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与流行,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文字的对比,不再局限于原作和译作两个封闭的体系,转向探讨分析译作和原作之间产生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待翻译的“文化转向”,应采取辩证的态度,本着开放与交流的文化心态,以便更好地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进行翻译研究,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翻译文化学派提出的翻译中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在文化学派的推动下翻译研究逐渐被广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文化转向”这一思想过度强调了文本外诸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作用,其研究重心从语言研究转移到文化研究上,这是其偏颇不足之处,我们在研究其理论时应该对此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与流行,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文字的对比,不再局限于原作和译作两个封闭的体系,转向探讨分析译作和原作之间产生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待翻译的“文化转向“,应采取辩证的态度,本着开放与交流的文化心态,以便更好地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进行翻译研究,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支持了翻译主体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译者评价甚低反映了翻译主体研究的薄弱。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文章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这一译学理论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文化转向在扩展研究领域、开拓研究思路的同时,也使翻译研究的边界日益模糊,因此,我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文化转向对翻译学的影响。面对文化转向研究的现状,研究者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明确译学的任务,更新译学观念,拓展翻译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一大突破就是把翻译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即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是一客观事实。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就成了热门话题。对翻译中不同层次的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态度:文化移植和文化翻译。相应地,就是采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置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加以讨论,以期阐发翻译理论的发展总是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文章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各个主要发展与演进阶段如何受各自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就是中国译论发展文化转向的渐变过程作了概括性的回顾。最后指出,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一方面会继续保持自己特有的社会文化个性,另一方面也会作为一种开放体系吸纳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翻译技术被广泛地使用,这不仅对传统的翻译模式进行了裂变和重构,也对翻译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翻译学在继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实证研究转向和全球化转向之后,开始了技术转向。本文对翻译学技术转向的历程和认知进行了探讨,对翻译技术应用的三大优势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翻译技术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进行了阐释,对翻译学技术转向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本文能唤起更多翻译学领域的同仁对翻译学的技术转向这一全新研究领域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交流手段和媒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误译实例,认为导致这些误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忽视了文化差异及文化转向。笔者认为要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效果就要重视文化差异,重视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对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的讨论仅局限于语言层面,因而争论不休.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它使人们从社会历史文化这一大的语境下关照异化和归化,从而去动态地看待这两种方法.维努蒂、奈达和鲁迅相关的翻译策略就适应于相关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