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情况,阐述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地震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国内外的建设经验和我国国情,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消防部队参与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对加强我国城市地震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AHP的唐山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应对突发灾难的重要环节。以唐山市中心城区八处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方法上运用了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在技术手段上,专家打分与Arcgis技术相结合,提高了赋分的精准度,减弱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唐山一中、火车站人防工事整体应急避难能力较强;地震遗址、开平公园、开平文化广场应急能力亟待提升;地震遗址公园应加强帐篷的储备;开平区加强老旧社区改造,保障路网畅通;凤凰山公园、九河公园、开平文化广场可适当选取其他绿地、院校作为避难场所的有益补充;此外,要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3.
杨爽  赵士达  张楠  邱虎 《科技信息》2012,(17):36+38-36,38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地震灾害频发。近年来汶川和玉树的两次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地震后,安置震区难民是应急救援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解决灾区难民安置和紧急避难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天津市地震局滨海新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通过对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馆等建筑进行分析,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滨海新区应急避难场所指示标志牌制作和埋设的技术要求。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维护提出了一些建议。根据以往建设经验,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宣教服务功能的提升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结合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公共设施区位理论与UGIS技术,对临汾市中心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险)场所进行可达性、受灾人口预测分析,综合选取7个因子构成评价体系,对应急避难(险)场所责任区进行合理科学的区划和承载力进行评估,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技术中最大覆盖模型进行真实模拟与优化布局研究.结果表明,规划A区、规划B区和规划C区应当按照国家建设标准进行补点规划,并提出将平阳广场和华门尧庙广场建成国家Ⅲ级避难场所标准的建议,以期对临汾市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应急保障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应对各类潜在的城市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害带来的损失,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应急避难场所,有些国家还制定了相关的城市规划法定准则。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与管理现状,综述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研究工作,认为目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工作还有较大的空白,应该建立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体系,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与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急避难场所是近年来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建设的重点。以福州市三环路以内区域为研究区,引入规模影响系数,改进传统的潜能模型,并利用基于GIS的最小距离法和指标统计法等方法,评价了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不均衡,避难场所数量和规模均达不到现有人口的应急避灾需求;应急避难场所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较为薄弱的地区主要为晋安区南部与东北部、仓山区大部和鼓楼区西北部。建议在仓山区东部等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扩大单个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在晋安区及仓山区南部等区域根据居民区的分布情况有重点地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并完善各级道路网络,提高福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7.
吴小飞  崔金东  李旭 《甘肃科技》2013,29(8):4-5,65
建设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洪水、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安全避难场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等灾害的灾后避难行动表明,城市必须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论文调查了秦皇岛市作为主要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公园绿地的现状,分析了秦皇岛市在应急避难疏散场所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很多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中,各类防灾避难场所的管理缺乏统一标准,使防灾避难场所的防灾减灾作用受到制约,也对灾后避难疏散造成了隐忧。本文通过分析避难行动与避难生活对管理保障措施的需求,提出防灾避难场所的组织管理、平时管理和灾时管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从数学与空间模型思维角度出发,建立一套适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方法体系.通过构建GIS分析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引入城市规划路网、自然地形条件以及人员第一应急反应等修正因子,对模型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责任区范围以及人员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各个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优化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个数、位置和具体责任区范围.该模型适用于咸阳市中心城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解决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人员分配不均衡性及降低了灾害破坏性.同时,应加强防灾减灾预案,结合城市避难通道等进行规划布置.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已开始进行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但各类防灾避难场所的管理缺乏统一标准,使防灾避难场所的防灾减灾作用受到制约,也对灾后避难疏散造成了隐忧。通过分析避难行动与避难生活对管理保障措施的需求,提出防灾避难场所的组织管理、平时管理和灾时管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为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收集了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应急避难场所的数据,建立中国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统计,分析了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存问题,并运用最小二乘线性(OLS)回归方法探求诱发当前问题的显著影响因素。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中国应急避难场所存在“重建设,轻宣传”“重体量,轻标准”“差异大,布局不均”“重指标,轻实效”等问题,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应主要从“城市经济水平”和“政策严格程度”两个指标着手改善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状,响应城市安全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2.
应急避难疏散空间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设计、建设,可供居民紧急疏散的安全避难场所.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和Voronoi多边形理论为基础,提出基于ARCGIS的应急避难疏散空间区位选择及负责区的划分方法,并对某市中心区应急避难疏散空间进行筛选和责任区划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依托GIS软件和评价模型,以山地小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3种不同的评价模型,分别从各需求点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应急救援设施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以及各应急避难场所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三个层面来进行评价.并将模型应用于剑川县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评价中,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研究构建的模型和研究方法也为其他山地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城市既成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合理性问题,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模型,从网络总体布局、拓扑特征和社团划分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度分布不具有无标度特性,识别出了对网络连通起重要控制作用的关键避难场所。通过不同形式的攻击模式探究网络的抗毁性,明确各应急避难场在复杂网络中的地位,为场所设施的合理化升级和网络抗毁性的强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划分对提高灾民疏散效率和保障灾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考虑路网可达性、避难场所建设成本和承载容量等多因素,耦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位置分配中的最小化设施点模型和最大化有容量限制的覆盖范围模型,构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和责任区划分方案,并以昆明市中心区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存在最优值,根据政府建设成本最小及避难需求分配区域利用率最高,确立了研究区域最佳应急避难场所为9个;政府需要对篆塘公园进行容量扩建,并将五华广场和胜利广场一同启用,才能使整个研究区域的避难服务效果达到最佳;其对应的避难场所责任区可划定为8个。该研究结果可对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和救援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地震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居民在真实场景中的应急疏散行为为研究目的,同时通过介绍距离综合评价法在应急疏散过程中的思路过程,结合实例测试,反映出该地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绿地在地震灾难发生过程中以及对灾后重建、城市复兴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分析了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框架内,以城市抗震防灾等规划为指导,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布局结构为依托的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笔者认为,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主要是城市防灾中避难疏散及短暂生活场所、进行紧急救援的场所和保障灾后重建和成复兴的据点,规划时应遵循城乡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空间层次相互衔接,逐级控制,并结合城市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科学布局。  相似文献   

18.
运用应急管理的四阶段理论,以深圳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指出,室内避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建设规划动态调整滞后、场所的功能和水平参差不齐以及运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是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使用效能不高的关键问题.建议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地方规范、标准和相关制度.在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框架下,开展新一轮的场所建设规划.要加强对场所信息的宣传力度,落实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提高场所管理队伍的岗位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城市整体防震减灾功能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的脚步.基于当前保定市区地震避难所规划情况,分析保定市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健全相关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建议,实例分析学校及城市公园地震避难所的基本情况,并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同时,以问卷形式调查保定市民对地震避难所了解情况,并宣传地震避难所相关知识信息.  相似文献   

20.
雅安地震与汶川地震是国内近年来发生的较为严重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本文分别构建地震灾害脆弱性与应急抗逆力评价模型,根据模糊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汶川和雅安地区脆弱性和抗逆性进行评估,认为两地区的脆弱性和抗逆性略有差异,并探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地区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