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祁连-门源地区是中国大陆地震多发地区之一,近年来时有强震发生。本文依据甘肃地震台网近年来的观测结果,选取2013年-2015年ML≥1.5的地震定位结果,进行了震源深度部分布特征的提取,展示了该区域构造受力活动及内部能量物质汇集(释放)的基本态势,2015年门源西部的密集地震活动,可以认为是2016年1月门源Ms6.4级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期反映。研究结果展示了近三年这一区域微震活动深度分布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构造运动及发震机理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项研究以2009-2012甘肃地震台网的观测数据为依据,研究了华亭地震和平凉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估计了发震断层,并通过地震波形特征和频谱分析,展示了两个区域地震记录特征。研究结果对于这一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及发震机理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发生Ms6.4特大地震,此次地震为甘肃周边地区继2013年岷县Ms6.6地震以来最大地震,根据国家测震台网地震目录正式报告,主震发生后一个月时间内国家测震台网总共记录了1882次余震目录,本文利用青海测震台网地震目录,分别以最大曲率法与最大似然法分析计算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Ms6.4级地震余震序列最小完整性震级M_C与地震活动性b值,得到青海测震台网在门源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_L0.5,地震活动性b值为0.87左右,继而分析青海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与门源地区未来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近期地震时空分布与现今地壳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西部地区近13年M≥6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现今地壳运动的GPS研究”成果探讨了其与地壳运动场的关系;结果对该区地震活动分布与趋势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史料记录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GIS核密度分析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近2000年来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规律.结果表明:江苏省近2000年的地震分布特征在时间上表现为两个明显的活跃时段,分别为225~578年和1346~1924年,其中1346~1924年的地震频次较225~578年偏高,两个活跃时段地震频次占研究时段的88.9%.地震在空间的分布上总体以苏南最为集中,且表现为苏南往苏北减少的演变特征,以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和苏州-无锡-常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两个地震高密度区.全省境内地震烈度均较小,苏南地区的发震次数明显多于苏北地区,但其地震烈度较小,且在地震频发的年份,其地震烈度有所偏高.  相似文献   

6.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以甘肃天祝为研究区域,定量分析了该地区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的关系。研究表明,甘肃天祝居民点总体呈随机分布,区内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居民点分布密度很小,河谷和山地区差异较大;居民点分布与高程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坡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分形理论和方法,利用四川省和重庆市1950年1月—2009年9月(震级≥4.0)的地震数据和川渝地区大地构造图,计算一级和二级构造单元内地震空间分布的信息维,并对地震空间分布及其分维值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显示:1川渝地区的一级和二级构造单元内的地震空间分布具有分形结构,二级构造单元的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差异比一级构造单元更明显;2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大小与构造单元内地震发生的次数没有互相对应的关系,而与地震点空间分布密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与构造单元复杂程度、地壳活动强弱之间有较好的联系,其信息维是构造单元活动性强弱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复杂性,在时空影响域地震网络的基础上,考虑地震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程度的差异性,提出了一种地震加权网络的构造方法.使用1984~2014年加州地震数据构造了地震加权网络,研究其基本性质以及网络节点的连接性质来揭示地震活动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加权网络的点权分布及边权分布均具有幂律分布特征;网络节点的点权与度关系表明,相对于大地震,中强地震对网络性质的影响也同样较强;研究地震网络的平均近邻度和聚集系数,发现强震地区之间可能更容易发生强连接.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时空影响域的地震加权网络可以更好揭示无权网络无法发现的地震系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1969年以前的地震数据为数据源,进行点密度分析,描绘全国地震发生的密度特性;并基于距离利用最近邻分析法和Ripley's K函数法进行统计分析,定量刻画全中国(包含台湾岛及南海)、仅大陆部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三个不同区域的地震灾害空间分布格局;此外,单独对6.5级以上地震进行点格局分析,为地震空间分布的研究提供参考。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数据点的分布,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分布位置以及震级做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震多为构造地震,分布范围广且具有地区差异性,地震点有显著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对两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震在时间上活动规律和空间上迁移规律,进行分析. 长江三角洲历史地震在时间上的活动,可分四个相对平静期与四个相对活动期,平静期与活动期相间.据此规律,推测到二十一世纪,可能进入相对平静阶段.同时根据两千年来发震时日的统计,阐明地震在一年中的活动规律. 长江三角洲历史地震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南京~扬镇、常州~溧阳、昆山~湖州三个地带活动较频繁;震波传播方向以北东、北北东向较多,北西、北北西向次之,且有由西南向东北迁移趋势.从地质构造上,阐明空间如是分布的基本原因. 地震对国家的建设事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至为重大.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三角洲)目前又是全国重点建设地区之一,所以探讨三角洲地震活动规律对三角洲的各项建设事业,是有很大意义的.兹就历史文献的记载,并参阅《苏浙皖沪地震目录》等资料,对三角洲历史地震的活动情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刘家场地区活动构造发育情况及特征,以及地貌上的迹象,古地震分布情况,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层的关系,并指出因为该区断裂下切深度都不大,所以发生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平均深度在11km左右)  相似文献   

12.
