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邱元凯 《科技信息》2013,(9):285-286
流式细胞仪具有分析速度快、多参数、精度高等特点,而随着模块化技术的改进,便携式的流式细胞仪的出现,已经可以实现原位、实时、快速监测,可以研究浮游植物对环境因子的生理适应性机制,大大拓宽了海洋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与领域,对了解全球重大问题如海水倒灌、环境污染、全球气温变化等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提供快速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随着海洋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一些海洋大项目(LOICZ,JGOFS)的实施,海洋生态学家在重新构建海洋食物网时发现,海洋藻类分泌的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s)是海洋碳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们可能直接参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微食物环的组成、藻-菌及藻-藻的相互作用等过程,因而藻类胞外多聚物的研究引起了海洋学家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海洋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硅藻是海洋藻类中最重要的一大类群,也是海洋近岸水体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等特点,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许多硅藻(包括浮游硅藻和附着硅藻)在其生长过程中均能生产分泌胞外多聚物(EPSs),它是硅藻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海洋生  相似文献   

3.
海洋水体中浮游植物粒径等级的差异能反映其功能类型的不同,浮游植物粒径等级的探测对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功能多样性及浮游植物生物地理化学功能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当前浮游植物粒径等级的遥感探测算法,阐述各算法的步骤过程及其特点,并分析了优缺点。基于此,针对我国近海及海岸带水体,提出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等级(phytoplankton size classes,PSCs)遥感研究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赤潮是我国近海常见的重要灾害.建立赤潮生物现场监测技术,是赤潮预警预报和防治控制的基础.将流式细胞分析技术与显微成像分析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了赤潮生物流式图像监测仪器,建立赤潮生物专家识别数据库,对于目标赤潮生物的识别准确率达到82.52%~99.02%,定量准确率达到80%以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赤潮生物流式图像监测仪器与显微镜方法具有相似的精密度,90.00%以上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与显微镜方法相比,赤潮生物流式图像监测仪器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分析速度快,无需人为干预等优点,为赤潮生物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古生物学家和生物地层学家经长期研究认为,显生宙以来的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曾在2.5亿年前,亦即,在对应于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的年代附近,发生过全球性最为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中国煤山剖面是目前唯一被确定的全球P/T标准层型界线与点的剖面,俗称“金钉子”。因此,关于该剖面的事件界线层的地球化学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对理解P/T转折期发生的灾变事件和环境变化具有全局性的科学价值。沿着曾间接提出的:P/T转折期可能的全球酸雨事件的传统思路和全球海洋酸性化事件的新思路,实验证实:煤山剖面P/T界线粘土层的潮湿白粘土呈强酸性,校正酸度值达到pH0.80~1.32。这一发现向寻找:P/T转折期全球海洋酸性化的直接证据迈进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植物功能多样性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性因素.如何量化不同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功能多样性,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综述了功能多样性的概念、关键指标的测定方法在维管植物和苔藓植物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苔藓植物功能多样性的研究趋势,为生态学同行开展苔藓植物功能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利  王坚红 《科技信息》2010,(17):I0037-I0037,I0046
海洋生态学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是海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保证,必须重视海洋生态学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课程的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优势和特色、海洋生态学的交叉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不断提高海洋人才的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是全球常见的高死亡率癌症之一,为找到可以作为其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通过GEO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分析,获取异常甲基化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甲基化下调表达上调的交集基因68个,甲基化上调表达下调的交集基因59个.对所获取的基因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进而阐明与肝细胞癌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对其...  相似文献   

9.
湖泊湿地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碳减排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的湖泊湿地退化等限制了其碳汇功能的发挥。笔者梳理了我国湖泊湿地的退化现状与成因,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环境污染对湖泊湿地碳汇功能的影响,总结了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及增汇途径:①通过水环境修复技术去除内源和外源污染物、提升湖泊湿地水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提高湿地植物和土壤碳储量;②生物修复可直接提高植物碳储量,进而通过植源碳的输入和微生物作用等过程提高土壤/沉积物碳储量。水文修复和生境修复技术可为生物修复营造有利的水位和生境条件。未来应强化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其碳库的协同关系及机理、水质特征对湖泊湿地碳演化规律的影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饱和度和碳汇计量核准系统的研究等,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开发大洋生物基因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生物资源是海洋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目前,全球每年从海洋中获取的水产品约1亿吨,占人类消耗动物蛋白质的25%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深海采样技术设备和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类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从海洋中获取渔业资源.而纷纷把目标瞄向海洋矿产资源、生物基因资源等的开发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大洋生物基因资源争夺战悄然在沿海国家中展开.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均投人巨资研究开发大洋生物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