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言与化是密不可分的,进行翻译也就是进行跨化交际。因此,翻译不仅涉及语言因素,也涉及化因素。要成为合格的翻译工作,必须要具有深刻的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译应该注意的化因素包括五个方面:生态化、语言化、宗教化、物质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从培养大学生翻译技能的目标出发,阐明了培养翻译技能不等同于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在教学中培养翻译技能应该筛选教材中的典型句子,结合文章语言环境与段落,培养学生掌握常见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萍 《科技信息》2008,(9):139-140
Gideon Toury在专著<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中提出了两条翻译的普遍规律,从其内容表述上看与归化和异化有相似之处,但他基于描述翻译研究而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译作是源语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语言文化的杂体.译文本身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变体,我们不应该过于苛求它的纯粹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阐释语言的审美规律,认为翻译语言审美应该以本国语为母体,灵活接纳新的质素。以此为基础对翻译语言审美进行了大量的举隅与分析,对比较典型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得出应在不违背本民族语言基本审美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从外语中借用语言结构和新的表意方式,以使汉语不断地发展和演进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英汉习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翻译时应该根据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做出恰当的处理。本文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及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洪建华 《科技信息》2010,(31):I0191-I0191
人们通常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丝毫谈不上有什么创意。然而,那种认为翻译缺乏创造性的看法在理论界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本文通过举例就翻译的创造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翻译者应有文化意识,应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8.
散文翻译的美学建构--评夏译散文《古屋杂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涛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131-134
从语言的美、意象的美、情感的美三个方面来分析夏译散文的美学建构。文章认为,夏济安先生的散文翻译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他的翻译方法是一种整体的美学建构。本文试图以格式塔意象为理论基础,以夏译《古屋杂忆》为例,评析夏先生的散文翻译在美学建构方面的成功之处,为散文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使用归化或异化翻译应取决于源语的语言特色,选词的准确性,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交流的要求等不同的因素。这两种翻译策略应该协调并存、相互补充,并服从跨文化交际这一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运用设计的普通话-粤语双语失语症检测法,调查74名正常双语者。对两种语言使用环境、使用场合,语言形式的使用、翻译结果等进行了分析。认为语言习得直接影响两语言的能力。两语言形式上使用不平衡影响翻译结果。两语言翻译经多种转换形式,产生许多特殊心理现象。书面语对认知心理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芳 《科技咨询导报》2010,(25):247-249,256
本文旨在论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探讨文化信息在翻译中的地位,就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作了初步的尝试,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即在将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应该表达原始意义,同时还应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2.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国度之间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民族风情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着重从英汉词语、习语、句子结构和语用场景等四个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进行论述。旨在让广大从事英汉翻译者认识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应该透过语言表层结构,把握其深层含义,摆脱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和翻译障碍,从而使英汉翻译既准确又可靠,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翻译理解及表达中对精确信息与模糊信息的处理,阐明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转换的精确性应该是相辅相存、相互渗透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转化。因而翻译时对语言精确性和模糊性不可偏废、不可夸大,才能制成好译文。  相似文献   

14.
“直译”和“意译”是百年难题,“直译”和“意译”没有统一的定义。翻译理论界一直把“直译”和“意译”的重点放在对译文和原文形式的比较上,认为重形式的翻译是“直译”,不重形式的翻译是“意译”。深入研究发现,“直译”和“意译”与形式无关,与词义有关,此观点是“直译”和“意译”重新定义的基础,因此推出翻译方法不是“直译”和“意译”,而是“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意译”。“音译”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术语,然而是一个错误的术语。  相似文献   

15.
口吻是一个难以捉摸却又实实在在的翻译元素,往往给译者带来巨大的挑战。成功的译者既能准确识别原文的口吻,又能将其于译文精彩再现。口吻的翻译应该引起译界更多的注意和思考。口吻是译者不可忽视的言外之意,准确识别原文口吻是口吻翻译的前提,同时,恰当处理原文口吻,发挥译文优势,化隐为显,变模糊为具体,译文当会超越原文。  相似文献   

16.
张文奕 《科技信息》2008,(29):191-191
从社会符号学理论角度来看,翻译本质上是两种符号系统的转换。依据中医语言的特点,翻译时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期达到翻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旅游翻译是一种涉及文化、语言和思维的极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内容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而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是旅游翻译准确与否的关键。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视角,说明了文化差异和旅游翻译的关系,阐述了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不仅具有词典上的涵义,还带有感情色彩上的意义。英汉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使各自的语言文化在感情色彩上都有爱憎褒贬、善恶之分,但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因此,翻译时应考虑汉英词语的感情色彩的异同,译者一定要从上、下文及不同的语境去仔细推敲,力求翻译得体,再现原文的风韵,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9.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