以宕昌县及其周边150km范围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域内地震地质资料及地震活动性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地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环境,表明该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较复杂,属于断裂活动强烈区域,强震活动自1880年来有三个活跃期,弱震自1970年来有两个活跃期,在时间上与强震活动的后两个活跃期相对应,稍有滞后,弱震及强震活动规律均显示自1982年以来该区域处于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并将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内呈持续活跃状态,正确认识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水平与特点对该区域防震减灾事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灾害在四川省安县的发育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逆冲断层发震时上下盘加速度峰值的差异导致上盘滑坡灾害点密度远大于下盘;2)由于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的双重影响及锁固段效应的作用,安县滑坡点高密度区位于距发震断层2~6 km处,表现出与其他研究区域不同的特征;3)河流的侧蚀、下蚀作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破碎岩土体和有效临空面,滑坡灾害多沿水系呈带状分布;4)滑坡灾害点高密度区与地震高烈度区基本重合;5)滑坡点密度值随岩性硬度的减弱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2016年3月2日苏门答腊发生Mw7.8级地震.为了研究此次地震与电离层的耦合关系,采用欧洲定轨中心提供的Global Ionosphere Map(GIM)数据,利用滑动四分位距法探测了震中的TEC时间序列.在排除太阳与地磁活动的干扰后,结果发现在震前第8d震中地区电子含量明显降低,coco观测站也观测到TEC负异常现象.全球TEC异常分布图显示TEC异常持续约6h,最大幅度达到-6TECU.异常区域主要出现在孕震区内,最大异常区域并不垂直于震中位置,而是出现在靠近赤道异常边界的一侧,但是对应磁共轭区内并无明显TEC异常出现,这可能是Sumatra地震的电离层前兆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云南是我国多震省份之一,从有记载的地震记录中云南地区多次发生震级5.0以上的地震,云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内有许多大的断裂带纵横交错,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地震主要沿NE、NW和NS三组地震带分布。该地区的主应力轴方向为NNW,由西藏东部的岩壳向东南的推挤造成。余震的空间分布情况体现了区域自身的特点,同时更应注意的是与震区构造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文章讨论了70-80年云南发生的Ms﹥7.0级强震余震活动序列同震区构造的相关活动性特征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后期老油田开发如何精准描述剩余油在井间的分布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基于长垣油田典型区块,利用其高密度地震资料,开展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的剩余油预测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了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等弹性参数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采用Zeop-pritz公式为核心的弹性参数反演算法,得到了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等弹性参数,实现了L1井区含油饱和度分布预测.经由后验井验证,含油饱和度描述准确率达75%以上.剩余油整体分布相对零散,呈"甜豆"状分布,在河道相砂体边部含油饱和度较高,指导措施调整后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1765年沈阳51/2 级地震的深、浅部地质构造条件、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 对震中附近的长白乡-观音阁断裂( F6) 及依兰-伊通断裂、浑河断裂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评价, 并与辽宁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进行了构造类比。认为 F6 的现代构造变形特征与构造应力条件一致, 浅层地震探测、断裂破碎带发育特征和测年数据、断错地貌特征等均显示 F6 在第四纪晚期仍有活动, 现代微小地震活动沿 F6 呈条带状分布。F6 在 5~6 km 或更大的深度上与浑河断裂等具有复合交叉结构, 在平面展布上具有斜列状结构, 断裂段的长度约 20 ~25 km 左右,具备孕育和发生51/ 2 级左右地震的条件。判定 F6 断裂是比依兰-伊通断裂和浑河断裂等区域性断裂具有更强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的断裂构造, 是 1765 年沈阳51/ 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8.
以岷县150km范围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该区域的地震地质资料及地震活动性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地震构造特征和活动环境,结果表明该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复杂,断裂活动强烈,强震活动自1885年来有三个活跃期,弱震自1970年来有两个活跃期,在时间上与强震活动的前两个活跃期相对应,弱震及强震活动规律均显示自2003年以来该区域进入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并将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内呈持续活跃状态,正确认识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水平与特点对该区域防震减灾事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对其进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研究认为:整体空间分布不均衡,靠近新疆边境地区呈带状分布特征;南疆地区较为集中、北疆地区相对分散、东疆地区比较零星;行政区域上,喀什地区最多,阿勒泰地区次之,克拉玛依市、哈密市、吐鲁番市、和田地区较少,且存在非遗数量与人口数量和密度成正相关的特点.表现出3个高密度核心圈的分布核密度特征和覆盖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分布特征.形成上述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源、地形地貌、河流湖泊、人口分布、交通条件、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建议从政策、生态、生产和生活4个路径实现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查明了威宁地区地震分布规律和活动断裂特征。威宁地区地震密集,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地震主要以浅源地震为主,时间上呈现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从2008年以来,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威宁地区发震断裂主要包括石门断裂、得胜坡断裂和威宁—水城断裂,断裂主要是逆冲性质,在早—中更新世活动强烈,地震多分布在这三条断裂周围及各组断裂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