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单音节词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在赵岐《孟子章句》中存在有69个同素异序词,这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表现,其中有的被历史淘汰了,有的保存下来了,研究它们有助于认识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张先涛  赵杰伟 《科技信息》2009,(19):383-384
中国古代法律,由于受社会主流思想的渗透甚大,其发展有所谓的法律儒家化之称。然则在法律儒家化的制度层面的构筑过程中阴阳五行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法律。董仲舒以阴阳五行阐明法理作为他的法律理论的根据,奠定了中国法律思想的基调。阴阳思想的影响使得德主刑辅成为汉后历代的正统。五行思想的发展成为秦以后各个王朝确立统制合法性的理论依据,水与金的属性更是决定了古代法律的社会定位。阴阳与五行思想的结合,以及通过儒家思想的改造进而影响法律,是构筑中国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其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从形成过程看大致分成两类:日本从中国借用的汉字词和中国从日本借用的汉字词。从词义上讲主要有形同义同、形同义异、形同义近三种情况。本人从词汇学的角度出发,尝试对汉日同形词词义的异同做一些探讨,以期对高校日语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西汉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思想得以形成。“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此后,在官方的认同和儒学大师们的推动之下,儒家法律思想全面贯注到了古代立法与司法领域。  相似文献   

5.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西汉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思想得以形成。“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此后,在官方的认同和儒学大师们的推动之下,儒家法律思想全面贯注到了古代立法与司法领域。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发生、发展,无不受到民歌的影响,民间歌谣是古代韵文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词产生的角度,从古代韵文向民歌学习的四次浪潮、词产生渊源的分类、词和音乐的关系、敦煌曲子词的发现等方面,说明民歌对古代词的形成是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7.
法律英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有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又有法律学科的独特特点。从法律英语用词的庄严性和保守性、用词的重复特点、外来词的借用、普通词的术语化、法律术语的对义性、正式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使用、被动语态的使用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法律英语文本的语言和语体特征,以期为从事法律、翻译和教学工作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齐玉苓案件”的批复出台,宪法司法化作为一个热点话题再次被搬上了法律论坛,不管是名的学,还是政府官员在此都异口同声:中国应该实现宪法司法化。然而,中国的现状是:宪法缺乏在司法上的适用性。作为司法机关的法院缺乏必要的违宪审查权,宪法在法律体系中是处于最高地位的摆设。本从宪法司法化的内涵、意义及其在司法适用上的限制,立足于中国宪法司法化的现状,从中找出原因,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尝试性的解决思路,以期能在中国尽早实现宪法司法化。  相似文献   

9.
《毛诗话训传》共有复音词’“约870个。按其词性大致可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儿大类。在词的构造上,既有由语音造词形成的联绵词和重言词,也有由语法造词形成的复合词,且呈现出由语音遣词大量向语法选调转化的趋势,在复音调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承先启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变革与转型时期。随着私有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财产流转关系的复杂化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宋代法律的复杂化、理性化与形式化与汉唐相较则大为增加。因应民众对法律的广爱需求,宋代民间出现了教习词讼知识和诉讼技巧的讼学。与此同时,为当事人撰写词状、指点诉讼、收取诉讼费用、以法律为生的职业讼师群体亦纷纷登上宋代的司法舞台。在讼学和讼师直接影响下,宋代民间兴起了好讼风尚。讼学与讼师既是宋代民众对法律知识的客观需求与法律意识增强的重要体现,又是宋代法律制度近世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姥姥"一词最早见于元代的《全元南戏.高明.蔡伯喈琵琶记》,是单音词"姥"复音化的结果。明清时期,"姥姥"一词的词义有所扩大,但到了现代,只有"外祖母"和"老妇人"两个义项仍活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姥姥"一词的词义的发展演变试做考察,以期对其源流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汉语单音节孤立语的形态,在字上表现为一字一词。近代以来虽然呈现复音化,多数汉字已转化为语素,因此,一个人只要掌握2500-4000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就可以适应阅读和写作的需要。汉字的基本特点是义从彤出,形议示义。汉字的另一特征是部件组合。汉代出现的“六书说”就是对部件组合的归纳和概括。学习汉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汉语。而汉语又都有较明确的语义场.这就要求从汉字的“本义”入手来掌握引审义、比喻义。要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字和词.还必须认识和理解中国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广博而深远的国度,而汉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呈现了其灿烂缤纷、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一面。研究我国古代的宗族关系,将文化的因素置于法律的氛围中,有利于我们真正理解我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以及封建社会法律制度运行两千多年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我们忆古思今,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做出有建设性的改进,使中国社会早日实现法治的全局化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连词“虽然”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词组,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一个让步从句。在中古汉语时期语法化为一个复音连词,位于从句之首,表达一种容认性的让步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陈彪彪 《科技信息》2010,(12):I0365-I0365
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历史悠久。了解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法律传统有助于认识中国法律发展演变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媛 《科技咨询导报》2014,(16):211-211
透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不难发现,法律的儒家化是其总体趋势和根本特征,因而中国古代法律的形成过程就是其儒家化的过程。那么封建时期的刑法制度、原则演变为现代刑法制度、原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渗透与革新的过程。笔者以法律的儒家化为立足点,通过比较封建时期刑法制度、原则与现代刑法制度、原则,来分析古今刑法价值观念的悖与同,以促进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先秦是中国古代判词的初创时期;汉代是判词语体的过渡时期;唐宋是中国古代判词的发展时期;明清则是中国古代判词的成熟时期。对这样一个资料丰富、沿革清晰、体例完整的判词的语体发展流程进行研究,对于当前修辞学、语体学的研究,对于法律修辞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上帝"一词是指基督教中所讲的宇宙的最高主宰,他创造天地万物,维持整个宇宙的正常运转,对人类世界拥有绝对的主权。"上帝"一词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老百姓常说的"老天爷""皇天"。许多人错误地以为,"上帝"一词是外来词,是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后为了翻译圣经或传教才产生的。事实上,"上帝"一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并在诸子典籍中多次出现,早已为古代的知识阶层熟知,它是古语词,而非外来词。后来在和合本《圣经》中借用了"上帝"一词来翻译创造之主,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上帝"一词也广为普通老百姓知道。本文旨在研究上帝一词在汉语中的历史存在,探究其词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刘勇 《科技信息》2010,(21):I0265-I0266
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媒体的关注,富于中国文化特点的词汇开始被广泛地借用。但外国媒体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限,许多借译词都被误用。本文以翻译单位为基础,以主要世界性媒体的中国报道中借译词为例子,通过分析其表现形式和翻译转换方式,评价其翻译和借用是否恰当,并得出结论:翻译单位的大小取决于借译词的文化涵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意识到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论汉简中礼对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礼在中国古代政治上、思想上、法律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法制史学中,法律儒家化,亦即法律在礼的影响下的转变始终是该学科的重要内容。但礼的崇高地位在我国古代不是一成不变的,礼自身也有一个进化的过程。一般认为,法律儒家化是始于汉朝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张家山汉简》的出土为这个观点提供了法律规范的证据,如其中户律、傅律、置后律等,这是从法律实证的角度来说明礼在律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