研究方面的工作,包括气升式环流系统中的流体力学和传递、降液膜动下的传热和传质、“载气蒸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并由研究惰气气冲击冷剂液浴中放热壁面强化冷却的操作机理,提出了“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  相似文献   

13.
考虑了轴向柱塞泵柱塞油腔在预升、卸压力过程中压力是逐渐变化的情况,建立配流盘滑动摩擦副液压支承力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仿真研究确定了液压支承力趋向恒值的参数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型轴流式水轮机叶片的空间几何形状要求高和大面积喷焊受热极易产生变形等问题 ,采用由外向内、由薄到厚、由点到面、对称喷焊工艺和叶片刚性网架固定等技术措施 ,得到了表面平整、内在质量优良的涂层 .叶片喷焊后经组合样板检测变形量很小 ,无需进行修理即可组装运行 ,并获得了优良的耐空蚀和泥砂磨损的性能 ,延长了水轮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管内气液两相流涡街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管内气液两相流涡街的内在特征,提出1个量纲为1的变量即稳定性指数,根据稳定性指数偏离稳定状态的程度,定量判断管内气液两相流涡街的稳定性。以空气和水为介质,以三角柱为旋涡发生体,在内径为50mm的水平管和垂直上升管中分别进行实验,分析雷诺数和体积含气率对气液两相流涡街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体积含气率对管内气液两相流涡街的稳定性起主要作用;在水平管中,当体积含气率小于15%时,涡街比较稳定,稳定性指数的取值为1.00±0.16;当体积含气率大于15%时,稳定的涡街难以维持,部分涡街的稳定性指数为2.0-3.0:在垂直上升管中,稳定的涡街体积含气率可以达22%,在此范围内,稳定性指数的取值为1.00-0.12;当体积含气率大于22%时,涡街变得不稳定,此时,部分涡街的稳定性指数为0.50~0.75。  相似文献   

16.
泵出型螺旋槽机械密封端面间隙气液两相流动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泵出型螺旋槽气膜密封由于阻塞气压力降低,被密封液相介质进入密封间隙的情况,以密封端面间隙流体膜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软件VOF模型模拟阻塞气压力恢复到正常值时端面间隙的流动状况。此时流体膜处于气液两相非稳定流动状态,研究密封端面间气液两相介质分布、压力分布及密封性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假设条件下,内径处阻塞气压力恢复到正常值,流体膜能够恢复成纯气相流体膜;液相介质能增强流体动压效应,增大气相介质流动阻力,降低泵送量;气液两相掺混,改变了气液两相分布、压力分布、泵送量等密封性能,增大了流体膜恢复成纯气相的难度,且在液相介质进入螺旋槽状况下,流动过程中少量液相介质在内径处发生泄漏。  相似文献   

17.
固液两相流管道水力输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参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管道水力输送的基本原理,综述了管道固液两相流动中流动状态,浓度和速度分布,临界流速及摩阻损失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Fluent流场分析软件对组合转子管式光生物反应器气液两相流混合特性进行模拟。以欧拉多相流模型、k-ε湍流模型为依据,分别对无内置转子光管、内置两叶片转子管、内置翼片转子管在多种倾斜角度下的速度云图、旋流数、气含率、气相速度、湍动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置组合转子能够提高流体湍动程度,促进流体混合传质;翼片转子由于其特殊的结构能够显著增加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气含率,提高气液两相间传质效果,传质效果相较于两叶片转子管和光管分别提高53.7%和26.5%;随着管路倾角由0°增大至90°,流体平均湍动能逐渐增加,内置组合转子后平均湍动能增加更加明显,与两叶片转子相比,翼片转子在0°和30°情况下混合传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对垂直于水平流向的气液两相流压差信号进行了实际测量,对采集的信号提取其功率谱熵值.结果表明:压差信号的功率谱熵受外界压力变化影响较小,对两相流流型变化是敏感的,通过分析功率谱熵值随气液两相流气相流速变化趋势,能够较好地揭示水平管道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为两相流流型的准确识别方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